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世說心語:我的父親母親

世說心語:我的父親母親

3

分田到戶後,最苦的活路,依語村的感受,不是割麥插禾、栽秧打穀,而是打豬草!那時候農村餵豬,還沒有今天專門的豬飼料或者配方飼料;我們那時所謂的「打豬草」,不是割草餵豬,而是把晒乾的麥秸、稻草、胡豆稈豌豆藤等等農副產品,肩挑背磨,運到村打米機房,用機器粉碎,然後摻之以糠麩、碎米子,拌之以厚皮菜以及紅苕藤、蘿蔔茵等青飼料,煮熟了一起喂。

照片說明:語村帶未婚媳婦第一次回老家那年(1994年)秋天,割稻穀的母親。

因為家庭副業除了養豬,也沒有其他什麼好的門路——養雞鴨鵝兔也並不是不可以,但缺乏大規模的圈養場地,且那時雞瘟時常流行,養殖技術不過關,人們也就望而卻步!唯有養豬技術比較成熟,且不愁銷路。其實,那時候養豬並不怎麼賺錢——改革開放之初,商品價格(特別是糧食)還沒有完全放開,實行國家定價(牌價)或者是統購統銷,經常出現豬糧價格倒掛或者穀賤傷農的情況——養豬成為防風險的一條有效途徑!正所謂「養豬不賺錢,零錢換躉錢」;「養豬不賺錢,肥了一壩田」;「養豬不賺錢,家家要過年」……等等。

因此,五、六十年代出生的農村孩子,少有不打豬草、煮豬食、餵豬清豬圈的!甚至於不少後來有出息的孩子回憶少年時,都跟邊煮豬食邊看書、邊背課文和外語單詞……相聯繫,家裡豬喂得越多,打豬草、煮豬食的時候就越多、越頻繁,記憶就越深刻!

那時候養豬,完全是綠色生態的。沒有專門的商品飼料,添加劑之類的也是聞所未聞;甚麼「劉定國」「劉顯和」「希望」「通威」,甚麼「四月肥」「三月肥」「二月肥」「催豬不吹牛」……等等後來滿天飛的廣告詞,尚未出籠,也還未佔領電視熒屏——哦,對了,改革開放之初,農村還沒有電視,甚至於電燈照明,我們生產隊是1984年才架通的!到生產隊有錢人家看麻麻渣渣的電視連續劇《霍元甲》,還要交幾分到一角不等的錢——那時候的米才兩毛左右一斤,豬肉價格不到一塊錢,糧豬比為5:1……

後來農村人迅速富裕了起來,萬元戶、十萬元戶此起彼伏,致富不僅不再受到壓制和打擊,反而成了無比光榮的事情!與此同時,政治氣候和環境也變得日漸寬容、寬鬆,因為眼睛不好使,把對聯「富了又富冒尖戶」念成「富了又富冒火戶」也不像以前那樣受到追究和制裁……

照片說明:父親病重住院時,和母親在一起。語村2017年8月22日拍攝於眉山市人民醫院。

總之,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一切都顯得那樣新鮮、新奇和生動活潑……後來,有人從電視廣告的變化來觀察四川經濟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結果如下:先是豬飼料廣告,然後增加酒類廣告、襯衣廣告,然後再增加手錶廣告、縫紉機廣告、自行車廣告;然後變成酒類廣告、電視機廣告、藥品廣告,然後增加保健品廣告,現在是酒類廣告、保健品廣告、商品房廣告……

儘管時代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往事並非如煙——過去的艱難困苦,依然留在記憶深處,拂之不去!它會讓我們感覺得時時生活在幸福之中,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從而倍加珍惜!

1991年7月28日,語村於眉山老家和母親一道從事打豬草,深感其中之艱苦,試作歌以記之。題目就叫做《打豬草歌》,後來被收錄到語村的第一部詩集《歲月的駱駝》第四輯「回歸鄉村」里。在此分享給大家,以資紀念和回憶:

昨日天氣好,趁閑打豬草。

母子齊努力,莫說辛與勞。

草灰沾我面,汗水濕我衣;

迎面無涼風,濕塵有汗滴。

曲曲鄉間路,往返復相依;

輾轉歲月中,白髮已依稀。

皆言養豬苦,出入無贏餘;

身是農家婦,除此又何為!

百日豬長肥,勾腰又駝背;

猶抱豬食瓢,倚欄揩汗水。

入市在案上,拈瘦又挑肥;

試問食肉者,舉箸當惜誰?

子女們都成家後,父親母親依然忙個不停:為了兒女們興家立業,他們省吃儉用傾囊相助;為了兒女們成長進步,他們想方設法竭盡所能……甚至為此不惜犧牲自己健康,老來落下一身病!

照片說明:1997年五一節,香港回歸前夕,語村大婚(未操辦任何宴席,只是請同事好友吃瓜子喜糖),母親和堂姐慧枝(左)來綿陽玩,同游碧水寺,並於東方紅橋頭合影留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蘇東坡之謎 的精彩文章:

TAG:蘇東坡之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