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你經歷過既視感么?科學家已經找到這種感覺產生的原因

你經歷過既視感么?科學家已經找到這種感覺產生的原因

當你見到一個陌生人時,卻產生了強烈的熟悉感,這人我似乎在哪見過。這就是 déjà vu,即似曾相識的感覺。法語中,déjà vu 的意思就是「既視感」。

這種感覺很難描述,除非你體驗過。當你努力回想自己何時曾有過類似經歷時,這種感覺就消失了。據估計,70% 的人會體驗到似曾相識感,最常發生於 15-25 歲期間。

在《第二十二條軍規》(Catch-22)中,約瑟夫·海勒(Joseph Heller)將「既視感」描述為「因在之前某個時間段或者生活場景中經歷了當下的特定情況,而古怪、令人難以捉摸的感覺」。

彼得·庫克(Peter Cook)在一份雜誌專欄中說:「所有人都或多或少地體驗過「既視感」,在某個時刻,一定會有這種『這事以前可能發生過,這事以前發生過、這事以前肯定發生過』的感受」。

電影《駭客帝國》中,尼奧看到兩隻一模一樣的黑貓路過後,說了一句:「 wo…Déjà vu.」那是 matrix 正在進行程序重組,也就是調整時空。

一般的「既視感」的定義特徵是患者具有辨別幻境真假的能力。在經歷」既視感」的時候,大腦會運行某種意義上的檢查程序,搜索從前經歷的客觀證據,然後認定「既視感」是錯覺。

克里斯·莫林(Chris Moulin)教授是研究這一系列記憶幻覺體驗的前沿專家之一,他描述了自己在英國巴斯的一家醫院的記憶診所工作時遇到的一位患者。

2000 年,莫林收到了一封來自當地全科醫生的信,信中提到一位別名 AKP 的 80 歲前工程師。由於痴呆引起腦細胞死亡,AKP 遭受著長期而慢性的「似曾經歷感」。

AKP 說,因為知道將要發生什麼,自己現在已經放棄了電視和報紙。他的妻子說,他覺得自己的生活中所有的事情都發生過。

因此他去了法國科學研究中心(CNRS)位於格倫諾鉑的神經與心理學實驗室(Laboratoire de Psychologie)里。

AKP 不贊成去專科診所的建議,因為他覺得自己好像已經去過那裡了,儘管他真的從來沒有去過。在第一次被介紹給莫林的時候,AKP 甚至說,可以說出他們以前見面的一些具體細節。

AKP講述道,有一天在公園,當醫護人員開始搖晃他的肩膀時,他對野餐毯和麥田的假想就消失了。「儘管我的記憶是幻覺,但我仍然覺得它們和自己的真實記憶具有一樣的效力」。

莫林把這看作是一種「記憶幻覺」,在某種程度上說,記憶幻覺中,一個幻想的場景會被灌注現實的感覺。

莫林說,「既視感是由一種熟悉感引起的,而不是僅僅有個物件喚起了著你『曾經』的感覺。一些有著先驗性的事物出現在你腦海里,使它看起來像一種真實的回憶」。

莫林的其他病人也表現出了研究認知科學家所謂的「病態」傾向,要麼他們不知道自己的狀況,要麼缺乏從幻想中直接分辨記憶的能力。

莫林說:「我曾經和一位女患者交流,她說自己的『既視感』非常強烈,最後導致她的幻覺就像記憶一樣。她產生的有些幻覺非常奇妙,她記得自己曾經有過直升機飛行的經歷。這些『記憶』真假難辨,因為她要花相當長的時間來研究這些事是否發生過」。

在第一次與 AKP 接觸後,莫林開始對「既視感」的成因和主觀感覺如何影響記憶的過程產生了興趣。他發現,很少有專業的文獻描述「既視感」的成因。

於是,莫林和他在利茲大學心理科學研究協會,語言記憶研究所的同事們開始研究癲癇和其他深刻的記憶缺陷的患者,以得出健康的大腦中幻覺記憶的成因,以及「既視感」對意識的運作通常意味著什麼。

但是他們面臨著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既視感」的經歷是瞬時又短暫的,因此在臨床條件下重現幻境的可能性幾乎為零。他們當時所面臨的課題,就像試圖在瓶子里捕捉閃電。

