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什麼諸葛亮不等「天下有變」時再北伐呢?

為什麼諸葛亮不等「天下有變」時再北伐呢?

隆中對選自陳壽的《三國志》,東漢末年,劉備三顧茅廬去襄陽隆中拜訪諸葛亮時的談話內容(促成三國鼎立的戰略決策)。在《隆中對》中,諸葛亮向劉備表示: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不過,對於諸葛亮來說,卻在沒有「天下有變」時就北伐曹魏,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在筆者看來,諸葛亮之所以沒有等到「天下有變」時再北伐,是因為《隆中對》中的預設條件已經不存在了。在《隆中對》中,天下有變之前還有「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的預設條件。其中,比較關鍵的是,因為關羽大意失荊州的緣故,彼時的蜀漢已經不再是地跨荊州和益州。在三國這一歷史階段,荊州不僅是兵家必爭之地,而且人口密集、商業繁榮,如果蜀漢還能擁有富饒的荊州,諸葛亮還可以先休養生息,等到「天下有變」的時機。

但是,在關羽大意失荊州,加上劉備發動夷陵之戰,促使蜀漢元氣再次大傷後,蜀漢已經是三國中實力最為弱小的一家了。相對於擁有中原地區的曹魏,蜀漢因為僅僅擁有一州之地,所以即便休養生息,在人口和兵力上,蜀漢和曹魏之間的差距只會越來越大。由此,對於蜀漢丞相諸葛亮來說,與其等到曹魏實力不斷壯大,不如通過北伐來不斷騷擾魏國,促使其不能平穩地增長下去。正如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所言:「益州疲弊」,被動防守也不過是慢性死亡。

在《隆中對》中,諸葛亮向劉備表示: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按照諸葛亮的計劃,如果荊州、益州都在劉備的手中,那麼在北伐的時候,蜀漢可以兵分兩路,一路是從巴蜀之地出發,另一路則是從荊州出發,直接威脅魏國的都城許昌等。在此背景下,如果魏國本身再出現較大的動亂,比如司馬懿高平陵之變這樣的事件,那麼劉備真的有可能消滅魏國,成就漢高祖劉邦一樣的事業。

最後,但是,因為丟失荊州,加上和東吳孫權也發生了較大的衝突,所以「天下有變」再北伐已經缺乏了基本條件了。另外,在筆者看來,諸葛亮之所以急於北伐,也是因為碰到了劉禪這樣的昏庸之主。對於扶不起的阿斗,在能力上顯然無法和劉備相提並論。如果蜀漢只是一味防禦和等待的話,恐怕劉禪就更加沉溺於安樂了。而通過北伐,至少可以讓蜀漢上下保持警惕,而不是「死於安樂」之中。

文/情懷歷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情懷歷史號 的精彩文章:

雍正皇帝是怎麼死的?真是被刺客殺死的嗎?
宋朝對外戰爭勝多敗少,為什麼認為「唐強宋弱」呢?

TAG:情懷歷史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