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位名校博士的自白——我的大學九年

一位名校博士的自白——我的大學九年

寫在前面

本文轉自公眾號「貞貞的留學放大鏡」,是該公眾號對一位名校博士的專訪。採訪對象本科就讀於國內某知名高校,獲得了工學學士、經濟學學士(第二學位),本科畢業後繼續讀博,獲得工學博士學位,博士畢業後從事金融相關工作。他在學校的生活非常精彩,成績不錯,社會實踐活動也非常豐富,還在該校科創競賽中獲得特等獎。讀博期間曾擔任學生輔導員、助教。

1. 本科學習生活

問:在知名學府,學業壓力很大、同學競爭激烈的環境下,是如何做到全面開花、面面俱到的?

之所以選擇參加這麼多活動,是因為剛進大學沒有什麼方向感,什麼都想試一下,於是就變成滿手抓。大一的時候既做社工,也做別的事情,大二上學期同時做了四份社工,很擠壓自己的學習時間。

同時做這麼多工作,確實很有壓力,但也鍛鍊出了一項能力:協調時間、協調不同事情之間關係的能力。我印象比較深的是,大二期間,每個部門都要開會,周一到周五的晚上幾乎全部被社工佔據,只留下白天的時間來學習。所以,白天我室友在宿舍打遊戲的時候,我要花大量時間在自習室,把作業、複習、預習都做完。我感覺這樣的壓力會讓我的工作效率提高,單位時間內的產出增多。後來有段時間沒什麼工作,反而感覺時間浪費比較多,做事的效率也變低了。

另外,還得分清主次。其實有些工作只需要按照要求完成基本任務就可以了。但和自己息息相關的工作,比如學業、大作業、科創研究,這些跟自己切身利益相關,我會花更多時間去打磨精細。

說實話,我在時間規劃方面也不算特別好。大一經常「沉迷」於人人網,每天早晨起來第一件事就是刷人人網,課上每隔幾分鐘都會打開網頁看一下;後來事情多了,就迫使自己減少了浪費在這些事上的時間。這麼說起來,我很大一部分的青春浪費在人人網上面了,當時我能記住1600+好友的頭像、近幾天發布的狀態……

2. 選擇讀博

問:本科畢業後,通常出路還是挺多的,為什麼會選擇直博?在讀博之前已經了解了讀博意味著什麼、慎重比較後的主動選擇還是被動選擇?

我選擇讀博有幾個方面的原因:第一是當時學校的風氣。當時大家會傾向於選擇在本系或本校直博、直碩,這是大部分工科院系的傳統。傳統的另一層意識是,師兄師姐都這麼選的,我們作為師弟師妹依葫蘆畫瓢。

第二個原因,在直博與出國之間我選擇本校直博,是因為我對自己的英語沒有太多信心,而且低年級的時候沒有花時間去背單詞準備考試,所以就半被動半主動地放棄了出國這個選項。現在想想覺得當時自己考慮挺少的,沒有去了解一下國外學校的文化,比較一下本校和國外的差異,再在中間做選擇,只是單純地把出國這個選項給劃掉了。

另一個方面,就是在工作、讀書之間做選擇。我們作為老功課專業,本科生找工作主要的出口就是下工地。大部分同學,包括我在內,都不願意去。所以工作是我們最後的選擇。現在本科生的出口比往年多了很多,大家知道可以跨專業找工作,所以現在本科生就業的比例會高一些。

在讀博和讀碩之間選擇,我主要是考慮自己的年齡。我比同班同學稍小一些,讀博的話,畢業的時候年齡也不算大,所以我就選擇了讀博。

其實我當時並沒有過多考慮博士意味著什麼,因為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要好好學習、知識越多越好。天然覺得博士比其他學位高,甚至覺得博士讀完還要讀個博士後,才算完成所有教育。真正了解到博士做什麼、博士期間是什麼狀態,是大四推研結束、進了課題組之後的事情。所以,我是先保送博士,才知道博士的內涵。之前對博士的理解就是「搞科研」,「搞科研」在我們心目中是個褒義詞,覺得很高大上,所以之前從來沒有懷疑過這個東西我是否喜歡,所有人都覺得這是個好東西。而且,我本科期間做過一些科創項目,所以自以為對科研還是有一定了解的。讀了博士之後,發現本科階段的那些科研確實太小兒科了,跟博士的科研完全是兩碼事。

3. 讀博體驗

問:你讀博之前幾乎沒有任何心理準備,讀博期間表現還算不錯,還能在5年時間內順利畢業,是怎麼做到的呢?

