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逸爸2018年50本讀書筆記之七《好奇心》伊恩·萊斯利

逸爸2018年50本讀書筆記之七《好奇心》伊恩·萊斯利

本公眾號由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畢業奶爸運營,分享科學育兒方法論,思維方式,歡迎關注。

所謂的起跑線,就是家長的學習意識

2018年 逸爸分享的第七本書《好奇心》

伊恩·萊斯利

很多家長問我,:「逸爸,你這麼注重培養孩子的好奇心,好奇心為什麼這麼重要呢?」我今天就分享一本書,名叫《好奇心》,副標題是:保持對未知世界永不停息的熱情。

本書主要圍繞著幾個主題展開。

第一,什麼是好奇心

第二,好奇心是如何產生的

第三,為什麼好奇心如此重要

第四,保持好奇心的方法有哪些

什麼是好奇心

本書的作者是伊恩·萊斯利。他是專欄作家、演講家、廣告從業人士。伊恩在引言中說,好奇心是人類的第四驅動力,前三者驅動力是食物、性和庇護好奇心,也是一種認知需求。有著高認識需求(need for cognition)的人會越來越有價值。反之,認知需求低的人更有可能會依靠他人來解釋問題,或者退而尋求認知捷徑(cognition heuristics)。審視一下你自己,或者你身邊的人,是不是屬於沒有主見和判斷力的人,自己的想法經常會受到周邊人的影響呢?聚焦到家長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此類現象也是比比皆是。這些都是認知需求低,沒有好奇心的表現。

伊恩·萊斯利,指出科學家把好奇心分為兩種:消遣性好奇與認知性好奇。所謂消遣性好奇,是對一切新奇事物的著迷,是探索性思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當消遣性好奇轉化為一種對知識和理解的探尋時,會使我們受益良多。而這種更深入、更有序和更需要付出努力的好奇被稱為「認識性好奇」(epistemic curiosity)。可以這麼理解,消遣性好奇是人類本能存在的好奇,但基本浮於表面。作者說,我們所處的世界彷彿就是被專門設計成用來不斷刺激我們的消遣性好奇的。想想現在每個新聞網站跳出來的頭條,題目都能引起人的好奇,讓我們仍不住點進去看看,這就是我們的消遣性好奇的本能。然而,拉開人與人之間差距的,是認識性好奇。

認識性好奇,是一種狀態,是精英們所具備的必要狀態。生活中,我們大部分的人,不會對一個事物,一個人進行深究。所以伊恩說,在這個信息獲取的不平等性終將被消除的世界裡,一種新的分界線開始浮現——有好奇心的人和沒有好奇心的人。發展心理學家讓·皮亞傑認為,好奇心更多的是一種認識行為,它源於我們內心想要理解這個世界的心智需求。

好奇,能讓人獲得幸福感。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們做了一個實驗:向一些大學生提出40個冷門的問題,並同時對他們的大腦進行掃描。科學家們要求被試讀完每個問題後在心裡默默猜測問題的答案,並表明是否好奇正確答案是什麼。若是好奇的話,問題會被再次呈現,並附有答案。掃描顯示,那些激起他們好奇心的問題刺激了他們大腦中與學習和愛情相關的尾狀核。尾狀核里密布著傳遞多巴胺的神經元。可見,大腦進化出了這種將求知慾和我們最本能的愉悅等同起來的引導程序。

了解了這個實驗結論後,很多家長或老師應該反思,是不是曾經扼殺了孩子們獲得幸福感的重要來源:好奇心。

好奇心是如何產生的

好奇心,是人類與生俱來的。然而,人出生後的成長環境,對好奇心的影響巨大。美國國家兒童健康和人類發展研究所的科學家們,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們對374個5個月大的嬰兒進行了行為活動測評,包括爬行、試探和擺弄,然後追蹤他們在之後14年里的成長。他們發現,那些學業最好的14歲青少年正是當初那些最忙於探索世界的嬰兒。因此,兒童的好奇心離不開父母的參與。父母要給予孩子更多探索的機會,其次,當嬰幼兒在探索時,父母不要去阻止。

以上觀點,逸爸非常同意。然而,遺憾的是,逸爸發現,很多家長是無法區分孩子是否在探索。孩子在探索的行為,在很多家長眼裡,被認為是孩子的調皮搗蛋行為。因此,要做到準確區分孩子的行為,需要家長不斷學習,兒童心理學和腦科學是兩大基礎,逸爸之後會分享相關知識與書籍。

本書中舉了兩個小嬰兒在還不能說話時經常做的事:第一,用手指指事物。第二,咿呀學語。這兩件事,都是孩子好奇心的體現。當一個孩子在做「指」這個動作時,就是啟動了心理學家所謂的「共享式注意力」——讓你去關注他正在關注的事物。嬰兒指向的頻率與他學習語言的速度相關,前提是,父母要注意到,並且給予及時回應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語言能力的提升,他們會用語言來取代嬰兒時期的「手指向動作」和咿呀學語的方式,向大人發問。孩子們會向成人提出很多問題。哈佛大學教育學教授保羅·哈里斯是研究兒童提問的專家。他預估,一個孩子在2歲至5歲期間,一共會問大約40000個解釋性問題。所謂解釋性問題,就是用「如何」、「為什麼」等提問。保羅教授說,這個數據很驚人,也表明提問是認知發展極為重要的動力。

逸爸非常注重女兒的提問,因為我知道,她是在構建對這個世界的認知框架,這個框架巨大無比,而起步時的基礎和她繼續搭建的慾望無比重要。各位家長可以捫心自問,你對自己孩子提出的問題是什麼樣的態度:鼓勵?嫌煩?敷衍?還是無視?

