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太極推手的勁力原理與發力原則

太極推手的勁力原理與發力原則

太極推手是太極拳訓練體系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它是從練拳到用拳的中間過渡階段。只有練好推手,才能使」所練之拳」變成「所用之拳」,那麼太極推手要解決什麼問題呢?筆者認為太極推手必須圍繞兩項基本任務和一個根本目的來進行。

兩項基本任務是:第一,加強對太極勁力機理的認識,使拳式動作更加符合太極拳拳理的要求。第二,通過對太極勁力機理的認識,探尋太極推手的發勁規律。在兩者基礎上,努力使拳式招法的實用性得以有效的實施,這才是太極推手訓練的根本目的所在。

學練和掌握太極拳技術,其實就是對太極拳勁力機理進行不斷認識、逐步提高和實際應用的過程(單純健身除外)。練習太極拳,不僅要通過套路動作的演練來感知動作本身的拳勁,還要通過推手訓練來提高拳式動作的質量,更需要通過推手訓練來感覺和體會自己勁力所存在的狀況和運行方式,這就是通常所說的「知勁」。同時,要在認識自己勁力的基礎上去體會對方勁力的運行狀況和感知對方勁力與招法在推手過程中的各種變化,這就是所謂的「懂勁」。那麼,在推手的練習過程中,推手動作怎樣才能更有利於感知和體會對方的勁力與招法的變化呢?按《太極拳論》中的要求,那就是「不過不及,隨曲就伸」。

在推手訓練過程中,兩個人的動作應該做到「無過」,無過稱為"沾」,過則稱為「頂」;應該「能及」,能及稱為「粘」,不及稱為「匾」;應該「隨曲」,隨曲稱為「連」,不隨而曲稱為「丟」;應該「就伸」,就伸稱為「隨」,伸得太早,則稱為「抗」。就是說,在推手訓練過程中雙方的動作要力求協調一致,努力做到「不過不及,隨曲就伸」,要「沾、粘、連、隨」,並儘可能避免出現「頂、匾、丟、抗」等四種毛病的出現。我認為:「不過不及,隨曲就伸」即是太極拳推手訓練中對動作的具體要求,而「沾、粘、連、隨」則可以說是對推手訓練中內力感覺的要求。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的動作與勁力更加和諧統一,才能提高對太極拳架招法的理解,才能使我們真正地做到「知勁」和「懂勁」,才能培養和提高「聽勁」的敏銳感覺,在此基礎上,才能靈活地運用「棚、捋、擠、按、采、例、肘、靠」等八種勁法來化解對方勁力,並借其勁力,最後通過發勁去破壞其技術效用,使其被動並受制於我,以達到「借力打力」的目的。

由此可以看出,太極推手就是使自己動作更加符合太極拳拳理、使自己的勁力更加符合太極拳勁法的要求、同時對推手過程中雙方勁力變化進行感悟並對動作招法進行具體實施應用的過程。而具體實施應用的效果如何直接取決於練習者對太極推手的勁力機理的理解以及對發勁方法的掌握程度那麼怎樣來認識太極推手的勁力機理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討

以甲棚、乙捋立圓單推手為例:

一、相對勁

兩個人手臂相搭以後,兩個人各自都必須在自己的手臂與身體之間保持一種相對的捌勁,它可以在身體外圍相對對方形成一個動態的防線,它具有感知、防禦對方勁力的作用。

二、力接點的橢圓形軌跡與勁力轉化點

甲、乙兩個人單搭手以後,就會存在一個雙方的力接點。這個力接點在甲、乙捋的推手運行中可以形成一個立體的橢圓形軌跡。同時甲的棚勁(或乙的捋勁)在力接點的橢圓形軌跡上運行到某一特定的點便會轉化成順從對方勁力的隨順勁。這個勁力的轉化點,即可視為棚勁(或捋勁)的力盡點。在其他形式的推手中,同樣也存在力接點的橢圓形軌跡和力盡點,它們雖然比較複雜,但基本機理與上面所述相同。

