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巨人的對決:日德蘭海戰中的英德主力艦對比

巨人的對決:日德蘭海戰中的英德主力艦對比

2016年是日德蘭大海戰的100周年。100多年前的1916年5月31日下午,一場規模宏大的海戰在遙遠的北海上爆發,並以「日德蘭海戰」或「斯卡克拉格海戰」的名稱,成為人類海軍史上最耀眼的篇章之一,也成為大艦巨炮時代最典型的代表。

最終,德國公海艦隊以相對較少噸位的艦隻損失擊沉了更多的英國艦隻,從而取得了戰術上的勝利;而英國皇家海軍成功地將德國海軍封鎖在了德國港口,使得後者在戰爭後期幾乎毫無作為,從而取得了戰略上的最終勝利。

英德主力艦對比

此戰中,雙方都有若干主力艦因各種原因未能出戰。英國大艦隊方面,「皇權」號戰列艦於5 月25 日剛剛加入大艦隊,還不適合立即參戰。隸屬第5 戰列艦中隊的「伊麗莎白女王」號和隸屬第4 戰列艦中隊「印度皇帝」號(Emperor ofIndia,「鐵公爵」級) 戰列艦正在入塢修理。從戰鬥力上來看,這三艘戰列艦的缺陣對大艦隊的影響較大。另外著名的「無畏」號(Dreadnought,「無畏」 級)戰列艦則正在進行改裝,預計改裝完成後加入作為大艦隊預備隊的第3戰列艦中隊, 因此也錯過了日德蘭海戰。隸屬第2 戰巡中隊的「澳大利亞」號(Australia,「不倦」級)戰巡則因4 月22 日與「紐西蘭」號發生碰撞正在維修,也無緣參戰鬥。

德國公海艦隊方面,裝備380 毫米主炮、隸屬第3 中隊的「巴伐利亞」號(「巴伐利亞」 級)新銳戰列艦於3 月19 日剛剛服役,當時仍在波羅的海進行適航,僅在德國本土受到直接攻擊時可用於作戰。裝備305毫米主炮, 隸屬第3 中隊的「阿爾伯特國王」號(K?nig Albert,皇帝級)戰列艦因冷凝器故障未能出戰。此外,「普魯士」號前無畏艦(Preussen, 「布倫瑞克」級)則在松德海峽擔任警戒波羅的海入口的任務。

雙方戰列艦主要性能:

在裝甲防護方面,所有德制主力艦和部分英制主力艦的裝甲帶下緣厚度均較薄, 其主裝甲帶之前和之後部分裝甲也較薄。德制主力艦除「巴伐利亞」級該部分裝甲的厚度可達200毫米之外,「國王」級和「皇帝級」該部分最大厚度為180 毫米,「赫爾戈蘭」級和「拿騷」級為80 毫米,戰巡則為100 ~ 120 毫米。英制主力艦該部分裝甲厚度通常為4 ~ 6 英寸(101.6 ~ 152.4 毫米),但部分艦隻則不超過2.5 英寸(63.5 毫米), 如「聖文森特」級僅為2 英寸(50.8 毫米), 「不倦」級、「海王星」級、「巨人」為2.5 英寸(63.5 毫米),「無敵」級Y 炮塔之後位置更是沒有設置任何裝甲。由於實際排水量超出設計排水量,「伊麗莎白女王」級的主裝甲帶13 英寸(330.2 毫米)厚部分僅延伸至水線以上6 英寸(152.4 毫米)處,更高位置的裝甲厚度則逐漸減少,其上緣位於水線以上5 英尺(1.52 米)處,厚度為6 英寸(152.4 毫米)。由於同樣原因,「皇權」級的13 英寸(330 毫米)裝甲帶僅延伸至水線以上3.75 英尺(1.14 米)處。相較而言,德方「國王」 級的350 毫米裝甲帶一直延伸至水線以上1.2 米處,「塞德利茲」號的300 毫米裝甲帶則一直延伸至水線以上450 毫米處;後者更高位置的裝甲厚度逐漸變薄,其上緣位於水線以上2.5 米處,厚度為150 毫米。

公海艦隊 「國王」號戰列艦,右舷視角

雙方大部分艦隻的裝甲甲板在船舯附近的厚度均在25 ~ 50 毫米左右,上部防護甲板的厚度則在19 ~ 50 毫米之間,但在重點部位則會強化加厚。大部分艦隻的裝甲甲板在艦隻兩端部分較厚,尤其是轉向機構上方部分。不過在「拿騷」級、「東弗里斯蘭」 級以及德制前無畏上,裝甲甲板最厚部分位於船舯部位的傾斜部分,其厚度在58 ~ 75 毫米之間。英方「無敵」號和「不倦」號則沒有設計連續的上部防護甲板。

雙方的150 毫米或152 毫米副炮均設在上甲板炮列甲板高度,並設有裝甲保護,其厚度在150 ~ 170 毫米之間。英制主力艦上的4 英寸(101.6 毫米)副炮則設在更高的甲板上,通常無防護。

