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家風家訓】袁了凡教子:勿怠忽 勿計較

【家風家訓】袁了凡教子:勿怠忽 勿計較

原標題:【家風家訓】袁了凡教子:勿怠忽 勿計較


明代著名思想家袁黃,號了凡,是一位「文理全才」的人物。他在佛學、農業、民生、水利、醫學、音樂、幾何、數術、教育、軍事、曆法等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而且在每一方面都「莫不洞悉原委,撰有成編」。他還是明代後期重要的善書作者和宣傳者,對大藏經《嘉興藏》的刊刻,也具有重要推動作用。據不完全統計,袁了凡共有《曆法新書》《皇都水利》《寶坻勸農書》《兩行齋集》等著述22部。其中,《了凡四訓》作為一部家訓,是袁了凡以其畢生的學問與修養,融通禪學、理學,結合自己親身經歷和大量生動事例而著成,刊刻後廣為流傳。書中勸誡子孫後代要自強不息,積善改過,從治心入手,提高自我修養,對後世產生了廣泛影響。


袁了凡


《訓兒俗說》是袁了凡的另外一篇傳世家訓。年近半百得子之後,袁了凡十分關注對兒子的教育,希望他早日成才。在《訓兒俗說》中,袁了凡諄諄教導兒子:「不局於物則高,不蔽於私則明。吾苟高明,自能容之而不拒,被之而不遺,此皆是吾人本分之事,不為奇特。汝遇一切人,皆思載之覆之,胸中勿存一毫怠忽之心,勿起一毫計較之心,自然日進於博厚高明矣!」他是希望兒子對遇到的人與事,既要充分尊重,又要認真了解,不要懈怠輕視,也不要斤斤計較,以達到「高明」的境界。


袁了凡認為做人要寬宏大量,用他的話說,就是「寬我肚皮,廓吾德量」。同時,要注意擺脫外物和私弊的束縛。袁了凡特別提醒兒子,一個人之所以肚量不寬,根本原因是過於追求私慾。如果能做到不受外物左右、不將物質條件作為追求的主要目標,就能做到「高」;不徇私利己,不因公廢私,就能做到「明」,也就是「不局於物則高,不蔽於私則明」。在袁了凡眼中,摒棄私慾是達到「日進高明」的重要前提。同樣,如果達到了「高明」的境界,自然就能不受外物左右,做到「容之而不拒,被之而不遺」。他教導兒子:「汝但持正,則惡人自遠,善人自親。汝父德薄,然能包容人,人有犯者,不相較量,亦不復記憶。汝當學之。」


《嘉興藏》


袁了凡對兒子的教導,絕不是停留在口頭上。對待工作生活,袁了凡從不怠惰玩忽,不計較個人得失,不貪圖功名,而是儘力做到最好,是個十足的「行動派」。


袁了凡曾任寶坻縣令。在此期間,他大力興修水利,開闢水田,引進水車,主張南糧北運。他還「精於樹藝」,有「見土辨色」的功夫,一看土色,便能判斷該種什麼穀物。為鼓勵農民重視農業生產,他潛心研究,撰寫了《寶坻勸農書》,介紹和推廣順應農時、辨別土質肥瘠、漚制肥料、開墾荒地等方面的實用技術,勸課農桑。


不僅勤於政事,袁了凡還十分關心百姓疾苦。他初到寶坻時,寶坻已連續五年遭受水災,是一個「貧困縣」。全縣糧食嚴重不足,百姓逃荒躲水,背井離鄉。據《寶坻政書》記載,遇到有賣兒女的,袁了凡便捐出自己的俸銀予以贖回。有的農戶借了富家的錢糧,難以償還,袁了凡便問明情況,代以償還。每當他巡視行走於寶坻田野鄉間,遇到百姓家中有難事不好處理的,他便隨時幫助解決。當時寶坻縣內「官民和諧,情同一體」。


袁了凡文集


袁了凡理政勤奮,夙夜為公,但對於自己的政績卻從不聲張。有一年,遭受災荒的寶坻發生了一件「奇事」:在一些農田裡,長出一種奇異的野草。百姓把這種野草晒乾後,碾磨成粉末兒,代替糧食充饑。人們覺得,是新來的袁知縣勤奮誠懇,務實親民,感動了「上蒼」,才有這種「祥瑞」降臨寶坻。於是,有人勸袁了凡儘快將此「祥瑞」降臨之事上報朝廷,以求得賞賜褒獎,袁了凡卻予以拒絕。


後來,他在《野谷解》中解釋了不向朝廷上報「祥瑞」的原因。袁了凡說:按照常理,人們聽到災害一定害怕,但害怕往往使人謹慎,對人有益;聞聽祥瑞就欣喜,欣喜卻容易使人鬆懈,以致誤事。《春秋》中記災害而不記「祥瑞」,難道沒有深意嗎?不耕作,就不會獲得吉祥,我本人在治學方面尚未脫離誦讀階段,治理縣域還有好多事情要做,怎能為貪慕一時虛榮,去上報「祥瑞」呢?



《春秋》

還有一次,朝廷派出管理屯田事務的一位御史赴玉田縣公差,途經寶坻,當見到寶坻田禾茂盛時,他不禁連聲讚歎。這位御史想到袁了凡並未向朝廷報告過他勸農興農的業績,便問袁了凡:寶坻積年的荒地皆開成美田,為什麼屢次上報,你都不講這些成績呢?袁了凡並未解釋,只是以託詞搪塞了幾句。


袁了凡用心政務並有實際成效,贏得了寶坻人民的愛戴。他離任時,寶坻父老十里相送。從早上送別到了晚上,他乘坐的船被鄉親們包圍著,一直未能啟動。袁了凡離開寶坻才十天,縣內的士紳、學子和百姓紛紛感念他,自發籌資為他建了生祠。


袁了凡以其學問修養和親身經歷對家人諄諄教導,培育出袁氏忠義醇厚的良好家風。袁了凡的夫人經常與他一起行善布施。有一次,她為兒子裁製冬天的大袍子,想買棉絮做內里。袁了凡問:家裡有絲棉又輕又暖和,為什麼還要買棉絮呢?了凡夫人答:絲棉較貴,棉絮便宜,我想將家裡的絲棉拿去換棉絮,這樣可以多做幾件棉襖,贈送給貧寒的人家過冬!袁了凡聽了這番話,高興地說:難為你時時想著做善事,如此「菩薩心腸」也是我們袁家的福祉。


袁了凡的兒子袁儼,自幼繼承家學,博覽群書,志存高遠。天啟五年,袁儼中進士,任廣東高要縣令。天啟七年夏秋之際,高要縣發生水災,城中水深三尺,袁儼奔走救災,「暑雨中竭力求援治苫……細看貧戶,目不暇睫,勞瘁嘔血,猶親民事,遂至不起」,年僅47歲,逝於任上。歸葬時,「士民市唁,巷哭如喪所生」。

對分內的事情,勤勤懇懇,踏實敬業,就是不怠忽;不受外物左右,淡泊名利,同時為他人設身處地著想,寬容忍讓,便是不計較。袁了凡教育兒子的話語雖簡單,包含的道理卻豐富深刻,值得當代人借鑒。


(來源:2016年第9期《中國紀檢監察雜誌》·解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福州市林則徐紀念館 的精彩文章:

【閩都風土】鰲峰洲的來歷
【文博縱覽】揭秘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新展陳

TAG:福州市林則徐紀念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