好奇心為什麼這麼重要

有些人有源源不斷的學習動力,有些人沒有,這是為什麼呢?其實,與好奇心有關。首先,學習,是提升認知的過程。好奇心與認知又存在非常微妙的關係:好奇心能讓你對某一個陌生領域產生興趣,於是有了初步的認識。而對某一個領域要有更強烈的好奇心,必須要有一定的知識背景。德國哲學家路德維希·費爾巴哈說過:「人們只想知道他們能夠理解的東西。除此之外的東西對他們來說都沒有存在的意義,所以也就沒有動力或意願去了解。」因此,好奇心的提升同知識的攝入是同步的。

認知提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這是一個認知改變命運的時代。一個能讓你在人群中突顯出來的認知,是在不斷學習、思考中打磨出來的。需要你始終保有一顆好奇心。

倫敦大學教授馮·斯蒂姆認為,好奇心可能是影響個人成就最重要的因素,因為它將智力、堅持和對新事物的渴望這三者合而為一。那些對自己正在學習的事物由衷感興趣的人往往會更加努力地去理解和掌握。

保持好奇心的方法

美國哲學家、教育學家約翰·杜威,在1910年提出了好奇心的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兒童時期想要探索和考察周圍事物的慾望,是一種本能;第二階段,兒童的好奇心開始變得更加社會化,當他發現其他人是有用的信息來源後,就開始提出無窮無盡的「為什麼」的問題,而具體的答案本身並不如這種收集和消化信息的習慣更為重要;第三階段,好奇心被轉換成「在觀察事物和收集信息過程中所激起的對問題的興趣」,在這一最終的階段,好奇心變成了一股強化個人與世界聯繫的力量,為個人經歷添加了趣味性、複雜性和愉悅性。

杜威對好奇心三階段的歸納非常經典,我們很多成人的好奇心就死在了第二階段。因為,在他們小時候,提出無數的「為什麼」沒有得到很好的回應,並且父母沒有拋出更多為什麼激發孩子思考。作者專門用一小節闡述了「提問的力量」。他說,為什麼美國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更有可能用問題來探尋他們的好奇心呢?原因是這些中產階段家庭的孩子們被問了更多的問題。母親對孩子提的問題越多,孩子相應地也能回問更多的問題。提問,是具有傳染性的

這個結論,讓我很有感觸。女兒經常問我問題,我也經常拋出問題給她。比如,前不久我拋出了一個問題給她:人和猩猩有共同的祖先,但是為什麼人類沒有了長長的毛髮。過了幾天,女兒反問我:爸爸,為什麼我們人的手掌和腳底沒有毛髮呢?

除了提問和回答問題外,作者認為,要保持好奇心,還可以嘗試7種方式,逸爸羅列了其中的四種。

1.像喬布斯一樣,虛心若愚。其實是喬布斯引用了加州反主流文化名人斯圖爾特·布蘭德的座右銘:「求知若飢,虛心若遇」(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2.像達爾文一樣,作一隻「狐蝟」。(狐狸躲避敵人的方法很多樣,有創造力,而刺蝟只採用一種方法——蹲下蜷起來)。在知識領域,既要專業,又要廣博。

3.像美國最有影響力的陸軍上將斯坦利·麥克利斯特一樣,擅長問關鍵的「為什麼」

4.想富蘭克林一樣,做一個思想工匠——在有總體規劃的同時,鑽研每個細節,既關注過程也關注結果,既看重細節也富有遠見。

下一本,逸爸將分享蓋兆泉老師的《做孩子最好的英語學習規劃師》。再讀過很多英語啟蒙書籍後,逸爸選擇分享蓋兆泉老師的書。理由是,她一針見血地指出了中國家長對語言學習的諸多誤區,這些誤區當然也是因為我們年輕家長在自己學生時代學習英語被動接受了錯誤的學習方法。或者用蓋兆泉的話說,學習一門外語,準確地說是習得它,與傳統的學習有本質區別,它遵循「聽、說、讀、寫」掌握一門語言的自然規律。

逸爸邀請每位有心、有愛、有學習意識的家長加入我們。一起傳遞「有效陪伴孩子」的理念和方法,讓孩子們在玩樂中接受STEM教育的精髓,動手又動腦,學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激發好奇心。

陪玩實驗&遊戲

逸爸每周讀書筆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