大艦隊 「英王喬治五世」號線圖,1913 年

總體而言,德制主力艦擁有更好的裝甲防護,而英制主力艦則擁有口徑更大的主炮。雙方的戰列艦單艦實力相當,但公海艦隊的戰巡更為出色;值得注意的是英制穿甲彈質量較差,發射葯也不如德制產品安全;這兩點將對海戰結果產生重大影響。實際上英制穿甲彈的質量問題在多格爾沙洲之戰中就已經凸顯,但這一問題長期未能得到解決。

此外,德制主力艦還擁有較強的水下防護能力,其水下防護體系的設計得益於戰前的一系列實驗。除「拿騷」級之外,其他所有德制主力艦從艏炮塔基座延伸至艉炮塔基座,均設有厚度為25 ~ 50 毫米的縱向防魚雷艙壁。反觀英制主力艦,僅「伊麗莎白女王」 級和「皇權」級設有類似的艙壁,但戰前並未進行大量實驗以確定水下防護體系(參見附錄1)。「愛爾蘭」號、「海王星」號以及「聖文森特」級、「柏勒羅豐」級,從艏炮塔基座延伸至艉炮塔基座均設有厚度為一兩英寸(25.4 ~ 50.8 毫米)的縱向艙壁,且除「愛爾蘭」號外,其他各艦上在舷側炮塔位置的艙壁,厚度均增至3 英寸(76.2 毫米),但該艙壁在艏炮塔和艉炮塔附近的位置過於靠內,因此只能被認為是葯庫防護體系的一部分。其他英制主力艦均設有厚度為1 ~ 3 英寸(25.4 ~ 76.2 毫米)不等的非連續艙壁, 作為葯庫防護體系的一部分。在「鐵公爵」 級和「英王喬治五世」級上,類似艙壁還用於為中部引擎艙提供防護,但舷側引擎艙則沒有得到類似的防護。雙方水下防護水平的差距在此前的戰鬥中就已經凸顯。1916 年4 月24 日「塞德利茲」號撞上一枚裝葯為300 磅(136 千克)濕火棉的英制水雷;而「戈本」號戰列巡洋艦(Goeben)號在名義上轉隸土耳其海軍之後,於1914 年12 月26 日在兩分鐘內連續撞上兩枚裝葯為220 磅(99.8 千克)TNT 炸藥的俄制水雷。兩個戰例中,兩艦均是重要部位中雷,「塞德利茲」號中雷位置為右舷舷側魚雷發射管後方,「戈本」 號分別為右舷司令塔下方位置和左舷舷側炮塔前方,但兩艦均未被重創。反觀皇家海軍方面,1914 年10 月27 日,「魯莽」號戰列艦(Audacious,「英王喬治五世」級)在僅僅撞上了一枚裝葯為180 磅(81.6 千克)濕火棉的水雷之後【中彈位置為後引擎艙艙壁前方5~10 英尺(1.5~3 米)處】,便於12 小時內傾覆。儘管該艦當時的水密性和損管水平都較差,但理論上,類似威力的水雷本不可能造成一艘戰列艦沉沒。

此外,德制主力艦裝甲甲板以下部分劃分更細,損管和排水系統設置也更完整。通常而言,較高的定傾中心高度意味著更好的穩定性,但同時也意味著船隻的舒適性較差。德制主力艦的定傾中心高度通常在2.1 ~ 3.05 米之間,而英制主力艦的這一指標則通常為1.52 ~ 1.83 米,最高則為約2.1米。但「無敵」 級、「不倦」級 、「阿金庫特」號和「皇權」 級的定傾中心高度則僅為1.22 米左右,其中「皇權」級在排水量為28000 噸的條件下其定傾中心高度更是低至0.85 米。

還有值得一提的是,德制主力艦使用的鍋爐技術更為先進,因此功重比更高,引擎艙設計也更為緊湊。這一優勢進而體現在所需的裝甲和空間上,使得在相同排水量條件下,德制戰巡的戰鬥力要明顯優於英制戰巡,類似的鍋爐皇家海軍直到「胡德」級才開始使用。

不過另一方面,除「伊麗莎白女王」級和「皇權」級僅以重油為燃料外,其他英制主力艦均採用油煤混燒設計。反觀德制主力艦,除「國王」級和「德芙林格」級的4 個鍋爐中有3 個以重油作為燃料外,其他艦隻均以煤為主要燃料,僅配有少量煤焦油。而恰恰是全燃油設計,使得「伊麗莎白女王」 級在設計指標上遠超同時代戰艦,雖然其實際表現並未如設計指標那般驚人。

本文摘自《巨人的對決:日德蘭海戰中的主力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戰爭事典 的精彩文章:

空有裝備,沒有戰術的典型:奠邊府戰役中的法國空軍
阿富汗是如何從英國人手中獨立的?

TAG:戰爭事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