幾個世紀來科學家們也一直在試圖解釋是什麼讓人有 déjà vu 以及為何會有這種感覺。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901 年出版的《日常生活精神病理學》(The Psychopathology of Everyday Life)是弗洛伊德有關探索人本性最著名的作品,但本書也同樣討論了「回憶「這一過程中的其他缺陷

這本書記錄了一位女性患者的記憶幻覺經歷:第一次走進一位朋友家時,這位女士感覺自己以前就曾去過,並聲稱在自己穿過房間之前,已經知道了每一扇房門背後的景象。

弗洛伊德的病人在這次穿梭房間時所經歷的事情,現在會被描述為「似曾造訪感」(Dejavisite),或者「已經去過」。

弗洛伊德將他的病人「似曾造訪感」比作一種被壓抑的幻想的表現,當這位女患者遇到與某種無意識的慾望表露相似的狀況時,這種幻覺才得以出現。

也有科學家認為,似曾相識感可能是因為大腦的長時記憶和短時記憶線路出現了某種故障。也就是說,新信息可能跳過了大腦的正常信息儲存機制,直接進入了長時記憶。因此,我們會感覺眼前事物曾經發生過。

似曾相識感也有可能來源於頂葉皮層。頂葉皮層會使人們感受到熟悉感。在其它記憶相關大腦區域沒有被觸發的情況下,它可能莫名其妙被激活了。

16年,心理學家 Akira O"Connor 的研究表明,似曾相識感可能是因為大腦在檢查記憶。他招募了 21 個人,進行了一項誘導錯誤記憶的常見實驗,同時掃描他們的大腦。

在實驗過程中,他們為志願者提供一串串彼此相關的辭彙,例如「bed、night、snooze、nap」(床、夜晚、小睡、打盹)。

就這個例子而言,當他們詢問被試是否聽到過「sleep」(睡覺)這個單詞時,他們能夠清晰地記得自己並沒有聽到過,但卻感覺這個單詞很熟悉。

研究人員認為,在這個過程中,記憶相關的大腦區域(如海馬體)會被激活。結果不然,和制定決策相關的區域反倒很活躍。

O"Connor 認為,大腦額區會粗略檢查記憶,如果發現自己認為體驗過的經歷和真實經歷不匹配,則會發送出信號

他認為,和記憶矛盾有關的大腦區域推動了似曾相識感。似曾相識感可能不是一種錯誤,而是在防止錯誤,這就合理多了。

最近,科羅拉多州立大學認知心理學家 Anne Cleary在她新發表的論文中提出了一個新觀點。她認為「既視感」是由一個人對未來的強烈預測感所致,而這種感覺其實並不準確。

她認為,對於那些經歷「既視感」的人來說,他們說這地方他之前來過,但是他之所以能說出下一個門後面是什麼東西,很大程度上是他自己的猜測,而並非真實經歷過這個場景。

為了驗證自己的假設,Cleary 讓 298 人參加了測試。Cleary 團隊選擇了一個名為The Sims的遊戲,他們在遊戲中布置主題不同的場景,比如花園、水族館和垃圾場等等。

受試者被要求觀看視頻,視頻中展示了一系列場景,每個場景都是女性的聲音在播報,比如現在已經到了花園場景,花園場景裡面的細節等信息。

看過視頻之後,受試者要接受測試,測試形式同樣是觀看那個遊戲的視頻,不過這次裡面的場景有所改變,其中的一半場景與上次看的相同,而另一半有所修改。

在受試者觀看的過程中,研究員會時不時打斷他們,並詢問是否出現「似曾相識」的感覺,結果發現,大約一半的受試者表示出現了這種感覺。但是,當問到被修改過的某個場景裡面的具體細節的時候,受試者的答案卻並不準確。

由此,Cleary 團隊得出結論,其實「既視感」只是人們心理產生的一種強烈的預測未來的願望,這種感覺並不準確。Cleary 和她的團隊將跟進實驗,來進一步驗證這種觀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TechPunk 的精彩文章:

漫談平行宇宙
三次升級後的這隻波士頓動力的機器狗竟把開門的技能get了!

TAG:TechPun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