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倫敦對談嚴歌苓:「你們留學和青春的痛點,我都懂」

倫敦對談嚴歌苓:「你們留學和青春的痛點,我都懂」

文 |貝耳

3月5日傍晚,在倫敦的中國站(China Exchange),嚴歌苓的書迷們已經按捺不住興奮排起了長隊,華聞君正準備著一會兒與作家嚴歌苓的見面。

▲嚴歌苓倫敦見面會的門票早已銷售一空(攝影:隋榕)

華聞君也藉此機會對這位中國當前最火的女作家之一進行了專訪。在專訪中,她談了她的創作體會、她的留學生活和她對青春的看法。

青春都是相通的

因為幾個月前上映的一部《芳華》,嚴歌苓的作品再一次讓人們熟悉。她的名字不僅是影視劇作的號召力,還是眾多導演製片的定心丸。

馮小剛的《芳華》、張藝謀的《歸來》(原著書名為《陸犯焉識》)和《金陵十三釵》、陳凱歌的《梅蘭芳》、李安的《少女小漁》還有陳冲的《天浴》,原著者都為嚴歌苓。

《芳華》在英國上映前,華聞君曾採訪了英國電影發行公司的負責人,他說被電影所散發出的青春氣息深深感染,竟讓他回憶起兒時在寄宿學校的生活(英國人看懂馮小剛的《芳華》了?他們說想到了自己的青春)。

聽到華聞君這樣說,嚴歌苓笑了,「青春都是相通的,必然有搗蛋的東西,發現一個弱者,往往會捉弄他,都是不可避免的。」

嚴歌苓繼續說:「我先生他是美國人,雖然看過我寫的『穗子系列』,但是知道了一些我小時候長大的故事,他對我這樣一段經歷也是完全不了解。但這部電影讓他看懂了。我小女兒才13歲,看完之後也跟我說『我喜歡』。」

▲嚴歌苓和先生(攝影:隋榕)

大概青春總是讓人感到動人的,這就是為什麼青春作為一種藝術的主題永遠受人喜愛。像是塞林格的《麥田裡的守望者》,能讓全世界的青少年喜歡看。」她的話讓坐在一旁的先生也頻頻點頭。

丈夫成了她的「專職翻譯

嚴歌苓的先生——王樂仁(Lawrence Walker)原本是一名美國外交官,受到作家妻子嚴歌苓的啟發,熟知九國語言的他如今增添了一個新的身份——翻譯者。

嚴歌苓親切地稱呼他為Larry。

像是她的中篇小說集《白蛇》的英文譯本,就是Larry翻譯的。「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我不會去問她某句話是什麼意思,因為她每天的寫作量非常大,我很怕打擾到她。」Larry看著嚴歌苓說道,「盡量控制在每天兩個問題。」說完兩人哈哈大笑。

Larry接著說道:「她的書寫得那麼好,很多人都來問我,哪裡才能看到英文版。問了很多翻譯,都覺得不合適,後來覺得,她的作品那麼難,還是我親自做比較好。」

第一次看英譯版的《白蛇》,嚴歌苓看哭了,「因為我在看的時候已經忘記了,它是我寫的,看的時候內心很感動。」

但當被問到是否擔心翻譯過的作品並不能準確達意時,嚴歌苓說道:「我覺得我的文字有一股我自己的味道。」

因為手頭的作品太多,她並沒有足夠的「閑下來」的時間用來「琢磨」翻譯這件事,「我也希望能有一兩年安靜的時間,不搞劇作,集中地來看翻譯。」

「英語創作讓我更嗨」

1989年,已經在國內小有成就的嚴歌苓前往美國讀書,在哥倫比亞藝術學院就讀文學創作。那段留美經歷,不僅讓嚴歌苓遇到了Larry,並且讓她寫出了自己的第一部英文小說《赴宴者》(The Banquet Bug)。

她說,英文寫作需要調動到自己更強烈的激動點,「用另外一種語言創作時,你必須把自己推到極其興奮的地步,這樣才能想出你從未見到過的表達。我現在寫英文反而會寫得很嗨,中文反而不太有這種感覺了。」

在美國時,嚴歌苓與其他留學生一樣,經歷過初來乍到的困惑。在繁忙的學業和打工掙房租的空餘,她寫出了《少女小漁》——一個關於海外移民的故事。

小漁「偷渡客」的形象,在美國半工半讀的劉偉的「留學生」的形象,以及因為人生失意而找尋東方新娘假結婚的「老外」Mario的形象,都鮮活地存在於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海外。

「小漁」現在海外已經不多了,他們屬於那個年代。雖然不再為掩蓋偷渡身份而擔驚受怕,但如今的海外移民又有幾人不必為生活、事業和尋找合適伴侶而苦惱?痛點還是在。

▲嚴歌苓倫敦見面會現場(攝影:隋榕)

人在高度的敏感當中,內心的感覺就特別易受傷害,總是有一種隱隱存在的疼痛。」

說來嚴歌苓與英國的緣分也不淺。祖父嚴恩春是一名翻譯家,英國小說家哈代的《德伯家的苔絲》其中一個中文譯本就是出自他之手。

無論是《金陵十三釵》中的玉墨,《小姨多鶴》中的多鶴,還是《一個女人的史詩》中的田蘇菲,嚴歌苓對其筆下的女性形象總是刻畫得入木三分。

當華聞君問到讓她印象最深刻的英國文學作品裡的女性角色,嚴歌苓提到了弗吉尼亞·伍爾夫的《達洛維夫人》(Mrs Dalloway)中的達洛維夫人、夏洛特·勃朗特的《簡·愛》中的簡·愛(Jane Eyre)和伊恩·麥克尤恩的《贖罪》(Atonement)里的女性形象。

而來到英國,最讓Larry期待的竟是看音樂劇,他說:「我蠻想去倫敦西區看音樂劇。有人想把她的《金陵十三釵》改編成音樂劇,在紐約百老匯上演。」

嚴歌苓的母親賈琳(下圖左)是一名話劇演員,她曾寫了一部電視劇《劇場》寄託對母親話劇生涯的懷念。然而,戲劇創作卻是嚴歌苓始終沒有嘗試過的,「這是我很敬畏的一種藝術形式。在紙上,你看不出它的好或不好,它只是文字的半成品,一定要在舞台上進行表演。」

「我希望自己能夠完全把控,無論別人評判作品好或不好,都是因為我的完成度,而不是賴演員演得不好。一本小說,一本已經完成的作品,就沒有任何借口了。」嚴歌苓說。

不過她最後也饒有興緻地說:「我們的旅館旁邊就有很多小劇場,我想去看看英國舞台上當代的東西。」

- The End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聞派 的精彩文章:

TAG:華聞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