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步如飛,打完黑槍就跑的「坦克獵手」:二戰德軍美洲獅裝甲偵察車
在強調機動性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異軍突起的德軍裝甲偵察兵無疑是那個年代在戰術上最富有活力的一個異端。然而在經歷了法國,巴爾幹連續的作戰之後,德國人在東線戰場上找到了同樣難纏的裝甲偵察兵對手——蘇聯人。
20世紀30年代初開始,蘇軍就已經對當時其下屬的機械化部隊進行了一次大換血與升級換代。在1939年首次實戰的BA-10系列裝甲車,無疑是僅配備有20毫米機炮甚至是機槍的德軍裝甲偵察車最大的對手。要不是大清洗和早期蘇軍裝甲兵和偵查單位缺乏協調意識,安裝有45毫米炮的BA-10足夠將Sdkfz221,222之流的輕型裝甲車按在地上暴打一頓。
二戰初期至中期德軍廣泛使用的兩款裝甲車——Sdkfz222(上)和Sdkfz232(下)
雖說戰爭時期,蘇德雙方的裝甲偵查車單位都是薄皮大餡,然而蘇軍的BA-6/10裝甲車安裝的可是一門45毫米炮!足夠在600-800米的距離一炮打穿222或232。在德國人為如何升級裝甲偵察兵發愁時,一項計劃也就應運而生。
為了彌補前線部隊對於裝甲偵察兵火力嚴重不足的不滿,德國人在1943年開始設計並量產了至少478輛的各種型號「美洲獅」裝甲偵察車。相對來說,「美洲獅」的出現簡直是偵查部隊的福音。首先,「「美洲獅」」的火力方面相比原來的222與232這些「前輩」有很大提升——火炮為一門三號L型的Kwk39/1型50毫米火炮。這門火炮能在500米的距離,對當時被德軍稱呼為「蝗蟲」的T-70輕型坦克有毀滅性的打擊,而20毫米機關炮在同等距離打在T-70身上簡直是撓痒痒!其次,「美洲獅」在裝甲上和前兩者並沒有什麼區別(最厚僅為30毫米,而炮塔頂部更是只有6毫米,側面也一樣),但是在機動性上,8個輪子和210馬力的強力發動機換來的是高達90公里每小時的超高車速。這也就意味著,美洲獅能夠在高速的情況下擺脫敵軍坦克的追擊。當然,在偵查效率方面,「美洲獅」可以利用高速機動性和那門較強的火炮,以出其不意的態勢突然襲擊對手。當然,這種高速,火力適中的好東西可是「稀有動物」。唯有那些精銳單位才能分得到
「美洲獅」裝甲偵察車的正式編號為Sdkfz234/2。
這款靈活的小豹子給盟軍和蘇軍的偵查部隊曾帶來過不小的麻煩。而上面三張圖則是相關細節圖,另外,美洲獅的炮塔上還特地安裝了6枚口徑為76毫米的煙霧發射器(一次性),在遭遇到敵軍或者己方處於不利態勢的情況下,美洲獅可以通過放出煙霧干擾敵方視線,然而以高速脫逃。
當然,以偵查為目的的Sdkfz234系列底盤,也沒能逃脫上前線充當坦克殲擊車的命運。由於實在是找不到更好的方案,德國人不得不選擇將那些脆皮重新武裝起來,加上反坦克炮,改成敞篷再去前線。本身有著良好機動性的「美洲獅」和234底盤就這樣變成了難以動彈的炮灰。
Sdkfz234/4型坦克殲擊車。
Sdkfz234/4型坦克殲擊車。上裝了一門75毫米口徑的Pak40反坦克炮,但可見其已經沒有了頂棚,完全是「露天作業」。雖然擁有一定的反坦克能力,但是載彈量少的可憐(19發)。而且極其容易被天上飛行的飛機打擊而死。恐怕這就是一時縱橫歐陸的德國陸軍最後的命運吧
本文為築壘地域原創作品,主編原廓,原著木言北。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二戰義大利戰鬥力真的和傳聞一樣渣嗎?
※一戰後的德國軍隊只能保留10萬人,為什麼二戰卻有1800萬人參戰
TAG:二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