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江西著名歷史文學書法大家,覺得誰最厲害?

江西著名歷史文學書法大家,覺得誰最厲害?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漢族,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臨川區)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王安石歷任揚州簽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著。熙寧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因守舊派反對,熙寧七年(1074年)罷相。一年後,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罷相,退居江寧。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郁然病逝於鐘山(今江蘇南京),贈太傅。紹聖元年(1094年),獲謚「文」,故世稱王文公。革命導師列寧曾稱王安石為「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王安石執政之所以能敢作敢為,矢志改革,是受自己進步的哲學思 想支配,他認為世界萬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組成,還把「 新故相除」看作是自然界發展變化的規律,從而樹立了「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無畏精神。這些進步思想在他的文學作品中也閃爍著奪目的光彩。他的散文以雄健剛勁著 稱,使他成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詞則遒勁清新,豪氣縱 橫。可惜的是他的著作大部分都已佚失,今存的只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三經新義》殘卷及《老子注》若干篇(條) 為紀念這位古代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人民政府 在臨川區修建了王安石紀念館,該館於1986年冬建成之後,前往 參觀、遊覽的中、外人士絡繹不絕。 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王安石出生於臨川(今撫州市臨川區),父親王益,時任臨川軍判官。王安石自幼聰穎,酷愛讀書,過目不忘,下筆成文。稍長,跟隨父親宦遊各地,接觸現實,體驗民間疾苦。文章立論高深奇麗,旁徵博引,始有移風易俗之志。宋仁宗景佑四年(1037年),王安石隨父入京,以文結識好友曾鞏,曾鞏向歐陽修推薦其文,大獲讚賞。宋仁宗慶曆二年(1042年),登楊寘榜進士第四名,授淮南節度判官。任滿後,王安石放棄了京試入館閣的機會,調為鄞縣知縣。王安石在任四年,興修水利、擴辦學校,初顯政績。皇祐三年(1051年),王安石任舒州通判,勤政愛民,治績斐然。宰相文彥博以王安石恬淡名利、遵紀守道向宋仁宗舉薦,請求朝廷褒獎以激勵風俗,王安石以不想激起越級提拔之風為由拒絕。歐陽修舉薦為諫官,王安石以祖母年高推辭。歐陽修又以王安石須俸祿養家為由,任命他為群牧判官。不久王安石出任常州知州,得與周敦頤相知,聲譽日隆。

黃庭堅

黃庭堅(1045年8月9日-1105年5月24日)北宋詩人、書法家。字魯直,號山谷,又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其父黃庶是專學杜甫的詩人,舅父李常是藏書家。黃庭堅自幼好學,博覽經史百家。英宗治平四年(1067)登進士第。神宗熙寧時期,黃庭堅先後任汝州葉縣(今屬河南)尉、北京(今河北大名)國子監教授。元豐三年(1080)知吉州太和縣(今屬江西),政令清簡平易。七年,移監德州德平鎮。元□時入京編修《神宗實錄》,其間蘇軾知貢舉,曾聘為參詳官。《實錄》修成,黃庭堅遷起居舍人。紹聖時新黨章□、蔡卞等用事,-元□舊臣,黃庭堅被劾修實錄誣枉,責貶涪州(今四川涪陵)別駕、黔州(今四川彭水)安置,後移戎州(今四川宜賓)。徽宗即位,受命內遷,又因趙挺之排擠,被除名編管宜州(今廣西宜山),死於貶所。黃庭堅為蘇門四學士之首。

江西詩派是北宋後期形成了一個以杜甫為祖,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為宗(即"一祖三宗")的詩歌流派。黃庭堅是江西詩派的開派宗師和領袖。該流派崇尚黃庭堅的"點鐵成金、奪胎換骨"之說。且詩派成員大多受黃庭堅的影響,作詩風格以吟詠書齋生活為主,重視文字的推敲技巧。黃庭堅的詩以唐詩的集大成者杜甫為學習對象,構建並提出了"點鐵成金"和"奪胎換骨"等詩學理論,成為江西詩派作詩的理論綱領和創作原則,對後世的文學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作為宋代大詩人之一,黃庭堅對宋詩的影響甚至超過了一代大文豪蘇軾。蘇軾作詩以氣運筆、放筆縱意、縱橫馳騁、變化莫測、結構複雜,無跡可求,所以蘇詩成就雖高,師之者極少,未能形成流派。黃庭堅的創作思路有跡可尋,甚講法度,便於學習,所以其追隨者很多。黃庭堅的詩,法度嚴謹,說理細密,代表了宋詩的特點。可以說,黃庭堅詩是最具宋詩藝術特色的,受黃庭堅影響形成的江西詩派,也影響了南宋一代詩風,並對後世造成深遠影響。蘇軾做侍從官時,曾舉薦黃庭堅代替自己,推薦詞中有"瑰偉之文,妙絕當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句,可見推舉之重。

文天祥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雲孫,字宋瑞,一字履善。自號文山、浮休道人。江西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人,南宋末年文學家,愛國詩人,民族英雄,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文天祥,初名雲孫,字履善,又字宋瑞,自號文山、浮休道人。選中貢士後,換以天祥為名,字履善。相貌堂堂,身材魁偉,皮膚白美如玉,眉清目秀,觀物炯炯有神。在孩提時,看見學宮中所祭祀的鄉先生歐陽修、楊邦乂、胡銓的畫像,謚號都為「忠」,即為此高興,羨慕不已。說:「如果不成為其中的一員,就不是真正的男子漢。」他二十歲即考取進士,在集英殿答對論策。當時宋理宗在位已很久,治理政事漸漸怠惰,文天祥以法天不息為題議論策對,其文章有一萬多字,沒有寫草稿,一氣寫完。宋理宗皇帝親自選拔他為第一名。考官王應麟上奏說:「這個試卷以古代的事情作為借鑒,忠心肝膽好似鐵石,我以為能得到這樣的人才可喜可賀。」寶佑四年(1256年)中狀元後再改字宋瑞。不久,他父親逝世,回家守喪

