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母嬰 > 陌生人簡單1句話,6歲孩子就打開家門,真實測試讓媽媽冷汗直冒

陌生人簡單1句話,6歲孩子就打開家門,真實測試讓媽媽冷汗直冒

媽咪讀呀原創

晚上下班,我人還沒走到家門口。防盜門嘩啦一下就開了。小小費一臉喜滋滋地守在門口叫:「媽媽!」我正要表揚他,忽然覺得哪裡不對。哦,是了,我還沒有敲門他就開了,這樣很危險。

我鄭重其事當著全家告訴他,下次,哪怕你聽見媽媽在樓道里說話的聲音,哪怕知道媽媽已經回來了,一定要等媽媽敲門,然後你問:「誰呀?」我回答後,你才可以開門。

家裡人連說,確實應該這樣。孩子才3歲,正是需要安全教育的時候。我告訴家人,最近,一家新聞機構做了一次「敲門測試」,結果十分駭人。

駭人的「敲門測試」

測試的目的很清晰:了解現在的孩子安全意識和防範意識到底怎樣。一共有6組參加測試的孩子,年齡比小小費大多了,都是6~8歲的大孩子。父母躲在別的地方觀察,測試人員故意假扮父母的朋友或者同事,以各種理由「誘導」孩子開門。結果呢?100%的孩子都開門了!

以一個小朋友和工作人員的對話為例。

工作人員:這是趙姐家嗎?她剛才給我打電話了,說她在家,讓我把東西送過來!

6歲女孩:可是我還是有點兒害怕!

工作人員:你不用害怕,我是你媽媽的朋友,我想上個廁所可以嗎,我上個廁所就可以走了!

6歲女孩:上隔壁吧!

工作人員:隔壁我不認識,我是你媽朋友,我上個廁所就走!

6歲女孩:好嘞!那你進來吧。(開門,測試失敗。)

工作人員用查水表、給父母捎快遞、借用廁所等各種理由,在幾輪勸說下,孩子們紛紛卸下心中的防備,給陌生人開門。躲在其他地方,透過攝像頭暗暗觀察的父母們覺得結果太可怕了。家長紛紛表示,自己平時總教育孩子別給陌生人開門,但在實際過程中,孩子的行為還是會發生變化。

測試組專家分析,家長們在網購時往往用真名,孩子聽到自己父母的名字,以為是快遞員,便真的會放鬆警惕。

明星爸爸的焦慮

在《爸爸回來了》第一季,吳尊帶著neinei去住酒店。節目組為了測試neinei的安全意識,同樣以各種理由讓neinei開門。躲在其他房間觀察的吳尊非常忐忑,而當工作人員說,開門給你糖吃好嗎,neinei真的開門了。

吳尊焦慮地回到房間,認真告訴neinei,不可以給陌生人開門,如果你被帶走了,就永遠見不到爸爸了。Neinei被爸爸的嚴肅嚇到了,聯想到永遠見不到爸爸,哭得非常傷心。那是我看印象最為深刻的一幕。

專家認為,12歲是一個年齡的分水嶺。12歲以上的孩子,警惕性顯著增長,12歲以下,則認為世界很安全,人們都很友善。那麼,既然這是心理發展的一個正常過程,我們怎樣讓年幼的孩子學會防範陌生人呢?

通過遊戲扮演強化安全意識

遊戲是孩子最容易接受的方法。父母扮演成快遞員等角色,讓孩子獨自在家。反覆演練,父母可以嘗試各種「利誘」讓孩子開門,不斷在演練中告訴孩子,不能給陌生人開門,無論哪種理由都不可以開門,強化「陌生人」在孩子心理的認知。

列出安全人員名單

我告訴小小費,除了爸爸媽媽、姥姥姥爺、爺爺奶奶以外,其他人都是陌生人,不論如何不能開門。

平時玩耍的時候,我會在畫畫本上,畫出各種人物的頭像,除了家裡的6個人,再畫上郵遞員、鄰居等陌生人。小朋友都有各種貼紙,要求孩子:把你認為可以開門的人都貼上貼紙,或者用筆把值得信耐的人圈出來。通過這樣的訓練,牢牢樹立孩子對陌生人的防範意識。

還有的家長,甚至把可以開門的安全人員名單貼在大門邊上,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為了幼兒安全,請讓孩子牢記以下準則

背熟爸爸媽媽的名字和電話以及家庭住址。

不能給陌生人開門,真正的外賣、快遞、物業等工作人員是不會要求進入家裡的。

不喝陌生人給的飲料,不吃陌生人給的食物。

當陌生人尋求幫助,告訴他請找大人幫忙。

走丟了,站在原地別動,爸爸媽媽會回來找你。

如果被陌生人糾纏,找警察叔叔,或者大聲呼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媽咪讀呀 的精彩文章:

哈佛商學院研究:孩子兩歲起養成一個小習慣,會造就未來的大格局
警惕!斯坦福教授告訴你:這樣表揚孩子,越誇孩子越退步!

TAG:媽咪讀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