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短視頻焦慮下,《催眠大師》的創新與它的使命

短視頻焦慮下,《催眠大師》的創新與它的使命

相比眾多如網紅PAPI醬一樣的UGC內容製作者,微綜藝—也就是《催眠大師》—的創新和優勢就在於使內容更加垂直細分,易於做精,從而使短視頻走向精品化。

作者|韓玥

「當你向外看的時候,你可能看到的一切都像做夢一樣,但是一個人真正懂得向內看,才是清醒的。」

這段話是張藍心在《催眠大師》第一季的最後一期里對嘉賓夏雨說的,也是說給所有觀眾的。作為一檔心理學微綜藝,《催眠大師》的立意之一便是引領觀眾直面自我。

這檔由演員張藍心發起,北京蜜桃兒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芳草地影視(北京)有限公司出品,企鵝號(騰訊科技北京公司)聯合出品的網路微綜藝於3月1日完美收官,上線首期播放量便突破千萬,截至目前全網播放量突破2億,#微綜藝催眠大師# 微博話題閱讀數達2億。

作為短視頻領域的一次全新嘗試,《催眠大師》第一季能收穫此番成績無疑是可喜的。

當短視頻遇到綜藝

從簡單的圖文閱讀到視頻,再到移動短視頻,如今訊息傳播的載體不斷推陳出新,短視頻無疑是其中最熱門的風口,未來的趨勢之一。

近兩年,越來越多的內容創作者爭相湧入短視頻領域,轉眼2018,這個市場卻愈顯焦慮。自2017年起,眾多短視頻創業者逐漸意識到若想進行商業變現,必須要有「有效流量」,而「有效流量」的來源無疑是優質的內容。

於是短視頻與綜藝的結合、微綜藝的孕育而生,既出其不意又在情理之中。

相比眾多如網紅PAPI醬一樣的UGC內容製作者,微綜藝—也就是《催眠大師》—的創新和優勢就在於使內容更加垂直細分,易於做精,從而使短視頻走向精品化。

在內容上,《催眠大師》一改娛樂、搞笑綜藝之風,紮根在看似冷門的心理學領域。這樣大膽的選擇既是一次挑戰,亦是節目的優勢所在。

無論是短視頻還是綜藝領域,內容愈加細分化是如今市場發展的趨勢之一。心理學看似冷門但不意味著市場小,內容的垂直反而使受眾群體的定位更加精準,《催眠大師》只要在自身的領域做到足夠專業,保證創作質量,便能在滿足受眾人群的同時找到心理學與綜藝的平衡點,完美嫁接到大眾市場。

其次,為輔助優質的內容,節目的卡司陣容也十分強大,一口氣請來了鮮少露面的李亞鵬、話題纏身的林允、三大影帝夏雨等12位明星大咖,還有發起人張藍心和心理學專家蔡仲淮。

《催眠大師》的嘉賓選擇也十分精準,沒有所謂的「流量鮮肉」,大多是擁有過同樣心理境遇的「當事人」。

李亞鵬在《催眠大師》中袒露心境

例如抽到「焦慮」的李亞鵬,就坦言焦慮情緒誰都會有,當女兒在電台里聽到關於自己的不實報道而追問時,那一刻是最焦慮的。

還有以《快樂男聲》亞軍出道,又歷經事業低谷的蘇醒,更有資格對「失落」這個情緒進行發言。

蘇醒(左)與心理學專家蔡仲淮(右)

《催眠大師》的「精」還體現在節目製作,從環節設置到後期剪輯再到花字音效,製作水準全部在線,堪比衛視綜藝級別。

告別「娛樂至死」

2017年,短視頻行業雖已逐漸意識到「內容為王」,但實際創作中還是多以娛樂、搞笑為主,一些內容創作者甚至靠八卦、獵奇等擦邊球內容瓜分著市場的流量,且樂此不疲。

在這樣「娛樂至死」的行業背景下,《催眠大師》另闢蹊徑做起了心理學,關注當下社會人群的心理健康問題,打破了微綜藝整體偏重娛樂的同質化風氣。

但是選擇科學並不代表背棄綜藝節目的娛樂屬性。作為一檔心理學微綜藝,《催眠大師》很好地解決了科學與娛樂二者之間的關係。

電視行業曾經出現過這樣一個數據,稱觀眾在收看節目時,廣告時長達到5%便會難以忍受。這5%或許說明了觀眾獲得娛樂性「收益」後,所能支付的額外注意力成本只有5%,意味著一檔節目的「科普時間」不宜過長。

