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關注兒童聽力健康,從預防開始

關注兒童聽力健康,從預防開始

小唐和小林夫婦今年年初喜得貴子,由於積極備孕,孕期也非常注意營養均衡和適當鍛煉,懷孕生產過程都非常順利,一家人沉浸在喜悅之中。在臨近出院的那天,醫生拿來一個儀器,對熟睡中的孩子做了一個聽力篩查,但結果卻表明,孩子有一個耳朵的聽力沒有達到標準,醫生建議孩子42天體檢複查時再做一次聽功能檢查。

孩子出生不久做的聽力篩查是個什麼檢查,沒有通過,會是什麼問題呢?

先天性聽力損失是常見的出生缺陷。聽力損失可直接導致言語、交往、認知、心理、行為和社會情感的發育遲緩。1999年我國將新生兒聽力篩查納入婦幼保健常規檢查項目,並於2004年形成《新生兒疾病篩查技術規範》在全國推廣。我國現行的新生兒聽力篩查策略為普遍性篩查,其步驟為兩階段篩查,即有條件地區每名正常出生新生兒於出生48小時至出院前均應予以初篩,未通過者在出生後42 天復篩,仍未通過則於出生後3個月內轉至上級診斷機構。聽力篩查是為了早期發現聽力損失的嬰幼兒,其最終目的是為了早期干預、早期教育,讓孩子獲取較好的聽覺及言語能力。

由於新生兒聽覺器官尚有未發育完善的區域,比如外耳道內胎脂堵塞,輕微的中耳病變、中樞神經系統及聽神經系統尚未發育完善等,這些都可能是導致首次或二次聽篩未通過。家長應該重視隨後的聽力篩查結果,但不宜過於緊張。有研究表明,我國0-2歲兒童聽力殘疾現患率為0.94‰ ,真正有問題的孩子畢竟是少數。但如果孩子出生時存在感染、缺氧、高膽紅素血症等情況,即使聽篩通過了,後續也可能出現聽力持續下降的過程,這時候就需要家長對孩子聽力篩查更加重視了。北京市衛計委2003年頒布的《北京市0-6歲兒童聽力篩查、診斷管理辦法》重點突出了通過1個月或42天篩查後的0-6歲兒童,8-12個月齡篩查一次,6歲以前每年篩查一次。

外、中、內耳關係示意圖

兒童期聽力篩查有什麼意義呢?

有的家長會覺得嬰兒期孩子不會表達,聽力篩查意義重大,兒童期孩子已經學會了說話,平時交流都沒有障礙,為什麼還要定期進行聽力篩查呢?

這是由於兒童分泌性中耳炎的發病率高,約90%的兒童在學齡前會患分泌性中耳炎,其中大部分發生在6個月至4歲之間。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種由於鼻咽部阻塞、感染或過敏等因素造成的中耳腔負壓甚至積液的一種中耳炎,治療不及時會導致中耳粘連甚至繼發膽脂瘤等嚴重病變,使孩子的聽力永遠受損。

有研究表明,2歲以前有分泌性中耳炎病史,聽力損失在25dB以上的兒童,其言語能力差,在閱讀、數學等方面有欠缺。因此,通過兒童聽力篩查可儘早發現中耳問題。例如最簡單易行的耳內鏡及聲導抗檢查即可分辨孩子是否存在中耳病變。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藥物及各種物理治療的方法恢復中耳腔正常壓力,及時早期治療分泌性中耳炎,才能將聽力損失降至最低。

分泌性中耳炎示意圖

聲導抗檢查

當然家長也可在日常生活中通過與嬰兒交流,觀察孩子對不同聲音的反應,能否主動扭頭尋找聲源等形式初步判斷孩子的聽力是否存在問題。由於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語言發育存在幾個敏感期,錯過了就會造成言語發育和交流障礙,甚至影響孩子的智力發育。所有確診為永久性聽力損失的嬰兒都應在診斷之後儘快接受早期干預服務,且最遲不能超過6月齡。干預服務包括及時的助聽裝置及聽力-言語康復治療。

每年3月3日是愛耳日,今年的主題是「聽見未來,從預防開始」,讓家長和醫生們一起,重視嬰幼兒聽力篩查,每天都是愛耳日!

編輯/宣教中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京大學首鋼醫院 的精彩文章:

TAG:北京大學首鋼醫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