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何這一戰打輸了,對中華民族來說卻意義非凡?

為何這一戰打輸了,對中華民族來說卻意義非凡?





1931年9月18日深夜,日本關東軍製造九一八事變。在「不抵抗」的命令下,數十萬東北軍陸續向關內收縮。不到半年,東三省白山黑土大好河山便淪於日寇之手。1932年3月1日,偽滿洲國建立。


自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之後,國土分裂之痛中華民族又嘗了一次。而

施加這種痛苦的,還是我們「一衣帶水」的鄰邦,日本。


根據日本的先朝鮮,後滿蒙,繼而吞併全中國的「大陸政策」,侵佔東北只是其中一個步驟而已。不達到最終目的,日本斷然不會罷休。


1933年1月1日,日本軍隊突然向駐守山海關的中國軍隊發起進攻。一場你死我活的爭鬥就此在這萬里長城腳下拉開了序幕。悲壯的長城抗戰開始了。


1. 抵抗



山海關之戰打了3天就結束了:中國軍隊戰敗,日本侵略軍隨即佔領了這「天下第一關」。

然而這次事件在最愛君看來,又跟以往的有所不同,因為中國軍隊作出了抵抗。


當時駐防山海關的是東北軍獨立第9 旅

何柱國

部。早在1932年1月1日山海關戰鬥爆發之前,日軍就已進行了數次挑釁。


1932年10月,偽滿洲國警察即潛入山海關,與東北軍守軍發生衝突;


1932年12月8日,日軍以追擊東北義勇軍的名義逼近山海關,並向關內開炮,次日又向中國守軍開槍。當時為了避免事態擴大,何柱國以私人名義「簽訂了對榆關(即山海關)地方駐軍,允許取締排日抗日行為」之協議。


在此次事件平息後,何柱國當即向當時坐鎮北平的

張學良

彙報。面對日軍咄咄逼人的態勢,此時的張學良亦感到形勢危急,故調兵遣將,在華北積極布防。


山海關戰鬥打響後。何柱國部當即開始對日軍作戰,所部安德馨營300餘人舉營殉國,張學良亦激勵前線將士,

「敵來即再奮戰,力保國土」



▲山海關(榆關)抗戰


1月3日山海關失守。舉國憤然。


5天後,張學良在北平舉行「中外新聞界記者招待會」,在會上他說道:



「今我國委曲求全既無效,全世界儘力和平亦無效,到今日唯有以吾人之精神和血,以保護祖國,以維持正義而已。」


1月18日,張學良致電華北各派系將領:



「時至今日,我實忍無可忍,惟有武力自衛,捨身奮國,以為救亡圖存之計。」


可見,雖然仗打輸了,但好歹是打了。所謂的

「不抵抗政策」

,在一定程度上發生了改變。面對日軍的囂張氣焰,

「武力自衛」

的主張被提了上來。



▲張學良(1901-2001)


2. 失地



攻下山海關,只是日寇進一步侵華的一個步驟而已。山海關以西的熱河省,此時亦處於日軍的兵鋒之下。而對熱河,日本垂涎已久。


早在1932年4月4日,

關東軍司令部

便在

《對熱河政策》

中規定:



「暫以支持湯玉麟,使之速服從滿洲國的統治為首要措施,其次,使之改革省政。」


並由此開始對當時的手握熱河軍政大權的東北軍元老,

湯玉麟

展開政治攻勢。



▲湯玉麟(1871-1949),雖然在熱河抗戰中很坑,但他終未與日本人合作,保住了民族氣節。

在攻佔山海關之後不久,日本陸相荒木貞夫對報界談話,聲稱熱河是「滿洲國」領土,深信關東軍和偽滿軍足可以

「恢復熱河治安」

。隨後,日軍也發表聲明宣稱

「熱河已經成為滿洲國的一個組成部分」

。熱河之戰,一觸即發。


熱河戰役前夕,南京國民政府及北平軍事分會,對熱河的防務也進行過一些部署。


鑒於山海關失守,華北軍情洶洶,國內輿情洶洶,蔣介石致電張學良表示:



「不久之後日軍就會向我國的華北地區進犯,在此期間我已經積極謀劃準備對你的部隊進行增援,我們生死與共。而且我已經準備好了六個師集結待命隨時準備支援,希望你能早作抗日的準備。」