文天祥的詩歌創作,可分前後兩個時期,前期多詠物應酬,佳篇甚少。後期詩文,都是用血淚寫成,情辭深沉而意氣激昂,感染力極強。他的大部分抗戰詩歌,都收集在《指南錄》、《指南後錄》和《吟嘯集》中。這些詩,是詩人愛國主義精神的結晶,洋溢著對敵人的恨、對祖國的愛,體現了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的氣概。他那「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過零丁洋》)的詩句,在我國民族解放史上光彩照人。《正氣歌》用五古的形式曆數了我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的不朽事迹,歌頌了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傳統,顯示了中華民族神聖不可侵犯的浩然正氣。其他如《過淮》《有感》《金陵驛》《早秋》等詩,以及〔念奴嬌·驛中言別友人〕、〔滿江紅〕等詞章,都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珍品。他善於運用各種手法來塑造形象,並且把抒情、議論、敘事三者融押在一起,從具體的藝術境界中流露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例如1278年被押北上,路經建康(今江蘇南京市)時所寫的七律《早秋》,八句詩,每一句都是一個具體的畫面,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寫出了悲秋情緒,最後以「六朝無限江山在,搔首斜陽獨立時」兩句詩來點明亡國的痛楚,鮮明地勾勒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感人形象。他的詩歌,氣勢豪放,激昂慷慨,用語平易,繼承和發揚我國詩歌的現實主義優秀傳統。「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揚子江》)的詩句,既交代了《指南錄》得名的由來,又集中概括了詩人的政治思想和詩文創作的傾向。有《文山先生全集》傳世。

朱熹

朱熹(農曆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謚文,世稱朱文公。祖籍江南東路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於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省尤溪縣)。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 朱熹是程顥、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東巡撫,做官清正有為,振舉書院建設。官拜煥章閣侍制兼侍講,為宋寧宗皇帝講學。朱熹著述甚多,有《四書章句集注》《太極圖說解》《通書解說》《周易讀本》《楚辭集注》,後人輯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語象》等。其中《四書章句集注》成為欽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標準。理學又稱道學,是以研究儒家經典的義理為宗旨的學說,即所謂義理之學。在宋朝,學術上造詣最深、影響最大的是朱熹。他總結了以往的思想,尤其是宋代理學思想,建立了龐大的理學體系,成為宋代理學之大成,其功績為後世所稱道,其思想被尊奉為官學,而其本身則與孔子聖人並提,稱為「朱子「。朱熹撰《周易本義》列河洛、先天圖於卷首,又與弟子蔡氏父子(蔡元定、蔡沉)編撰《易學啟蒙》篤信和詮釋河洛、先天之學,後世皆以此立言,闡發朱子的河洛先天思想。在元朝、明朝、清朝三代,一直是封建統治階級的官方哲學,標誌著封建社會更趨完備的意識形態。元朝皇慶二年(1313年)復科舉,詔定以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為標準取士,朱學定為科場程式。明洪武二年(1369年),科舉以朱熹等「傳注為宗」。朱學遂成為鞏固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精神支柱。它強化了「三綱五常」,對後期封建社會的變革,起了一定的阻礙作用。朱熹的學說,也對後來明朝王陽明的心學有深刻的影響。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正是在朱熹哲學基礎上的突破。

陶淵明

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潛,私謚「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陶淵明的田園詩數量最多,成就最高。這類詩充分表現了詩人守志不阿的高尚節操;充分表現了詩人對淳樸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對勞動的認識和對勞動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現了詩人對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嚮往。作為一個文人士大夫,這樣的思想感情,這樣的內容,出現在文學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門閥制度和觀念森嚴的社會裡顯得特別可貴。陶淵明的田園詩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頓狀況的,可使讀者間接地了解到當時農民階級的悲慘生活。陶淵明是田園詩的開創者。他的田園詩以純樸自然的語言高遠拔俗的意境,為中國詩壇開闢了新天地,並直接影響到唐代田園詩派。在他的田園詩中,隨處可見的是他對污濁現實的厭煩和對恬靜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因為有實際勞動經驗,所以他的詩中洋溢著勞動者的喜悅,表現出只有勞動者才能感受到的思想感情,如《歸園田居》第三首就是有力的證明,這也正是他的田園詩的進步之處。  陶淵明的田園隱逸詩,對唐宋詩人有很大的影響。杜甫詩云:「寬心應是酒,遣興莫過詩,此意陶潛解,吾生後汝期」。宋代詩人蘇東坡對陶潛有很高的評價:「淵明詩初看似散緩,熟看有奇句。……大率才高意遠,則所寓得其妙,造語精到之至,遂能如此。似大匠運斤,不見斧鑿之痕」。蘇東坡更作《和陶止酒》 《和陶連雨獨飲二首》,《和陶勸農六首》《和陶九日閑居》《和陶擬古九首》《和陶雜詩十一 首》《和陶贈羊長吏》《和陶停雲四首》《和陶形贈影》《和陶影答形》《和陶劉柴桑》《和陶酬劉柴桑》《和陶郭主簿》等篇和陶詩,可見陶淵明對蘇東坡影響之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黃庭堅 的精彩文章:

黃庭堅行楷《自書松風閣詩卷》高清放大,意韻十足!
學習行書的好帖,黃庭堅行書《懶殘和尚歌》董其昌讚不絕口

TAG:黃庭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