三、相對重力中心線

兩個人相持狀態下,在身體外部都存在一條相對對方的重力中心線,即本人身體重力線在自己體外的投影。也可以在雙方相持時,正面直對另一方所持棚勁的地方表現為一點,通過此點雙方重心相對距離最近。

四、勁力的有效範圍

在太極推手過程中,由於雙方相對面空間有限的原因,相持雙方進攻和防守的招法即相對勁力的實施和變換都存在著一定局限性。也就是說,只有在一定的範圍之內,甲、乙自身的勁力才能得以控制、轉化或產生效應;或者使對方的勁力離開一定的範圍之外,就可以使其失去作用,處於被動或失控狀態。

五、身體中心軸與力接點半徑

在太極推手過程中,甲、乙兩個人手臂相搭就會產生一個力接點,為了保持向外的棚勁,各自手臂與身體之間就必須保持一定的距離。那麼各自身體中心軸與力接點之間就必須存在一定的距離。由於力接點可以視為棚勁弧線上的一點,因此身體中心軸與力接點的距離就可以看作是身體中心軸與力接點的半徑。這個半徑是可以隨著雙方勁力變化而有長短的變化。

以上是太極推手過程中對方相持狀態下勁力所存在的狀況。在我們進行太極推手過程中,它的勁力機理在動態情況下並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因此我們以此為依據來探討如何運用發勁才能使自己的招法得以有效地實施,並能達到「借力打力」戰勝對手的目的,相對就比較容易了。那麼,在太極推手中如何發勁才能使自己的動作技術更加實用有效呢?

筆者認為,太極推手的發勁應該遵循以下原則:

一、力接原則

在太極推手過程中,感知對方勁力變化和把自己的勁力施加給對方都是通過力接點來實現的。因此,在勁力運行與轉化過程中必須使力接點保持相對固定,同時使自己的勁力與對方的勁力始終保持一種良好的接觸狀態,也就是所謂的「沾、粘、連、隨」,這樣才能避免「頂、匾、丟、抗」現象的出現;也只有使自己的勁力與對方勁力保持連接並同步運行的狀態下發勁,才能使借對方勁力進攻對方或反擊對方成為可能,否則就根本談不上「借勁」。

二、中起原則

我們知道,勁力轉化點是勁力相互轉換的地方,如果進攻一方在此處發勁,就不能產生借得對方勁力的效果,而防守一方也不容易即時轉化進攻的勁力。這樣雙方就會出現僵持、頂牛的現象。也就是說,發勁的啟動點不能在勁力的轉換點處,而應該在勁力運行過程中的弧線上,這樣才更有利於發勁的啟動和運行。

三、加速原則

在推手過程中,雙方力接點處的相對勁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抵消的。而雙方力接點運行的橢圓形軌跡的勁力是兩人的合力,這個合力相對雙方來說,方向是一致的、速度是相等的。也正是這個原因,只有進攻一方加快自己勁力原有速度,使自己的勁力超過合力速度,這樣才能牽帶對方的勁力併產生借力效果。

四、偏向原則

在推手過程中,雙方力接點運行軌跡如果始終處在雙方勁力的有效範圍之內,並處於相對穩定的運行狀態,彼此進攻和防守相對都比較容易。因此,一方如果想進攻另一方,就要在發勁的同時改變自己勁力的原來方向,藉以使原來雙方程合力的運行方向也發生改變,並帶動對方使其勁力方向發生相應變化,近逼或遠離其重力中心線,使雙合力仍在自己的有效範圍之內而脫離對方的勁力有效範圍,打破原有的相對穩定狀態,使防守一方難於化解進攻方的發勁,這樣才能達到敵背我順,進攻對方的目的。

五、針對重心原則

在太極推手過程中,無論是招法的遠牽,還是勁力的近逼,都要針對對方的重心進行。一般情況下,可以採用棚、捋、采、例等勁法,使力接點遠離對方重力中心線;而採用擠、按、肘、靠等勁法使勁力近逼對方重心中心線,其出發點就是為了破壞對方重心的穩定性,使其身體失去平衡而招致失敗。

