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還原中國古代冷兵器戰鬥的真實場面

還原中國古代冷兵器戰鬥的真實場面

我們在古裝題材電視劇里經常看到戰爭橋段,這裡邊有很大一部分導演對古代冷兵器戰爭不得要領,基本上都是兩軍列陣、衝鋒,然後鏡頭切換到幾十人打群架的場面。

稍微好一點的會出現布陣的場景,如電影《神話》、《赤壁》,但是對於為什麼布陣,布陣後如何行動基本上就不會了,基本上都是布完陣,老大吆喝一聲就開始匆忙對沖,再好一點的加一隊騎兵撒丫子快跑。

其實導演也很無奈,拍攝戰爭場面是很砸錢的,控制起來也困難,那麼多群演混在一起兵器亂舞,有一個人站位站錯了就有可能出事故,騎兵更不可控,騎兵對步兵一下子有可能把人踩死,騎兵對騎兵有可能一起撞死,所以導演更願意拍一個全景對陣場面,然後就趕緊衝鋒,跳到主角單挑幾十個小兵的場景。文字分析比較簡單,不用砸錢也不用出人命,今天筆者芳魂就用文字給大家還原一下古代冷兵器戰鬥場面。

1.上古時期

弓箭的發明較早,中國出土最早的石鏃距今已有2.8萬年。不過上古時代生產技術落後,製造成本高,這種東西並不會普及,有人曾戲言皇帝蚩尤大戰也許就是幾百人打群架。那個時代基本上就是互掄棍子,條件好一點的棍子上釘幾個釘子。「武王伐紂,血流漂杵」,這個杵就是木棍子。

2.先秦時期

這裡主要是春秋戰國時期,首先由於青銅器的發展,兵器的種類有了較大發展,開始有了排兵布陣。所謂「齊技擊不如魏武卒,魏武卒不如趙勁騎,趙勁騎不如秦死士」。 西周春秋時期的作戰方式是車、步兵結合編製的車戰。到了戰國末期有了騎兵,騎步雙方主要是騎兵衝鋒,屬於進攻方;步兵戰車布陣,處於防禦階段。春秋時期的戰爭需要先下戰書,約定時間地點,並且戰書的用詞謙虛恭敬。春秋時期人們打仗還是挺遵守戰爭禮儀的,戰國就很崩潰了,動不動就是斬首幾萬幾十萬,打仗打瘋了。春秋是貴族紳士般的戰爭,戰國是流氓打群架!

3.漢代

這一階段政府的主要任務是對付北方強大的匈奴騎兵,這時候步兵就很尷尬了,沒騎兵跑得快,打贏了追不上人家,打不過又跑不掉,被圍殲。因此漢代大力發展騎兵,開始了騎兵對騎兵的方式。由於雙方都是騎兵,這個時候的戰術和列陣還是比較單一的,基本上都是散兵線射擊和衝鋒,由於那個時候還沒有馬鐙,快速衝鋒時候人騎在馬上很不穩,需要一個手抱著馬脖子,這就大大限制了弓箭的威力,基本上都是開戰後慢跑或者靜止射擊進行火力偵查,完後發起衝鋒,單手拎著馬刀對砍。

由於中原的馬匹較少,也存在步兵被包圍的情況,如李陵的5000步兵被匈奴30000騎兵包圍,李陵以輜重車為背,盾兵列其前,長戟兵持其後,弓箭手次射之。前後射殺匈奴1萬餘,戰至力盡而降,可以看出步兵對騎兵是弓箭+戟+盾牌的防禦策略(題外話,其實匈奴人並不弱,幹掉劉邦的百萬雄師,和漢王朝作戰百餘年,分裂出來的一小部分跑到歐洲又給歐洲人來一個「上帝之鞭」,只能說我大漢太強大了)。

4.三國

三國時期由於是內戰,邊疆戰爭很少,典型的是攻城戰。進攻方是不會像電視劇里拿著長梯子頂著箭雨冒死衝鋒的,電視劇里密集衝鋒看著壯觀,真這樣打都是活靶子。首先進攻方要有強大的弓箭兵與城樓上的弓箭手對射,對其形成壓制。攻城主要有兩個方法,一是修築魚梁道,用土袋在對方城牆下堆出一個直達城上的大土堆,士兵可以直接衝上城頭。二是條件好一點的建造跟城牆高度相同的樓車,推到城牆邊上,直接上城。

除非用計打敵人措手不及,進攻方很少把精力浪費在城門上,一般城門都有瓮城,突入的部隊展不開,基本上會被包餃子。

防守方應對的最好辦法是護城河,因為條件限制,工程量太大,並不是所有的縣城都有護城河。武器上除了弓箭還有滾木、擂石。滾木起源於春秋時期,木頭上有長釘,兩邊繞好繩子,扔下城頭的時候在繩索的控制下木頭會高速轉動,可以把敵方士兵碾成肉餅,即便只是碰一下,長釘也能扎出幾個血窟窿來。扔完以後可以用轆轤拉回城頭。