同時,蔣介石還分别致電朱培德和何應欽要在「華北發生戰事時,則決擬第2、第4、第25、第32、第56、第83 各師任之。」


而關於湯玉麟,蔣介石在1932年7 月上旬就曾連續幾次致電張學良等人指示相關事宜,試圖另調部隊到熱河取代湯玉麟。

但張學良考慮到大戰在即,並沒有同意蔣介石的提議。


1933年2月22日,熱河之戰爆發。雖說當時在熱河各路正規軍非正規軍加起來,人數有18萬之眾,但在軍備上卻與日軍相去甚遠,戰前準備也十分倉促,以致面對日軍的進攻,除了

孫殿英

部尚能給予日軍一定殺傷,其餘大多一觸即潰。


湯玉麟呢?他在危急關頭「向天津征雇大批汽車,搶運私產,向天津租界輸送,置軍事於不顧」。在日軍逼近承德之際,湯玉麟即率領政府機關人員撤出,逃往察哈爾。在之後的「國民禦侮自救會成立大會」上,

宋慶齡

憤怒遣責道:



「誰是防守熱河的,鴉片將軍湯玉麟,他就是開門放日本軍隊進中國的!」


熱河之戰只打了10天,中國軍隊的防線便被全線突破。熱河省會承德棄守,日軍進佔熱河。敗退的中國軍隊紛紛沿大路向長城各關口撤退。長城就此正面暴露在日寇的獠牙之下。


古代中國的防禦傑作,再次被推進了硝煙之中。


3. 換帥



熱河失守,舉國震動。


面對逼近的日寇,國內上上下下紛紛請戰,要求抗日。國民政府也加緊布署,加強華北的防衛,以守護京津。

西北軍

的宋哲元、馮治安、張自忠、劉汝明,

東北軍

的王以哲、何柱國、萬福麟,

晉綏軍

的商震、傅作義,還有

中央軍

的徐庭瑤、關麟征、黃傑、劉戡等,均率部在華北接受調遣。


而張學良此時的日子卻非常難過,因為自熱河失守後,從群眾團體到國民黨中央大員紛紛譴責的張學良和東北軍將領無能。在舉國上下一片抨擊聲中,3月7日張學良電請蔣介石政府,引咎辭職。


3月9日,在保定張學良與蔣介石會談。張學良本欲談反攻熱河事宜,但蔣說:



「我接到你的辭職電報,很知道你的誠意。現在全國輿論沸騰,攻擊我們兩人。

我與你同舟共命,若不先下去一人,以息全國憤怒的浪潮,難免同遭滅頂。

所以我決定同意你的辭職,待機會再起。」


此時張學良的東北軍主力受挫,所調到最前線的中央軍,加上原晉軍、原西北軍等部,

張學良想指揮也不見得指揮得動。

於是既然蔣介石都這麼說了,張學良也便就坡下驢,於次日張學良通電下野,「出國考察」。而取代張學良主持華北軍事的是

何應欽



▲1945年南京受降時的何應欽(左)。因為這個「鞠躬」的動作,何應欽飽受後人詬病。


主帥換了,但當時國民政府的對日政策卻並未因此而改變。所謂

「倭寇深入,赤匪猖獗,吾人攘外,必先安內方針」

——

「攘外必先安內」

始終是國民政府的既定方針。


雖說在長城抗戰之初,鑒於九一八事變的教訓,蔣介石是有抵抗的決心的。但另一方面顧慮到國內局勢以及中日兩國國力的差距,他又不想在長城前線過度刺激日本,引起中日全面戰爭,因此,

蔣介石此時的對日戰略,頗有投鼠忌器之感。


所以表面上國民政府積極調動華北兵力,看似要與日本拉開架勢干仗,但實際上卻是

「一面抵抗,一面交涉」

。對

「國聯」

等西方列強的干涉還抱有幻想,希望能通過外交途徑解決與日本的爭端。


具體到戰略戰術上,

雖然蔣介石調集華北中央軍參戰,但卻堅決不調在南方圍剿紅軍的中央軍主力北上抗日。

在華北作戰總的原則是:


不向關外出擊,只扼守長城各口,進行長期消耗戰,以待國際外交解決。


這樣的「抵抗」,在實際中自然不會收到好的效果,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只是起到了平息國人抵禦外侮的呼聲的作用罷了。故而所謂的「一面抵抗,一面交涉」,倒不如說是

「消極抵抗,積極謀和」


1933年3月24日,蔣介石在北平對華北高級將領說:



「只能以現有的兵力,儘力抵抗,調兵增援是無法辦到的。」


4月12日,蔣介石在南昌「剿共」總部的一次講演中又說道:



「如果我們以現在所有的部隊,統統加到長城一帶陣線上去求決戰,這一決戰下來,當然是我們失敗!」


而在華北主持軍務的何應欽,也堅決地執行蔣介石的意志。當時前線有部隊主張穿插到日軍後方進行破壞活動,何應欽得知後卻責備說:



「你們這樣干,會惹起敵軍進攻的。你們不出長城口去打他們,他們是不會大舉進攻的。」


就這樣,在如此方針的指導下,前線將士處處掣肘,只能被動防守,不能發揮人數的優勢,而將戰場主動權交到了軍備後勤更勝一籌的日軍手中。


4. 喜峰口



參加長城抗戰的中國軍隊中,武器比較精良,輕重武器裝備比較齊全的是作為蔣介石嫡系部隊的第17 軍中央軍徐廷瑤部。


東北軍的武器裝備本也是十分精良的,可是自從「九一八」事變之後,東北軍千里潰退,撤退的非常倉促,致使很多大型輜重都捨棄了,武器丟失現象嚴重。


其中裝備最差的是國民黨「第3軍團」。


雖然名為一個「軍團」,但實際上這個「第3軍團」只有西北軍

宋哲元

第29軍

一個軍而已。在長城抗戰爆發之際,第29軍尚有一部留守在山西陽泉,真正趕到長城前線的,不過一萬五千人而已。



▲宋哲元(1885-1940)


該軍裝備之差,超乎想像。

全軍大約有三分之一的槍械是漢陽製造和三八式;還有約三分之一的槍械大都是老毛瑟槍;再有約三分之一的槍械是由內部的的修械所製造出來的。全軍只有十多門野炮、山炮,重機槍也不過百餘挺。


由於軍備太差,為了「補充戰鬥力」,29軍所部士兵,

多配有一把大刀

,以便在火力不濟時,方便肉搏。


在接到進軍命令後,第29軍第37 師109旅便在旅長

趙登禹

、副旅長

何基灃

的率領下於1933年3月6日挺進長城關隘

喜峰口

。3天後日軍從熱河南下,也來到了喜峰口。長城抗戰就此打響。



▲左:趙登禹(1898-1937),右:何基灃(1898-1980)。

趙登禹於盧溝橋事變時犧牲;何基灃於淮海戰役陣前起義,直接導致黃百韜兵團被華野包圍。


由於喜峰口陣地多是一些堅硬的石頭,難以隱蔽,29軍士兵只能卧在地上躲避子彈,但這樣又無法躲避日軍的重炮轟擊。日軍又以裝甲車為掩護,向29軍陣地發起衝擊。9日激戰了一整夜,29軍傷亡慘重,趙登禹負傷,部下營長也一死一傷。


為了爭取戰場主動,宋哲元決定兵分三路,主動出擊對日軍發起夜襲。其中兩路由趙登禹、何基灃分別帶隊。


在宋哲元的要求下,

出擊各團一律輕裝,儘可能不使用輕機槍和步槍,摸到敵人駐地一律用大刀砍用手榴彈炸。

各出擊團以殲滅敵人為首要任務,虜獲戰利品為輔,不便攜帶的敵人重武器要用集速手榴彈炸毀。


是夜,趙登禹部摸到目標地:日軍騎兵的宿營地。只見滿街是日軍的戰馬,而日軍盡在酣睡之中。


自從「九一八」以來,日軍侵華之路進展太過順利,幾乎沒遇到什麼像樣的抵抗,驕橫異常,根本不曾想到對面這群裝備襤褸的中國土兵居然敢主動出擊。以致晚上睡覺時除了布個哨,其餘的多把大衣蒙在臉上呼呼大睡。


29軍士兵當即揮舞著大刀沖入,揮刀砍殺。許多日本兵未及清醒就已經身首異處。營地一片混亂。


另一路在何基灃的帶領下,士兵們先摸殺了敵人的哨兵,又摸進日軍的營房,挨個砍殺熟睡中的日軍炮兵。在一片混戰中消滅了不少的敵人。何基灃下令把大炮、裝甲車和其他輜重糧秣一律炸掉燒毀,把其他的輕武器帶回。



▲大刀隊


事後,在給中央的戰報中,宋哲元形容日軍遭受這次打擊之後,

「惶恐萬狀,氣已餒弱」。


日本《朝日新聞》也痛稱:



