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曾被稱為「東方奧斯維辛」,抗戰時期日軍太原集中營內的中國戰俘

曾被稱為「東方奧斯維辛」,抗戰時期日軍太原集中營內的中國戰俘

曾被稱為「東方奧斯維辛」,抗戰時期日軍太原集中營內的中國戰俘

1937年11月8日,日軍佔領太原,隨即向山西全境擴張。作戰被俘的中國軍人,先關押在各師團和旅團的臨時俘虜收容隊。為了利用戰俘搞搬運、作土工,駐山西日軍各部俘虜收容隊均改名為工程隊。太原、臨汾、運城、張店、潞安、大同等地都建有以戰俘為主體的工程隊,有些部隊還組建了跟隨日軍作戰運輸的臨時工程隊和流動工程隊。圖為太原集中營牢房舊址。

曾被稱為「東方奧斯維辛」,抗戰時期日軍太原集中營內的中國戰俘

太原集中營即太原工程隊,建於1938年6月,最初由警備太原的日軍一〇九師團管理。1939年春,日軍第一軍軍部移往太原後,歸第一軍(三五〇〇部隊)司令部直接管轄。太原集中營位於太原舊城東北角小東門街北巷(即現在的山西機器製造公司一帶),原是閻錫山炮兵部隊的營房,面積約有300畝。圖為太原集中營的日軍管理人員向戰俘軍官訓話。

曾被稱為「東方奧斯維辛」,抗戰時期日軍太原集中營內的中國戰俘

集中營為三進大院,前院住日本管理人員和士兵,中院住偽軍警,後院關押戰俘勞工。日軍管理機構設有指導部,下設宣撫官、翻譯官、少尉軍醫等,警衛部隊一個排。戰俘勞工組織設工程隊隊長、副隊長,下設中隊、班。圖為為了宣傳拍照,太原集中營的日軍給戰俘發白面饅頭。

曾被稱為「東方奧斯維辛」,抗戰時期日軍太原集中營內的中國戰俘

日軍佔領山西後,有兩次大的掃蕩作戰,一次是1941年5月的中條山戰役,戰後日軍對中國軍人進行報復性屠殺,4.2萬人被殺,3.5萬人被俘;一次是1942年春夏日軍對八路軍總部的鐵壁合圍,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被炸身亡,北方局統戰部長兼八路軍前方軍委秘書長張友清等上萬軍地人員被押進太原集中營。太原集中營人滿為患,由3000人增加到9000人,最多時達萬人。圖為日軍把戰俘調到太原宣撫訓練所,為其培養宣傳人才

曾被稱為「東方奧斯維辛」,抗戰時期日軍太原集中營內的中國戰俘

被俘人員按照中央軍、晉綏軍、八路軍、老百姓等類別,用天、地、人、財、春、夏、秋、冬、東、西、南、北等字編號分班。每字1000人,設一名隊長。隊下設有班,每100人編一班。為分化瓦解被俘人員,1942年7月,日軍還在太原城北門外成立了教化隊(全稱為山西特殊教化隊),將從工程隊挑選的被俘人員編隊訓練,但教化目的難以實現,僅辦兩期即告停辦。圖為日軍在山西太原把中國戰俘改編成剿共軍並進行訓練。

曾被稱為「東方奧斯維辛」,抗戰時期日軍太原集中營內的中國戰俘

太原集中營殺害戰俘的手段較為殘忍,日軍曾把340多名八路軍戰俘當作人肉靶子,讓日本新兵練膽練刺殺;日本細菌戰發明者石井四郎調任太原後,還在集中營用戰俘進行細菌試驗和活體解剖。侵華日軍在山西太原西羊市街專設的細菌戰部隊「太原防疫給水部」曾多次用戰俘進行細菌試驗。7年間,太原集中營關押戰俘6萬多,死亡2萬多。

曾被稱為「東方奧斯維辛」,抗戰時期日軍太原集中營內的中國戰俘

中共北方局秘書長兼八路軍前方總部秘書長張友清,是八路軍被俘人員中職務最高的幹部,1942年在太行區反「掃蕩」中被俘關進太原集中營,身患重病還秘密組織地下黨支部,最後被敵人折磨至死。圖為張友清之墓。

曾被稱為「東方奧斯維辛」,抗戰時期日軍太原集中營內的中國戰俘

以上圖文選自《日本侵華圖志》第二十卷《虐殺戰俘與奴役勞工》, 何天義等編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5年5月出版。《日本侵華圖志》共二十五卷,南京大學資深榮譽教授張憲文主編。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山東畫報出版社有限公司合作項目,併入選「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國家新聞出版改革發展項目庫 2014 年度入庫項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日本侵華圖志 的精彩文章:

縱火、搶劫、六朝古都淪為人間地獄:日軍在南京暴行罄竹難書
這個祠堂不一般:堂中存放著冀東潘家峪千餘名日軍暴行受害者靈位

TAG:日本侵華圖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