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數風流人物——連城張氏赤崖公譜序

數風流人物——連城張氏赤崖公譜序

前 言

寫文章根據個人喜好,有人喜歡寫山、寫水,寫花、寫草,花本來就很美,寫得天花亂墜,還是美花一朵。特別是當今盛世,家家皆唱太平歌的美好新時代,城鄉處處都是鶯歌燕舞鳥語花香。俗語說,花開花謝春如舊,歲月年年人不同,所以,我不再去錦上添花,我就喜歡挖掘民間故事和被遺忘的風流人物。

話說古時的桐城南鄉,簪纓之族、詩書傳家的「連城張氏」,十世祖張孔紀、字「克修」、號「赤崖」公。他的名字聞名遐邇,在老百姓心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好口碑,代代相傳,經久不衰。在樅陽,黃鎮將軍題寫書名的《樅陽縣誌》687頁記載:「張孔紀,字克修,今官橋鄉人,清嘉慶間國子監,授州同知,在家鄉築連城堤,在焦嶺沿山溝和羹膾賽,各大道修建十多個石亭,供行人休息;在烏金渡和小缸窯施義渡,其義舉,深得人民稱讚。」這是官方的記載。

現摘錄兩篇由當時的地方名人為赤崖公所寫的「譜序」,供大家研究參考。譜序是文言文,很難看得懂,在此多謝「文鄉樅陽」燕子君,是她向我推薦雨壇才子方和平先生,幫我翻譯成白話文「連城張氏赤崖公譜序」兩篇如下:

赤崖公前序(原文)

赤崖公前序(譯文)

士子能樹立德行與功業。敦厚品行與道義,不一定非得達官顯名。但是確實有可以效法立傳留名的人,為什麼不可以達官顯名呢?張君孔紀,字克修,是達翁老先生的二兒子,剛入國學,被授予州佐的官職,他是天性孝順友愛、豪爽俠義的人。幼年時母親就去世了,每常想起母親養育自已的劬勞就涕淚不斷,他侍奉繼母也與侍奉自己親生母親一樣,在父親與繼母之間沒有任何離間的言語,後來繼母又早早去世了,哀痛自己的父親垂暮之年孤獨一人,早晚向父親請安,非常孝順,面色溫和,奉養在家裡很久,沒有大事一刻也不離開父親的左右。鄉里遇到煩難不平的事,就是花費千金給予幫助也在所不惜,所以富豪大戶收斂了強勢,官吏也害怕敬服,士人庶民感恩,鄉紳稱讚,但他的意念深長,謙虛低調,絕對不見絲豪驕傲自矜。家裡雖家產豐裕,而溫飽卻不是他的心愿,生性喜歡勤儉節約,應當用的,從不吝惜,樂於施捨並不計較多少;應當得到的,一絲一豪都明明白白;資助鄉里族親的婚喪嫁娶,拯救貧窮和急人患難,都 出於真誠,不亞於他父親以前那些美好的行為。他的妻子陸安人,賢淑慎重,溫柔謙恭,家裡安排得井井有條,款待客人,飯菜豐盛整潔;聘請塾師,忠誠恭敬;公婆稱讚她孝順,妯娌稱讚她和氣,子女稱頌她慈愛,傭僕稱頌她仁德,古代賢惠的母親能有超過這樣的嗎?與丈夫生了三個兒子,小小年紀氣質不凡,個個俊美有才華,齊整美好,額角眉頭嶄新煥然,知道張孔紀君積累留給後人的,深而且厚啊!

我家長輩到桐城十三年了,我因而能與張君交往,對張君的事最熟悉了,以往與他在一起捨不得分開,是因為仰慕敬佩張公的為人,現在張氏在修宗譜,於是我忘記自己文字簡陋,越禮寫下這段話,張公既處為仁義之士,必定會出山成為國家之臣,年紀越高,德望更昭顯,今日成為家族譜志上的輝煌榮耀,他日將成為國家歷史上的光輝典範,這也是我心裡期望的呀!

賜進士出身

欽點翰林院庶吉士年家弟

白子云拜撰

赤崖公續序(原文)

赤崖公續序(譯文)

我剛來到桐城的時候,聽到張公赤崖的大名,認為他是曠達豪邁、不畏強御的人。後來又向各位紳士詢問打聽,都一致說他人品渾厚直爽賢德愛好仁義,於是我以公事的名義來拜謁,見到他的風采,聽到他的話言,謙虛謹嚴。淳厚恭讓的態度,實在具有古代君子的風範容儀,前任白公就被他所傾倒,白公的兒子太史氏希齋樂於和張君交遊。