六、彈性原則

在太極推手過程中,自己的手臂與身體之間必須保持一定的距離,手臂與身體之間要一直保持一種彈性的棚勁,就像身體中心軸與力接點之間存在著彈簧一樣。太極推手中的發勁就應該像把彈簧壓扁,然後再利用它的彈性把對方彈出去一樣,發勁的動作效果和彈性的大小就取決於你功力的深淺。如果對方發勁把你的棚勁壓扁了,那麼你一定會受制於人;同樣,如果你發勁以後,你的彈簧被拉直了,在你手臂與身體之間的彈性棚勁沒有了,你也一樣會受制於人。所以無論在發勁之前、發勁之後,還是在發勁過程之中,你身體中心軸與力接點之間的半徑雖然可以隨著雙方力量的變化而隨時發生長短的變化,但是在你的手臂與身體之間一定要保持一種可以伸縮的彈性。廣而言之,身體各個部位之間也都應該保持這種彈性,這就是傳統太極拳理論中所要求的「身備五弓」。

七、旋轉原則

力在同一平面沿弧線改變方向就是動作的轉,力在立體空間沿螺旋弧線改變方向則是動作的旋,旋轉即是纏絲,它是太極拳動作技術的精髓所在。在太極拳中,手臂原位向內、向外翻,即是轉;如果同時伴隨前後伸縮,就是旋轉,即是纏絲。身體原位向左、向右改變方向,即是轉;如果同時伴隨上下起落,就是旋轉,也是纏絲。腿部動作也是同樣的道理。正所謂「太極無處不纏絲」,太極是用纏絲理論來統領全局要求每一個動作的,這也正是太極拳與其他武術流派的根本區別。太極拳的動作之所以能夠產生「四兩撥千斤」的效果,也就是因為太極拳的動作是旋轉動作,是纏絲動作。例如,對方向你的手臂施10公斤水平方向的擠力,如果你想阻止對方的手臂擠向你的身體,你可以直接用10公斤的棚力頂住它,但是這不符合太極拳的技術要求。你應該向上或向下翻轉你的手臂,這樣就可以使對方的力產生一個向上或向下的分力,同時向側面伸縮你的手臂,這樣就可以使對方的力產生一個側向的分力。這樣一來,對方的力就被分解成兩個分力。當然你還可以同時配合以身法的起落、旋轉,這樣就可以把對方的力分解成多個分力。那麼你在化解對方勁力時所用向外的棚力就會遠遠小於對方的10公斤的力,這就是太極拳的「四兩撥千斤」。因此,在太極推手過程中必須使你的動作旋轉起來,努力做到每一個動作都要有纏絲勁。只有這樣,你的技術動作才符合太極拳的拳理、勁法的要求,也只有這樣,你才能夠逐步體會到太極拳作為一種武術流派所具有的獨特的精髓內涵。

筆者認為,以上七項原則可以視為太極推手過程中發勁時所應遵循的基本性原則,它們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對於太極推手勁力機理的感知和領悟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提高太極推手的技術水平更是需要一個不斷地去思考、不斷地去實踐的漫長過程。從太極推手的動作本身去探討推手時雙方勁力的狀況、去研究推手發勁的合理性、去追求拳式動作的有效性,並在此基礎上去理解純理論化的傳統太極理論或許會更加有益。以上觀點僅是一家之言,難免有異議之處,若能對太極推手理論研究起到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足矣!

加入太極養生堂微信公眾平台(Taichitang)微信群一起和我們交流分享!獲取海量太極拳教程、視頻資料(最新增加40張DVD資料,關注回復「下載」即可),一起學習交流探討太極拳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九五太極養生 的精彩文章:

養生太極拳內功修鍊尋繹,腰功是太極內功的築基功,告訴你如何結合盤拳練「腰功」!
趙幼斌老師談武術樁功的練習和注意事項

TAG:九五太極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