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常玉-看月亮的人

常玉-看月亮的人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威廉· 薩默賽特·毛姆

/ 01/

陳粒

今天陳粒發新專《在常玉的房間里》,姚謙參與制作。總共五首曲子,分別為」餐桌上的日常「,"看遠方的陽台」,"有屋檐的窗景「,」未關的留聲機「,」木板上的旅行「。都是純音樂的形式,包括日常活動中的錄音,人聲,鋼琴聲,鼓點聲,雨聲,搖鈴聲,錄音帶的沙沙聲,水聲,敲琴聲等等,每一首都讓人感到很舒服。

就如網易雲音樂上一位網友評價道:給人一種安心的感覺,好像覺得無事可做也不會寂寞,看著陽光落在還沒冒出芽的樹枝上,我沒有在等你或等待什麼事發生。第一次覺得消磨時光是個溫暖的事。

姚謙在專輯中說道:我與陳粒溝通以音樂來想像吧。二十世紀初在巴黎市某個建築里的某個房間,那是常玉的房間;他在裡頭生活、思考、閱讀、煮菜、繪畫,如果用音樂來描述會是什麼樣的情景。

於是五首《在常玉的房間里》的音樂作品就這樣完成,我期待著展覽時音樂在空氣中小聲的播放著,當閱讀者靠近作品仔細閱讀時,他們會用什麼樣的感受去打開閱讀常玉作品,展覽期間會發生什麼樣的情境?這也許也是「細看常玉」打開的方式。

——姚謙

/ 02/

常玉:一生追求精神自由

常玉作品《仰躺的豹》

出於好奇,搜了搜常玉何許人也,覺得這首專輯果然是為常玉作的曲子,與常玉一生的經歷特別的契合。

常玉1901年(另說1900年)生於四川南充,他少時家境富殷。1919年(另說1920年,也有說1921年)常玉以留法勤工儉學的方式到達巴黎。他與徐悲鴻、林鳳眠熟稔,常玉的藝術觀點卻與他們不同,他不進美術學院進修,常在咖啡館裡一邊看《紅樓夢》或拉著小提琴一邊畫畫,走著另外一條繪畫道路—從畫壇、畫廊和巴黎人的生活中去了解法國現代繪畫的脈絡,以此為基調從事藝術創作,並堅持此理念一生。

1966年8月12日凌晨,人們發現常玉已經死去,因煤氣泄漏死在他蒙帕納斯(Montparnasse)工作室里。常玉默默無聞、不被賞識的在巴黎終其一生。

常玉的早期繪畫作品多重於裸體創作,表現形式有油畫,有水彩,有水墨,也有炭筆,總體以白色和粉色為主調。他的繪畫筆調洒脫,行筆暢逸,使人能感覺到常玉在遵循中國傳統技法的同時,又在努力試圖突破傳統格局的束縛而傾力探索

常玉的動物作品,多表現蒼茫大地,古道綿綿,或黃沙漫道,渺無人煙的蒼涼情境。畫中在無邊的空曠遼遠的蒼穹中,只有那小小如滄海一粟孤單的動物,觀者無不感到這位異鄉遊子晚年的孤獨和凄楚。

常玉的女人體作品一反常人裸體畫的表現角度,他以裸 女的整個身體輪廓表現他心內的風景。常玉筆下的纖細裸 女不多,大都是豐滿肥碩的女子。即便是亭亭玉立、玉體冰肌的女人體也都是脂潤肌滿,風韻張揚。他繪畫中的背式女人體特點獨具,畫中的女人有的獨眼視人,若有所思,有的欲言又止,眉宇間還夾雜著冷眼相觀、不屑一顧的神情。有的作品女人體的青絲髮髻最為招眼,體態含羞帶怨,頗有作者「不可向人語,獨自暗神傷」的自憐情態。

常玉的靜物作品是他內心世界的一面鏡子,畫中的花朵大都孤單無力,殘花敗韻、強撐姿色,像失去母親的孩子般孤單寥寂,無依無靠,直叫人有「殘月伴秋寒,冷冷清清」的凄涼感。

/ 03/

1966年在巴黎因煤氣泄漏去世時仍默默無聞、不被賞識。而今,西方公認他為世界級的繪畫大家。

《世界名畫家:常玉》:20世紀最富有傳奇色彩的旅法中國畫家常玉,是一塊被歷史「有意無意」忽視的璞玉,一個莫迪利阿尼式的悲劇性人物,一個洋溢波西米亞風格的中國藝術家。

了解了莫迪里阿尼後,在作品上常玉確實與這位義大利的天才繪畫大師有很多相通之處。這時想到了曾經看過一本書,英國小說家威廉· 薩默賽特·毛姆的創作的長篇小說《月亮與六便士》,在實際生活中,常玉與其中的主人公查爾斯`斯特里克蘭為了理想流亡國外的生活又很多相似處,據說查爾斯的人物原型是畫家高更,了解了常玉的一生後,可以說常玉也是《月亮與六便士》的人物原型之一: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 04/

評論上說常玉是中國早期旅法畫家流亡在域外的一個典型的悲劇式人物,是中國式的莫迪利阿尼,他同時又是一個為自己藝術信仰而自由創作、成就斐然的繪畫大家。對此我有不同的看法。

常玉一生確實貧困潦倒,但卻不是一位悲劇人物,就像《月亮與六便士》中查爾斯對毛姆說的:「我跟你說過我必須畫畫。我控制不住自己。假如有人掉進水裡,那麼他游泳的本事高明也好,差勁也好,都是無關緊要的;他要麼掙扎著爬出來,要麼就被淹死」。

或許是可以這樣說,不是常玉選擇了繪畫,而是繪畫選擇了常玉。也正如查爾斯在文中強調了三遍的"我必須畫畫。

《月亮與六便士》中的亞伯拉罕也是一位抬頭看月亮的人,他放棄優渥的主治醫生職位,遠赴埃及過上了外人看起來並不那麼光鮮亮麗的生活。

對他們來說,這種為了理想流亡國外的生活真的是悲劇式的生活嗎?

藉此,我想毛姆在文中的思考獨白最能表達出我對常玉一生的看法。作者在文中說到「我很想知道亞伯拉罕是否真的糟踐了自己。難道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讓你感到舒服的環境里,讓你的內心得到安寧是糟踐自己嗎?難道成為年入上萬英鎊的外科醫生、娶的如花美眷就算是成功嗎?我想這取決於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義,取決於你認為你應該對社會做出什麼貢獻,應該對自己有什麼要求。

時光荏苒,珠玉蒙塵,吾輩拂拭有責,賦珠寶於重輝,常玉是一顆不可湮沒的東方明珠。雖然常玉年少家庭條件優渥,後半生潦倒。但比起回憶往事,我想常玉會說出和查爾斯一樣的話:」我不想從前。最重要的是永恆的此刻。「

也正如文章開頭那幅圖片所表達的那樣:常玉永遠是那個追逐月亮的赤子之心少年。

願你歷盡千帆,歸來仍是少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我們得生活 的精彩文章:

TAG:我們得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