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本可當各領域的高手,卻終為「中國園林」貢獻一生,今天來認識一位建築大家陳從周

本可當各領域的高手,卻終為「中國園林」貢獻一生,今天來認識一位建築大家陳從周

本文大概

3000

讀完共需

10

分鐘

編者按說及中國園林,必定要說及蘇州園林。而說到蘇州園林,則必定要說到陳從周。這個被日本人稱為「中國園林第一人」,被美國人譽為「中國園林之父」的園林大家,他將自己整個兒的身心都奉獻給了他鐘愛著的園林事業。

哪怕他熱愛詩歌、散文、崑曲、書畫,等等,又何以不是因為園林呢?

▲ 貝聿銘與陳從周原不相識,他在海外見到陳從周20世紀50年代出版的 《蘇州園林》後大為嘆賞,1977年貝聿銘第一次回國,經有關部門的安排,見到了陳,兩人相見恨晚,談得極投緣。

陳從周童年時即喜歡養花種草和繪畫寫字,亦喜歡背誦古詩。他還喜歡觀看工匠造房起屋。他5歲時入私塾啟蒙,後入小學中學讀書。家庭的熏陶,私塾與新式學校的教育,為他打下了堅實的國學基礎。

陳從周高中畢業後考取了杭州國立藝術專科學校,父親考慮再三,其一認為藝術應是士人安身立命的旁技,是人文修養的組成部分;其次認為新式教育既已形成,學子應以接受高等教育為佳。陳從周遵從父命,轉而進入之江大學求學。

詩詞散文了得

卻沒成為詩人、文學家?

除在課堂學習,他還師從夏承燾學做詩詞。導師的言行深刻地影響了陳從周的一生,他也在詩詞散文上取得很高的成就,但沒有成為專門的詩人或文學家。

陳從周詩作墨跡

師承王蘧常,一生愛書法

卻沒成為職業書法家?

他又在王蘧常的指導下正規臨習書法。如果說陳從周此前臨習書法是為學而學,師從王蘧常後即上升至有意而學。雖然陳從周一生愛好書法,但他學王蘧常是取神遺貌,並沒有結殼於章草體,而是由著自己的興趣寫帖底碑面的「陳體」。陳從周成名後其書法很受歡迎,但他沒有成為職業書法家。

陳從周書畫中堂

拜沈傳芷為師,劇團的活躍分子

卻止步於昆區票友?

他讀大學時還專門選修了胡山源教的崑曲課。胡山源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中著名的作家,本人並不演戲。他見陳從周痴迷於崑曲,將其引薦並拜當時的名角沈傳芷為師。

陳從周練功甚勤,此後不但是學校詩社、書畫社中的骨幹,而且也成了劇團中的活躍分子。大家都以為陳從周成了崑曲票友,說不定會下海做專業演員,可他於票友止步。

陳從周與崑曲演員

任國文與歷史教員,口碑甚好

卻沒有專職教書?

1942年,陳從周從之江大學畢業,旋即受聘於杭州省立高級中學和市立師範學校,任國文和歷史教員。2年後,陳從周經夏承燾推薦,轉任上海聖約翰附屬高中,亦任國文與歷史教員。陳從周任教期間口碑甚好,但他沒有成為一名專職教師。

曾在上海辦過畫展,還是張大千題籤

卻沒有成為職業畫家?

1944年,陳從周在上海結識張大千後被其人其事其畫所折服,他邊自學邊求教。張大千見其繪畫很有天賦,就收他為大風堂入室弟子。張大千很欣賞他,時常提筆在他的習作上批寫評語。陳從周畫的《喜鵲梅竹圖》和《黃山圖》上就留有張大千的筆墨。

1948年,陳從周30歲時在上海舉辦「陳從周繪畫展」,以「一絲柳,一寸柔情」的藝術特色蜚聲海上畫壇。隨後出版《陳從周畫集》,張大千欣然為之題籤。陳從周隨張大千學畫進展神速,所繪蘭竹被評為「意多於筆,趣多於法,自出機杼,脫盡前人窠臼」。

有如此高的天賦,有如此著名的導師,有如此紮實的起點,他卻沒有成為職業畫家。

陳從周 紅梅圖

陳從周 葫蘆圖

陳從周 花盛石奇

陳從周 虯龍起舞

最終,他卻選擇了「園林」······

轉益多師且研習勤奮,陳從周具備了豐富的人文藝術學養。

陳從周遇到了林徽因,在林徽因的安排下,他參加了營造學社,並立志要為研究中國古典建築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梓室是趙朴初先生為陳從周題寫的書齋名,蓋因其擅木工,尤擅古建築中之園林。梓人為古代木工,故陳從周自號梓人、梓翁。陳從周憑藉著紮實的文史底蘊,以及從小就流露的對古園林、古建築的特殊偏好,很快從一個狂熱的文學青年實現了華麗的轉身。

他把詩詞、美術、音樂、戲劇和建築園林糅合在一起,凸現出其具有的濃郁的中國傳統文化品質,開闢了古典建築和園林研究的新境界。

如果說陳從周愛好古典建築有其基因,誘發其轉型的是與林徽因結識,而讓其作出專業選擇的是老師張大千。

陳從周1962年與梁思成的合影

陳從周(右)與張大千攝於1948年(資料圖片)