我覺得讀博之前的心理準備,跟讀博期間的表現,沒有什麼直接聯繫,他們很大程度上是相互獨立的。

我讀博的過程不算一帆風順,後期也是很痛苦的。我的研究方向發文章比較困難,我到博四才把文章寫出來,博四結束之前文章才被接收。所以我相當於是到第四年的時候才確定有一篇文章可以畢業,但當時我導師的要求是兩篇文章才能畢業。好在導師對我很照顧,在我找到了工作、寫出了第二篇文章的初稿後,他便同意了我的畢業申請。

我在本科高年級的時候,把將來搞科研、做老師當做自己的人生目標,然後在博士一二年級的時候也一直以之為目標,所以心理上會鼓勵自己為了實現目標而努力做科研。這五年里學校對科研成果的要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畢業要求有SCI,老師評職稱什麼的也對此有要求。

在同齡人裡面,我的論文數量算是少的。能按時畢業我覺得十分幸運。

4. 博士生培養

問:我知道國內很多博士生對導師不滿,你覺得是真的是導師的人品不行,還是博士生培養體系存在問題?

我覺得部分高校的博士生培養體系確實存在問題。有少部分老師,思想觀念相對老套。他們會有學生給導師打工的想法,覺得我給你這麼多資源你不應該要求太多,用自己的思想束縛學生的發展,不給學生太多自由的空間,學生想做的東西,導師不一定會給支持。導師自己沒有想法,卻要限制學生的想法,讓學生做這做那,擠壓學生的成長空間,變得閉塞。

好在我所在的院系、以及我們學校的絕大部分院系在這一點上都很開明。導師都會鼓勵學生探索自己的道路,支持學生的成長。很感謝學校提供了這麼好的環境。

5. 為何轉行

問:聽說科研領域有很多「黑暗面」,你是因為這個,選擇在博士畢業後放棄做科研、改行的嗎?

我沒有繼續做科研主要是自己的能力不夠,科研成果有限,所以科研這條路對我來說算是關上了一扇門。另外,土博畢業後去高校,發展也會受到一些限制,比如跟青千、千人等計劃基本絕緣,未來也沒有機會評「長江學者」。

我博四開始考慮找科研以外的工作,博四下學期找了實習,暑假實習後覺得挺喜歡實習的行業,便決定轉行了。

6. 最喜歡學校的什麼,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最喜歡的就是學校的這幫人,這批一起學習和進步的同學、循循善誘的老師,老師們人都很好。比如我們研究所有位副教授,我覺得有壓力的時候,去找他聊聊,他會花很多時間開導我,讓我看到一些正面的東西。

最大的收穫是在社工體系里得到的鍛煉。我在學校做過很多社工崗位,從小部員、小組長,到做輔導員,自己做事的能力就被鍛鍊出來了。我剛入學的時候是個非常內斂內向的人,不太喜歡說話,在這個體系中,我學著越來越多地表達自己,接觸不同的人和事。特別是做輔導員的時候,處理很多學生的雜事,處理突發事件,很鍛煉人。

寫在最後

感謝某博士跟我們分享他在大學期間的學習、生活經歷。他的經歷豐富,遇到過很多困難,但也都一一克服。我們可以學習的,是他的好心態,以及在確立目標之後,為自己的目標所做的努力。

鶴運

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

謙謙君子 用涉大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的精彩文章:

東北餃子館不是為了掙錢才開遍全國的

TAG: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