「明治大帝造兵以來,皇軍名譽盡喪於喜峰口外,而遭受六十年來未有之侮辱。」


喜峰口捷報傳來,國內也為之振奮。


天津《大公報》稱喜峰口抗戰「竟能使驕妄氣盛之日軍受偌大打擊,此誠足為中國軍人吐氣」。


北平《世界日報》在3月22日的社評中也指出,喜峰口之戰 「中國軍隊的戰鬥力,中華民族自衛的能力,在第29 軍的廣大官兵身上,又得到了新的有力證明。」


當29軍隨軍記者拍下了第29 軍大刀隊殺敵照片,並刊登在當時北平各大報紙上時,29 軍大刀隊便舉國聞名。


1937年7月,音樂家麥新創作了《大刀進行曲》。這首歌成為抗戰時期人們耳熟能詳的旋律,激勵著國人抗擊日寇,奮勇殺敵。


5. 塘沽



雖然長城抗戰的首戰喜峰口之戰,中國軍隊取得了驕人戰績,但不幸的是,此戰的局部勝利並不能扭轉整個長城抗戰的局面。


雖然在隨後的古北口、南天門、冷口等戰鬥中,中國軍隊亦奮勇殺敵,死戰不退,日軍也死傷甚重。其中南天門一戰,中央軍第17軍第83師師長

劉戡

還差點自殺殉國。然而在日軍不斷加強的攻勢中,中國軍隊還是敗下陣來。


長城抗戰,自1933年3月開始,一直打到5月。


在前後近三個月的鏖戰中,前線中國軍隊多被動防守,人員減員嚴重,彈藥消耗量大,本就不高的戰鬥力也由此大打折扣。在

「無兵北援」

的情況下,中國軍隊所能做的,只能是從密雲山地到灤河河岸、以及冀東平原上構築一條條簡陋的工事,以用來抵禦日軍的飛機大炮。


另一方面,此時氣焰正盛的日本,其實也沒有做好與中國全面開戰的準備。而英美等國對日本覬覦華北也頗感不滿,擔心危及自身在華利益。雖然不想為此與日本衝突,英美卻還是出動海軍,以「保護僑民」的旗號作出登錄的姿態,威懾日本。


於是在中日兩國首腦的授意下,1933年4月19日,

中日開始在上海秘密談判。

5月10日,已對勝利喪失信心的中方領導層,又授意何應欽在北平與日本開始秘密和談。



▲蔣介石(1887-1975)


然而日軍此時卻從情報機構獲悉,北平軍事當局已經屈服。為了在即將到來的停戰談判中佔據更有利的地位,長城前線日軍繼續全力進攻,以搶佔更多的地盤,為談判爭取更多籌碼。


至5月20日,長城一線的中國軍隊大潰敗。平津已無險可守。


5月31日,長城抗戰失敗的中國被迫與日本在塘沽簽署喪權辱國的《塘沽協定》。至此,日寇對東三省和熱河的佔領亦成為事實。冀東21縣落入日寇之手,華北門戶洞開。


雖然中國獲得了短暫的喘息之機,

但日寇不滅,亡我中華之心便不死。


一場更大災難已在醞釀之中了。


6. 覺醒



然而,對中國來說,雖然長城戰敗苦不堪言,卻也有一份實實在在的贈禮。


長城的修建,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而後春秋戰國,列國為了屏蔽國土,紛紛築長城而自保。至秦始皇連接秦、趙、燕三國長城,始為萬里長城,在冷兵器時代,成為阻擋游牧民族騎兵南下,守衛中原的屏障。


至近代新軍事革命興起,長城的防禦地位,已然不像古時候那麼重要了。但

長城,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符號,其象徵意義是無可取代的。



▲萬里長城


悲壯的長城抗戰,觸動了近代中國人敏感的神經。「長城丟了,我以何御辱?」


全民族的憤怒被激發出來,全民族的愛國之情被激發出來。


1935年5月9日,一首後來唱遍全中國的歌,在上海一處錄音棚誕生。其中有一句歌詞這樣唱道:



「把我們的血肉鑄成我們新的長城……」


人們唱著這首歌紛紛從軍參戰,將士們唱著這首歌慨然赴死。


十年後,在密蘇里號戰列艦上,曾經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向世界反法西斯同盟遞上了降書。


而今,長城依舊屹立在巍峨的北國山巔之上,守護著中華之魂!




很多最愛粉還沒養成閱讀後點贊的習慣


如果覺得最愛君做得不錯


記得

點贊+關注

表示鼓勵哦




? 歡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哦 ?









▼ 

最愛君推薦

什麼好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最愛歷史 的精彩文章:

從人到神, 這位開國功臣經歷了什麼?
殺人如麻的湘軍虎將:太平天國的「聖庫」真的被他私吞了嗎?

TAG:最愛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