陳從周既想在新的領域干一番事業,但又不知這新領域的起點在何方。他從上海趕往蘇州,入網師園向老師張大千坦露心跡。張大千聽了哈哈一笑,手執陳從周引其觀覽。陳從周放眼四望,這網師園乃一座精緻的江南名園,對陶冶畫家的氣質,的確能提供絕佳的環境。張大千問此處好否?陳從周回答好。

張大千很瀟洒地說網師園是將居住的庭園、閱讀的書房和創作的畫室融為了一體,其淡朴高蹈、精美雅緻很合文人的情調。此園用亭榭、山石、池水、花木巧構佳景,可謂多變、巧借、曲折難以盡言。捲簾一看,窗外藍天白雲,山光樹影,尺幅畫,無心畫。每一扇細木窗格外,都是一幅絕妙的畫。人在畫中,畫中有人……但要深說,就說不透了。

或許是張師的「說不透」撥動了陳從周心底的琴弦。回上海後陳從周收集了所有中國園林的資料,將自己關進書房開始了專題研究。

網師園殿春簃

網師園平面圖

經數個寒暑輪迴,陳從周寫出了一本研究園林的專著《說園》。儘管那時的林徽因和梁思成正忙於工作,但林徽因很快回信高度讚揚了陳從周的研究成果,並鼓勵他以此為方向,把自己的學問做深做大。

陳從周的成果出版可謂及時。全書對造園理論、立意組景、動觀靜觀、疊山理水、建築栽植等諸方面皆有獨到精闢的見解。

葉聖陶撰文評論:「是書熔哲理、文學、美術於一爐,臻此高境,欽悅無量。」其文筆清麗可誦,引人入勝,不僅是一部園林理論著作,又是文學作品,可謂別具一格。

陳從周《說園》封面

憑藉此書的出版,陳從周於1950年受聘為蘇州美術專科學校副教授,教授中國美術史。同年秋,他執教於聖約翰大學建築系,正式教授中國歷代建築史。1951年,他又受聘於母校之江大學建築系,還在蘇南工業專科學校兼課。

課餘,陳從周開始了蘇州古建築、古園林以及諸多的名人故居的實地考察。1952年,全國大學院系調整,之江大學、聖約翰大學建築系與交通大學、同濟大學土木系合併組建同濟大學建築系。從此,陳從周執教於同濟大學建築系至終老。

作為園林專家

陳從周多有佳話流傳於世

陳從周生在杭州,在西湖邊長大,對故土的感情特別深厚。他認為西湖既是三面雲山一面城,又是各個時代文化藝術的綜合體。他寫有《應杭州園林局邀游西湖賦贈諸公》一詩。因西湖遊人如織,摩肩接踵,他在詩中提出:「切望南湖多著眼,園林聚散理尋常。」

他主張開發西湖南線景區,使遊人聚而能散,這是很有前瞻性的見解。陳從周的意見很快被杭州市園林部門所接受,接著南線景點陸續開發,各景點不收門票,開了全國遊覽免費的先河。

陳從周研究古建築照

1971年,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提出在紐約建一座中國花園。1977年冬,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東方藝術部的主任方聞找到了陳從周。

方聞對陳從周說:「我在紐約收集了很多中國明代的傢具,想把它陳列出來,你看看我怎麼樣陳列出來才好?」陳從周略思後回答:「明代傢具最好要配個明式建築。」「對啊,明代傢具本來就擺在明代建築裡面的,但是我在美國到哪裡去找明代建築呢?」方聞恍然大悟,卻又憂心忡忡。

陳從周思索片刻,想起了張大千引他觀覽網師園的情景,於是說:「這個不難,我給你移植個現成的,蘇州『網師園』內的『殿春簃』就可以。」事實證明,陳從周的創意是可行的。他成了當時中美雙方關於「明軒」移建的總顧問。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中的明軒

把殿春簃的一部分「搬」到紐約,是指以殿春簃的形製為藍本,在那裡仿造一座蘇州園林。明軒的成功仿製在海外引起了轟動,開創了蘇州園林走向世界的先河。

1986年在加拿大溫哥華營造的逸園,1992年在新加坡營造的蘊秀園,1998年在美國紐約營造的寄興園,可以說都是當年營造明軒的餘緒與發展。

相當一段時期內,江南園林像未被得識的美人,埋沒在山林曠野。隨著陳從周的光顧,這些園林很快掙脫了陳舊的衣衫,掀開了遮顏的面紗。

綺園原為清代富商馮瓚齋的宅園。1960年初,陳從周到綺園考察,他留下了這樣的評價:「綺園能頡頑蘇揚兩地園林,山水兼兩者之長,故變化多而氣魄大。但又無蘇州之纖巧,揚州之生硬,此亦浙中氣候物質之天賦,文化藝術之能兼所致。」因此,他稱譽綺園為「浙中數第一」。

陳從周不僅首先發現了綺園這座隱處江南古鎮園林的藝術價值,並在《文物》雜誌上向學術界推介,還於1985年推薦《紅樓夢》劇組去綺園拍攝外景。從此,綺園便走向全國。

浙江海鹽綺園

綺園 潭影軒九曲橋

| 蔣頻

編輯| 俞越 沛然

轉載請註明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美術報 的精彩文章:

反思①|兵馬俑手指被掰,我們的責任何在?
石鼓奇文歌甬上

TAG:美術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