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慈禧太后為什麼稱為京劇的「至尊大推手」

慈禧太后為什麼稱為京劇的「至尊大推手」

在專制時代,最高統治者的喜好往往決定一個時代的風尚或某些事物的興衰。古有楚王好細腰,宮女多餓死;近有慈禧太后嗜戲如命,直接推動了京劇的大繁榮、大發展。京劇能有後來的地位及影響力,慈禧太后功不可沒。

慈禧太后為什麼稱為京劇的「至尊大推手」

慈禧太后
京劇從乾隆年間的徽班進京到漢調的融入,再到道光時期的正式形成,孕育了長達半個世紀。同治、光緒年間京劇的發展達到鼎盛,劇目繁多、名家輩出,著名的「同光十三絕」等傑出藝人就活躍於這一時期。
京劇能在同光時由成熟達到鼎盛,離不開國家的真正掌權者——慈禧太后,她堪稱大清朝的「骨灰級」戲迷,更是京劇迅猛發展的「至尊推手」。正是由於她的過度痴迷與大力支持,才使京劇佔領了從宮廷到地方的大小舞台,並逐漸風行於京都大邑。

慈禧太后為什麼稱為京劇的「至尊大推手」?慈禧太后為何鍾情並痴迷於京戲呢?慈禧入宮時不滿16歲,經過激烈的宮廷鬥爭攫取到最高權力也不過26歲,對這位鐵腕女人而言,要主宰大清江山,不需要學習什麼《女兒經》《家訓篇》以及唐詩宋詞,而需要從更多的歷史教訓中吸取維權之術,所以像《連環套》《空城計》《五虎平西》之類的歷史劇就成了她的教科書。對於慈禧,京戲早已不再是單純的消遣娛樂形式,在某種程度上京戲是她獲得更多知識與教育的一個體面途徑。

一、慈禧對京戲的痴迷,刺激了光緒時代梨園業內的競爭,極大地促進了京劇於此期的繁榮。

光緒末年,旦角王瑤卿打破了前輩幾十年一成不變的舊規矩,把人物表演與唱腔結合起來,試圖塑造出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但由於年輕,改革不被行內認可,反對聲一片。可是慈禧太后看過王瑤卿的戲後發話了:「大王演得好。」而且重重地獎賞了他。老佛爺的話就是聖旨,這一下梨園各類唱工行當都努力把身段表演與人物唱腔相結合,京劇至此才逐步形成一種完整的表演藝術。

二、作為「至尊大推手」,慈禧太后的另一作用就是以高額賞銀調動民間伶人的相互競爭,使他們在表演時絕不敢掉以輕心。
清宮裡耍龍燈,著名武生楊小樓耍珠子,不慎把戲台角上的檀香木架子撞倒了,人皆大驚。這驚駕的罪過可不輕啊!慈禧立即傳楊小樓,楊小樓趕忙跪倒領罪。慈禧開口就問:「三元(楊小樓的小名,慈禧從來都叫演員的小名),你今兒是怎麼了?」楊小樓連忙答道:「奴才今兒個唱了四齣《挑滑車》,實在有些支撐不住了,才無心驚了駕。」慈禧聽完說:「真難為你了,今後不許應這麼多活,賞你二十兩銀子,回去休息吧!」
慈禧太后非常喜歡京劇,但是她屬「羊」,看戲時最忌諱提到「羊」字。到宮裡給她唱戲的京劇演員,不能唱《變羊記》、《牧羊圈》這一類名字的戲。如果戲詞有「羊」字就得改。比如,玉堂春原詞是:「蘇三此去好有一比,好比那羊入虎口有去無還。」為了避開「羊」字,只得改唱:「好比那魚兒落網有去無還。」著名武老生王福壽在外邊跟人合夥開了個「羊肉鋪」,便犯忌了,慈禧從此再不賞他銀子。她吩咐下邊:「不許給王四(王福壽)賞錢,他天天剮我,我還賞他?」

慈禧太后為什麼稱為京劇的「至尊大推手」?
慈禧太后

三、慈禧親自參與將原本為昆弋戲的《昭代蕭韻》改編為京戲,對京戲普及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慈禧太后下令把連台本戲《昭代蕭韻》改為京戲。慈禧太后為了這項「文化工程」動用了昇平署、內廷供奉、普天同慶太監科班三撥人馬,還動用了內務府、如意館和太醫院的人,閑來也親自編詞創腔,此項「文化工程」持續兩年,一共改編腳本一百零五齣,直到光緒二十八年六月八國聯軍進攻北京的時候才告中斷。由宮廷出面操刀編創京劇劇本,無疑極大提高了京劇的社會地位,同時也奠定了京劇成為中國第一戲的堅實基礎。

四、慈禧為京戲行頭的更新提供了豐厚的物質基礎,使得獨具中國特色的傳統戲衣從簡樸變身為華麗,從而完成了京戲走向國粹藝術必不可少的一步。
光緒三十四年,備受慈禧賞識的譚鑫培和楊小樓在德和園大戲台為慈禧首次上演三國故事《連營寨》,她對這齣戲喜歡得不得了,馬上命人到江南專為此戲定製了全部行頭。這些服飾用料的富麗與做工的華貴,是民間戲班絕不可能配置得起的。慈禧對行頭的講究帶動了晚清京戲服飾的改良創新,但無論怎麼改,精緻與精美仍是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
「骨灰級」戲迷慈禧活了74歲,畢生嗜戲。在政治上雖乏善可陳,但從另一面來說,慈禧太后是京劇的知音毫不為過。事實上,正是這個權勢女人開啟了京劇人民化時代,是她把中國京劇引向了國粹藝術的康庄大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有點意思 的精彩文章:

水滸中朱仝和關勝誰才是武聖人關羽的化身
努爾哈赤家族家譜,努爾哈赤是怎麼死的

TAG:歷史有點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