所以在僅有的20分鐘的時長里,《催眠大師》用充滿娛樂性的話題,和有趣的催眠小遊戲,贏得觀眾的注意力,而後再用簡短的幾句話,科學地解釋其中的心理學原理,提高訊息傳播的到達率,使節目既兼顧娛樂性又凸顯科學性。

《催眠大師》每期節目都會用簡短几句話總結克服負面情緒的方法

團隊對節目中娛樂內容的度的把握十分清醒,就算保留娛樂屬性,《催眠大師》的主基調還是圍繞心理學,並沒有過度娛樂。

許多嘉賓在探水針環節回答的問題,有很多是可以拿來進行炒作、吸引觀眾眼球的,但是節目並沒有這麼做,顯得十分克制。

團隊很明白,如果一味地向八卦爆料上去引導,就不是《催眠大師》存在的初衷,也不是心理學所涵蓋的內容,觀眾盡可以去選擇觀看其他綜藝。團隊還是希望通過節目,能讓更多的人利用碎片化的時間了解心理學,正面自己內心的情緒,這才是選擇做它的目的。

微綜藝的社會功能

「寓教於樂」一直是內容創作者所追求的一種境界,它最早出現在古羅馬詩人、文藝理論家賀拉斯的《詩藝》中,被後世學者歸結為藝術的社會功能之一。

「寓教於樂」的創作境界就是藝術作品在帶給人們娛樂和益處的同時,還要對讀者有所規勸和幫助。

作為視聽藝術的綜藝節目,同樣也應承擔起這部分「幫助」的功能。《催眠大師》就做到了。

有報道稱,當今社會整體節奏迅速加快,身處其中的很多人長期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且常常得不到及時的調適,久而久之便會產生焦慮不安、精神抑鬱等癥狀,重則誘發心理障礙或精神疾病。

但大部分人對心理健康問題並沒有高度重視,從近年來網路爆出的因心理問題導致抑鬱、自殺的事件就能看出,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視。《催眠大師》作為首檔心理學綜藝,節目的出發點便是呼籲觀眾關注自身心理健康。

心理學專家蔡仲淮與發起人張藍心

這也是為什麼選擇如此冷門的心理學主題,《催眠大師》的網路播放量依舊可觀,因為觀眾對內容產生了共鳴。第一季12期節目所對標的12種壞情緒:焦慮、失落、鬱悶、憤怒、孤獨、恐懼、自卑、壓力、失眠、強迫症、拖延症、抑鬱,都是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經常遇到的,也是難以面對的。

共鳴之後便開始傳授應對方法。節目通過明星和專家的現場演繹,告訴觀眾如何在生活中利用輕度催眠和特定行為來克服這些負面情緒。例如感到憤怒時,可以通過放慢語速進行自我調節;遇到壓力時,可以通過放聲高歌、多吃種子類食物等方式克服。

顯然,與娛樂性相比,《催眠大師》的社會功能性更為顯著。

如今,《催眠大師》第一期已完美收官,作為首檔心理學微綜藝,節目為綜藝市場輸入了新鮮的血液,拓寬了短視頻的內容邊界,承擔了更多社會責任,是微綜藝領域一次強而有力的出擊。

?三聲原創內容 轉載請聯繫授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聲 的精彩文章:

B站爆款音樂製造者,突突文化的下一步是獨立遊戲
解讀愛奇藝招股書:募15億美元,2017年虧損37億元,付費會員數5080萬

TAG:三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