年來我調動職務聽候命令,留在桐城僑居,樅川的友好人士時常過來,閑談解除我的寂寞,而今將赴京上任,必須一一告別,來到張君鄉里,正趕上張君家族續修宗譜,所以看到了一些以前的傳記。看到了白太史褒揚評述在前,大中丞徐公讚美在後,都是不朽的文字。我雖然文字不怎麼行,但怎麼能不欣然為張君續譜序於後面呢?張公的好,當然書寫不盡,只是前文沒有詳細描述到的,譜上不留下梗概怎麼可以呢?君的祖上九翥公敦厚孝義,尊重別人,封贈士大夫,嚴溪公跟著這樣,兄弟都行善,最讓人樂於稱道、口碑相傳的,第一應推修路這件事,樅陽為水陸交通要衝,水落下去,就從陸地經過,往來於窯村的七里崗與連城兩地的人,小車、馬車、挑擔之人,來來往往於泥濘之中,如果車輪深陷其中,只有徒喚奈何了。

自贈大夫捐厚資築埂布沙十幾年,人走在上面,像是走在康庄大道上。張君擔心那路坍圮,每年督促工人運沙,沿堤增加石頭,比往日更堅固,從冬到春,長長的大堤行人眾多,雖有風雨,也不用擔憂路難走,那龍溪顏氏三世修堤,怎會獨自專享美譽呢?

到了樅陽數里,長滿松樹的嶺道,崎嶇難行,一半好像蜀道一樣難行,張君為這裡建了石頭亭子,以便行人休息。每當盛夏的時候,人們奔走喘息,熱汗淋淋,在這亭上小憩,敞開衣襟,對著吹來的風,瀟洒地稱讚痛快,這都是張君所賜與的,還聽說桐城舒城等地方,這樣的亭子有十三處。各人捐出田畝一擔種以上,作為施放茶水的費用。

對於死喪置辦不起棺木的人購壽木,大到椑棺,小到槥材,都是簡單的送給他們。

每年查有困難人口,給予升斗之米接濟,不管什麼時候,飢餓的給予糧食,寒冷的給予棉絮。佃戶中間有窮苦的,大多免去他的租子以恤助他們。所以受封大夫也是應當的,八十歲時,張君向賣田人贈以金銀數量過百都不吝惜,並不是用這些錢來買德的名聲,而長者仁義厚道的行為可以風行盛傳。張公又喜歡買一些遺忘的書籍,達到很遠,買來的書堆滿箱子和床上,選擇那些沒有用的燒掉,把灰投向水中。平時喜歡談行善的事,刊印《道德經》與《陰騭文》,裝訂後廣為散發,勸人行善。幫助別人,是張公居身行為最大的宗旨。張公身體本來清瘦,可是能健步疾走,喜歡探究奇妙與尋訪山水名勝,中年後,南登黃山、白岳、九子峰;西到小孤山、彭蠡湖,造詣匡廬,拜謁白鹿洞,叩紫陽講堂舊跡,上至龍虎仙岩,探究道教符籙所升之處;向東順流而下,到采石磯、金陵、牛渚、燕子磯。還想北上進入帝都,拜孔林以廣闊其志向,仰慕杭州西湖、廣陵山水美麗,躍躍欲往,沒有能夠做到。

以往連城有徐公廟,詳細記載於郡志,徐公為南唐博學文人,官做到常侍,因直言,被貶到連城三載。人們敬他高尚的人品,立廟祭祀他,然而幾百年來,積古老人沒有誰能指明哪裡是立廟的地方,張公獨自瞿然而起,花費好幾千金銀,為徐公作祠於黃沖山麓間。又考通志所記載唐朝都督張儉的祖先、威封皖城的郡公,郡公的父親植封連城縣,張公雖不明白所封的理由,但既然被史書記載了,必定不是平常,沒有依據,怎麼能讓他湮沒無聞?於是一併購買木料,給徐公也建了祠,至今棟宇輝煌,祠中香火燎繞。為的是這三位賢人的美好風範,千秋之下的人都能感受得到,不是張公赤崖公見義勇為,怎麼會有這樣呢?張公赤崖公更注重宗親,不忘三黨,在諸位侄孫和外孫中間,有能力學文章的,資助他們進入國學,都能中鄉試、省試,這是說愛有幾等,而沒有厚薄之分,仁義隆厚,恩德廣布,和先人暮年散發金銀,以贍養宗族的遺留下來的故事,不是前後互相輝映嗎?

從前有人說:富貴怎麼能夠結交客人,患難才看到真正的仁義。不可以把交往與財利連在一起,所以開始相信張君這個人不愧人家讚美那些言辭啊。

來年新正月,張君將慶祝八十歲,美德為人長壽的象徵跡象,我也不能夠預測他還能增添多少壽呀。

勅封文林郞前任桐城知縣年家弟李肯堂拜撰

作者簡介

張雨林,網名樂天。樅陽縣官埠橋鎮官山村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鄉樅陽 的精彩文章:

渺小的男人傳奇的事
文鄉隨談 校園裡的狗

TAG:文鄉樅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