5.唐宋元時期

由於南北朝馬鐙的出現,到了唐代騎兵的作用越來越大,騎兵可以在快速奔跑時候雙手拉弓遠距離射擊,射程、穩定性都有很大的提高,也可以運用長兵器格鬥。中國人到隋朝以後就不會讓騎兵直接衝擊有防備的敵軍步兵了(隋以後步兵陣形逐漸成熟,直接衝鋒成了活靶子)。戰爭不是打群架,冷兵器戰爭的主要殺傷發生於一方陣形崩潰之後。作戰主要是通過不斷的騎射瓦解對方陣形。

宋元時期各族爭霸比較混亂,這裡我主要分析有代表性的幾個王朝:遼、宋、金、元。

契丹人(遼)作戰方式是:五百為一隊,十隊當一道,十道當一面。意思就是拉長隊列排一橫排,一排一排沖向對手,接近到對方弓弩射程內以後射箭並快速調頭撤離。這樣一波一波的反覆打擊,什麼時候發現對手陣形崩潰,什麼時候從行進中直接發起衝鋒。

宋代由於產馬區的丟失,到北宋後期幾乎逐漸變成了純步兵。由此出現了宋遼騎步經典對決。

由於沒有騎兵的機動性,宋人的布陣圍繞強弓硬弩的遠程打擊戰術展開。布陣最前沿是防備對方騎兵衝擊的拒馬,其後依次是抵禦弓箭的刀盾兵,起殺傷作用的長矛兵,中距離密集殺傷對手的弓箭兵和遠距離精確打擊的重弩兵。騎兵由於比較稀少和珍貴,放在陣形最後面,主要作為步兵潰敗後的救火隊或者擊潰敵人後的追擊隊。

宋遼對決中,因為騎弓的威力比步弓小,步騎交戰時,騎兵一定會迅速接近到自己的弓箭射程內射擊,然後儘快脫離,儘可能「甩開」對方的還擊火力。而步兵則會盡量用盾牌抵禦對手攻擊,並希望弓箭手的一次還擊能覆蓋對方機動中的騎兵隊形。這種鬥雞式的戰法在古代真實戰爭中反覆上演,所謂「激戰竟日」大部分都是這麼個過程,士兵基本上可以輪換吃飯睡覺。比較經典的是大唐帝國與阿拉伯帝國的怛羅斯之戰打了五天五夜。

金人的騎兵比遼人有了進一步發展,金人騎兵重型化,出現了「拐子馬」這樣的重騎兵,玩起了重裝甲騎士方陣:兵士、馬匹均披甲,以鐵鏈組合,前後十餘行列,兵於馬上,持重兵器作戰。這樣的推進就像現代的坦克,難以阻擋。

金人靠這套重裝甲方陣衝擊趕走了契丹人,滅了北宋,直到岳家軍的出現,發明了一套新戰術:仍然用盾牌抵擋敵騎兵第一輪遠程攻擊,次以鉤鐮槍攻擊敵騎兵組合,再以藤牌兵攻擊敵騎兵馬腿,馬腿是沒有裝甲的,把馬腿砍了,敵騎兵基本變成步兵了,變成了步兵之間的對決(說到此處芳魂不禁為岳爺爺的智慧點贊)。

蒙古人則是往另一個極端----輕騎兵發展。和遼人一字排開的陣形不同,蒙古人的攻擊方式是「小群多路前進」,目標同樣是逼近騎弓射程,放一箭掉頭就跑,用弓箭削弱對手,為最終的「鑿穿而攻」創造條件。這樣減少了被彈面,被敵人射傷的概率就小,騎兵往返路線不交叉,減少了碰撞事故。

6.明代

明朝最大的優勢是土統土炮。明兵最大的特點的是騎步兵混編。明軍的作戰陣形是:騎兵分於兩側,步兵立於中央;步兵分三排,第一排是拒馬、盾牌和藤牌兵,第二排是長槍兵和刀兵,第三排是火槍手和火炮。兩邊的騎兵,基本裝備火槍,弓箭,馬刀。蒙古人衝鋒到明軍中央步兵方陣前,弓箭被盾牌擋住,馬上受到明軍的遠程火力-火槍火炮的攻擊,同時兩翼的明軍騎兵會回頭,截斷蒙古兵的前後隊。

7.清代

清代又把中國拉回了冷兵器時代,清軍打敗明軍不是因為戰術、陣形、武器這些,純屬運氣好,這裡不再贅述。清代的陣形和戰術也不用多說,基本上和蒙古騎兵一樣。當然後來的鴉片戰爭被英法聯軍的火槍排射方陣打的找不到祖宗。再到李鴻章淮軍時代的洋務運動,騎兵和弓箭徹底退出中國正規軍歷史舞台。

本文求真歷史公眾號筆者芳魂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嚴禁非法複製粘貼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求真歷史 的精彩文章:

百團大戰究竟消滅多少日軍

TAG:求真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