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我想光明正大過個婦女節,怎麼就這麼難?

我想光明正大過個婦女節,怎麼就這麼難?

1、一部一廂情願的電視劇

號外!四大國產熟女女神——俞飛鴻、陳數、袁泉、曾黎——將合作出演以熟齡女子為主角的都市生活劇,《淑女的品格》。

製圖:網友@RAIN渲

可惜上映地點是:觀眾一廂情願的幻想里。激動的朋友可以坐下了。

這個民間自製電視劇的起因,是博主@SUM不二 開了個腦洞,描述了一下在自己期待中,以上四位中年女演員若是能合演一部大齡女子生活劇,該有多好。

在這位博主的設想里,四位女演員擔當的角色都活得多姿多彩、獨立自主,有煙火氣卻不流於雞毛蒜皮和婆婆媽媽,有浪漫色彩卻不失於多數國產劇都逃不開的瑪麗蘇宿命。

受到這番啟發的網友,腦洞一個接一個地往外蹦。總結起來就是,她們是理應「人老珠黃」的中年女子,卻在這個烏托邦一般的設想中過得無比自得。

然而,當電視屏幕被將女人白痴化的瑪麗蘇佔據,噹噹紅女星爭相給自己安「少女感」人設而無人敢有一絲成熟風情,究竟能不能看到這樣的腦洞成為現實,你我心裡都有數。

不過這集體腦洞本身就挺耐人尋味的。看似是中國電視劇編劇人才濟濟,實際上卻是無數女網友的自我希冀——希望等過個十幾年自己也到了那個年紀,依然能活得瀟瀟洒灑。

一部一廂情願的電視劇,其實寄託了當代的年輕女孩子期待成為什麼樣的大女人。

2、消失的婦女

諷刺的是,若要在現實中尋覓這樣的女人榜樣,別說其他的了,就連最基本的「熟」——達到一定年齡的成熟度,都被某些人避之不及。

正巧,明天(3月8日)就是一年一度的國際勞動婦女節。不知大家是否還記得,這麼一個屬於女性的光榮節日,在兩年前的某商家營銷中,「婦女」二字卻愣是要被大張旗鼓地抹殺掉

在各位大V、KOL轉發的文案中,女人說:別叫我婦女,婦女=和洗衣粉清潔劑很有緣的那類人,我才不是。

男人說:別把你心愛的女孩當成婦女,不然她們真的會慢慢變成婦女,正確的做法是一直把她當做需要依靠你、崇拜你的小女生。

他們共同喊出:叫我們什麼都可以,就是不要叫婦女!並刷起了#女生節取代婦女節#的話題。

當年的這一波營銷,是為了迎合長久以來附著在「婦女」二字上錯誤的刻板印象,並再踩上一腳:婦女=年齡大,老氣,土氣,庸俗,被生活瑣事纏繞的黃臉婆和市井大媽。

而「女生」才好聽,聽著就青春又清純,永遠十八,高下立判。

且不論憑什麼年紀大、市井氣這些因素就要被diss,單是一腳踢開婦女稱號、想用年輕感的稱呼討好女性用戶,已經夠傻裡傻氣:

我國司法解釋中,定義14歲以上的女性統稱為婦女。婦女本就是個單純的性別稱呼而已,沒有其他諸如年齡、是否處女、是否已婚等任何區分標準,更不該被疊加上那麼多充滿負面和惡意的印象。

但任憑這兩年一些女權博主如何科普「婦女」一詞的中性含義,消息傳播如此發達的年代,每年的這個時節,「婦女」二字還是羞於見人。

商家完全不敢直呼「婦女節」大名,生怕觸到少女們的逆鱗而業績受挫。

何況他們還學得聰明多了,與其腳踩婦女,不如偷梁換柱、嘴上抹蜜:您是女神,是女王。您看,這波大促就是專門為尊貴的女王們打造的狂歡節了。

於是,3月8日婦女節,在電商們的平行宇宙中搖身一變,成了「仙女節」、「女神節」、「女王節」。

是電商的求生欲使他們如此雞賊。畢竟論如今的購買力,別說女王了,說女人是電商的祖奶奶也不為過。

在各種宣傳手段中,商家極盡體貼與理解,大打溫情牌:我體諒你的辛苦,我知道你有多不容易,我鼓勵你做一個堅強獨立的女人……最後畫風一轉:來,用買買買消解你的苦痛與難處吧。

但你我都知道,一波又一波的消費主義大潮根本不是真正解決女性面臨的社會問題與困境的方法,充其量只是暫時忘卻表層煩惱的麻醉劑,背後還藏著更深的陷阱。

可是,能有幾個人跟錢過不去?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促銷紅利的誘惑就是最應當抓住的實惠。商家也並不會在乎婦女節真正的意義被淹沒,不在乎女性現實的生存狀況,只在乎最後能從她們兜里掏來多少錢。

不得不感嘆他們是聰明的——連屬於婦女最重要的節日都能被當作跳板,混淆概念,把情人節七夕節聖誕節等等節日里給待宰羔羊注射過的消費主義麻醉劑再強化一遍。

3、你把婦女節扭曲成這樣,良心不會痛嗎?

更可笑的是,有一些借婦女節之勢營銷的案例,直接弄巧成拙,顛倒是非。

有些商家一廂情願地想著,我知道這是你們的節日,所以今天我要對你格外地「好」。

比如某出行軟體,在3月7日、8日兩天搞了「女性優先派單」活動,作為對女性的節日福利。

確實有女性用戶受用。大家看著屏幕上女性專屬的帶著粉色蝴蝶結的車輛圖標,感到很可愛,也欣喜於婦女節帶來的小小便利。

然而另一邊卻有男用戶抱怨說,因為自己無法平等地和女性用戶一起被派單,結果上班遲到了。

兩廂對比下來非常諷刺:將自己的優待建立在傷害另一性別的權利之上,這是對的嗎?

潛移默化中默認的怕不是近些年來極被詬病的「女特權」價值觀——以女性性別為靠山,只要權利、不問義務,認為女人就該被無條件地讓著、寵著。

而慶祝三八婦女節的意義,絕不應該是讓女性覺得這樣的小恩小惠、特殊照顧是理所當然。

更荒唐的是,一些人打著慶祝婦女節的旗號,來了一場自己自鳴得意、女性感到被冒犯的自嗨。

去年某品牌想玩諧音梗和開車梗,自作聰明地打出了這樣的slogan,卻讓看到廣告的女性用戶覺得既拙劣又low。

到了今年,有些商家還在玩「3.7和3.8隻差一日」這種本身毫無道理、也令女性感到不舒服的葷段子。

嘴上都口口聲聲地叫著你是女神、是女王,卻全然沒在乎女性是否會欣然接受這樣的「玩笑」。

有時候真的想拜託他們睜大眼睛看看,都2018年了,輿論風向是什麼樣的心理還沒點數嗎?

除了商家營銷,各高校女生節也一直不缺這種莫名其妙的「性騷擾」式橫幅

在有些男同學看來,無論是被發明出的3.7女生節還是正常的婦女節,掛橫幅的目的沒在於真誠地祝女同學節日快樂,倒像是一場壓抑許久的集體發情。

大費周章後,最後真正在這個節日里high了的是誰?這個節日真正的主人又被置於什麼樣的位置?

營銷也好,校園活動也罷,有些不得當的行為完全扭曲了今天我們紀念國際婦女節的本意。

如今的女性依然需要紀念國際婦女節,和它被設立的初衷是一致的——要銘記今天女性能獲得(或接近獲得)平等的生存權、教育權、工作權、投票權來之不易,而這條道路遠未走到終點,道阻且長。

直到最近七八年,聯合國慶祝婦女節的年度主題都依然圍繞著平等的教育權、農村婦女權利、保護婦女免遭暴力等議題。

可是我們社會上的有些戲碼,看似「我是在對女性好」,實際上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除了加深社會上的兩性割裂和性別偏見全無其他意義,將真正需要被探討、被思索的問題,掩蓋在了自我陶醉的口水下。

4、小公主終有砸破蜜罐的一天

但擁有巨大的、可以改變什麼的能量的,終歸還是女性自己。

如果去追究近一兩年婦女節的消亡、女生節的狂歡,一方面是起初取了惡俗的葷段子,另一方面不少年輕女生也甘之如飴:

「討厭啦我可不是婦女,我過的是女生節。」

說到底,這些年婦女節營銷的跑偏,和部分女性自己對婦女身份認同的拒絕,似乎變成了蛋與雞的關係,相輔相成、循環往複。

婦女節變女王節正是利用了女性本身對年齡增長的恐慌,和永遠想往比自己年輕一撥的人堆兒里扎的心理。下面這條@洋蔥日報社 的微博雖然是杜撰的,裡面體現出的「小女人」嫌棄「老女人」的現象卻是大實話。

也正是出於此,那些為女同學拉起橫幅的男孩子,敢大大方方地跟她們說一句「祝你三八婦女節快樂」的,實在太少見了。

這其實比營銷大戰更讓人擔憂——女性愈發認同對婦女的污名化,在消費狂潮中被裹挾著混淆了婦女節的意義,成為他人手中可操控的棋子而不自知。

如果要改變對婦女節意義的漠視,也許要從女性對女性自己的年齡歧視開始。

如果僅僅因為一個人為的標籤就能被擊倒,轉而躲避、嫌棄自己終將迎來的未來,那總想停留在小公主階段的女孩們又該如何面對蜜罐被打碎之後的困境呢?

當然,也有人選擇不那麼care女生節和婦女節的爭論:

「我覺得過哪個節都差不多,我就是自己喜歡,怎麼了?」

「我就是想在這個時候占促銷的便宜,犒勞自己,有什麼不對?」

如今用女王等詞來形容女性,也確實有積極向上、稱讚獨立自主的意味,在「女王節」享受一下也並非十惡不赦。

不過,做出這樣的選擇,至少該建立在「標籤和污名從不會干擾我的目標和努力」的基礎上,而不是只是樂於又有了個向男朋友索要禮物和過節氣氛的由頭,把真正重要的東西擋在一個又一個名為「我樂意、我開心就好」的粉紅泡泡之外。

所謂真正重要的東西,其實一年年的幾乎已經成為老生常談,可是進展緩慢的社會現狀讓人不得不在這個歌頌女性為權利而奮鬥的日子裡,再多敲兩下警鐘。

小時候,有女嬰被墮胎、女童被性侵的問題;

長大了,有導師性騷擾、權力壓迫的問題;

進入職場了,有職場性騷擾、升職壁壘的問題;

回到生活里,又有婚姻自主、生育自主權問題……

或許婦女節從來就不是為了享樂與慶祝,只是提醒我們還要為一個更好的社會而繼續努力。

正視它真正的意義大概只是第一步——畢竟比起等生活無情的大鎚掄過來,還不如早些打破自己臆想中的蜜罐。

最後,祝所有女讀者婦女節快樂,也祝所有的讀者都能在生活的困境中披荊斬棘,無愧於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Vista看天下 的精彩文章:

回到80年代,看看媽媽們的男神都有多帥
國畫顏料傳承人仇慶年,和他的斑斕世界

TAG:Vista看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