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美孩子的差距,竟是從「錢」里拉開的

中美孩子的差距,竟是從「錢」里拉開的

我曾經聽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名6歲美國孩子要求爸爸預支零用錢20美元買玩具,竟收到他的父親以「爸爸銀行」的名義寄來的信件,回應了這場父子間的「勞資糾紛」。

信中寫道:「我們很遺憾地告知你,由於資金不足及客戶(孩子)不做家務的歷史,現階段我們不能提供一筆20美元的貸款。」

信中還解釋說:「我們審核你的賬戶後發現,你的資金不足,聖誕節後已經花費逾80美元在玩樂上,以及發現客戶您以往常常不做家務。」

不過,雖然父親拒絕加零用錢,在信末卻說明,兒子若不滿這個決定,可以向處理投訴部門反映。而讓人捧腹的是,「投訴部門」的聯繫方式是男孩母親的電話。

這個故事儘管幽默,但相比於另一個故事,相信大家一定會和我一樣有所感觸。

《1》

-中式教育最容易忽略這一點-

另一個故事發生在中國。我們在逛商場的時候一定常見的一個現象:超市裡的商品琳琅滿目,一個孩子哭鬧著想要買零食買玩具,然後他的媽媽就會告訴他:「這東西這麼貴,買了多浪費錢,媽媽平時上班有多辛苦你知道嗎?」

這種情況下,孩子要麼哭得更厲害,要麼被嚇得氣都不敢喘,因為他既不知道什麼是上班,也不知道什麼是賺錢,他只知道此時此刻他想要那個玩具而已。

這兩個故事,前者我們可以得知,美國爸爸希望孩子能通過勞動獲得零花錢,而後者的中國媽媽只和孩子強調上班的辛苦,賺錢的不易,卻忽略了教育里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財商教育。

《2》

-智商、情商和財商缺一不可-

財商教育是什麼?第一:教會孩子認識錢;第二:給孩子機會掌控錢;第三:讓孩子學習賺錢、花錢。孩子在3到4歲的時候,父母就有必要對孩子進行財商教育了。首先教會孩子認識錢以其這個錢的價值,其次是給孩子一點錢,教會他合理分配,最後是把賺錢和花錢結合在一起,讓孩子通過勞動獲得零花錢。

相信大家一定聽過一本叫《富爸爸窮爸爸》的書,它便出自美國一位企業家之手:羅伯特·清崎,這本書是羅伯特以親身經歷講述了「窮爸爸」和「富爸爸」截然不同的金錢觀和財富觀,大家沒看過的話可以買來看看,畢竟裡面揭示了一個非常深刻且使我們終身受益的道理:窮人是為錢工作的,但是富人是讓錢為自己工作。

2000年的時候,這本書很流行,它首次提出了財商的概念,告訴我們財商就像智商和情商,是每個人必備的技能。

為什麼這麼說呢?說智商時,我們就是自然人,智商代表著我們作為自然人去處理問題的能力;說情商時,我們是社會人,代表著我和其他人的關係;而財商,是經濟社會裡無處不在的,代表著我們是經濟人。所以,正常的教育里,智商、情商和財商缺一不可,都是每個人應必備的三種能力。

《3》

-值得我們借鑒的

西方財商教育-

然而在中國文化里,我們會認為「談錢就是俗氣」。孩子向父母要零花錢是不懂事的行為,求職者向企業家提薪資也是不那麼體面的事情,總之在中國社會裡,錢是物質,物質就是現實,現實就是...我也不知道怎麼說了。

相反的,財商教育在美國的中小學裡是必修課,甚至從幼兒園開始,孩子們就學習認識各種面值的紙幣、硬幣,老師也會在課堂上讓孩子頭腦風暴,如何通過各種正當途徑「使錢生錢」,甚至老師們會鼓勵孩子們私底下進行一些小商品的物錢交易,只要雙方覺得公平。

美國的兒童教育專家也一致認為:孩子早些理解錢的來源和用途、適當地學習怎樣掙錢、學會有計劃地存錢、花錢,對孩子長大後的工作和生活會大有裨益。比如,這是美國一些學校為少兒理財教育設定的目標:

3歲 開始辨認錢幣,認識幣值。

4歲 學會用錢買簡單的用品。

5歲 弄明白錢是勞動得到的報酬。

6歲 能數較大數目的錢,開始學習攢錢。

7歲 能觀看商品價格標籤,確認自己有無購買能力。

8歲 懂得在銀行開戶存錢,並想辦法自己掙零花錢。

9歲 可制定自己的用錢計劃,能和商店討價還價,學會買賣交易。

10歲 懂得節約零錢。

11歲 學習評價商業廣告,從中發現價廉物美的商品,並有打折、優惠的概念。

12歲 懂得珍惜錢,知道來之不易,有節約觀念。

12歲以後 則完全可以參與成人社會的商業活動和理財、交易等活動。

除了學校,美國家庭也是非常重視財商教育的。最典型的就是,孩子需要靠勞動獲取零花錢,那總不能讓孩子出去打工吧,所以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讓孩子做家務,掃一次地賺一刀,倒一次垃圾賺一刀。當然,獎勵也要和懲罰相結合,如果孩子想偷懶,例如不疊衣服,那就扣一刀。

這樣下來,孩子會越來越主動參與到家裡的勞動,也不會大手大腳的看見什麼就像買什麼,因為他們知道,金錢背後包含著汗水,而錢是需要通過勞動換來的,同時,他們也更理解父母勞動賺錢的辛苦。

美國育兒專家伊麗莎白.潘特麗曾說過:「給孩子布置家務是讓孩子建立自我價值感和相信自己能力的一種最好的方式,習慣於承擔家務的孩子,在走向成年的過程中,往往比那些缺乏這種體驗和責任感的孩子更容易適應生活。」

《4》

-財商教育里的「道」與「術」-

一年前有一條很熱的報道:美國億萬富豪戴維·洛克菲勒(David Rockefeller)去世,享年101歲。

為什麼這條報道會熱呢,因為戴維·洛克菲勒的一生是非常傳奇的,他出生在豪門家庭,但是一直保持著「會累壞年輕人的工作節奏」而且還會乘地鐵上班。

他的這些品質都得益於從小所受的財商教育。儘管出生的時候,他家已有億萬財產,可孩子們每周只能得到很少的零用錢,同時每人還必須準備一個小賬本,按父親的要求將很少的零用錢的使用去向登記在上面,經檢查後,如果使用合理,還能得到獎勵。」

這種頂級豪門對孩子的財商教育就是從日常零花錢開始的。

其實,豪門的財商教育里並不複雜,不管是財商的「道」,(比如洛克菲勒家族的財富觀念「財富是上帝創造的,而我們只是財富的管家」);還是「術」(比如第一代洛克菲勒就開始的記賬傳統),都可以通過小遊戲、日常小事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孩子的。

《5》

-財商教育背後隱含著深刻的意義-

另外,說到財商教育,不得不提的還有猶太家庭。聽聞猶太人家裡的小孩,都會被問到一個問題:「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燒毀了,你的財產被搶光了,你將帶著什麼東西逃跑呢?」如果孩子回答是金錢和珠寶,母親就會耐心地引導孩子,告訴他:「你要帶走的既不是錢,也不是寶石,而是智慧。因為智慧是誰也搶不走的,只要你活著,智慧就與你同在,智慧才是你最大的財富。」

猶太人理解的財商教育非常的到位,他們認為,財商教育並不只是理財教育這麼簡單,而是要幫助孩子建立一套面對物質生活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其深度和廣度遠高於只是教孩子存錢和賺錢,而是讓孩子學會認識財富、理解財富、支配財富、管理財富以及創造財富。

《6》

-錢有兩種魔法

一種叫力量,一種叫陷阱-

引申想到了另外一個例子。

3歲大的中國寶寶問媽媽:「你為什麼要去上班?不能不上班嗎?」

媽媽回答:「要是媽媽不上班,你就得餓肚子。」或是:「媽媽也想跟寶寶整天在一起,但不上班就掙不到錢,就養不活你。」

在孩子對錢的概念還是模糊的時候,媽媽的這一番說法聽上去好像就是在暗示孩子,工作是一件很苦很累的事情,而工作就是為了賺錢養孩子,一切都是孩子的錯。

等孩子長大了之後,若缺乏財商教育,他就會習慣不勞而獲,認為只要他想要的,伸手就能得到滿足。

另一種情況就是,父母會限制孩子的零花錢,不停地強調家裡很窮,要省著花,這樣的結果則會導致孩子感到擔憂和自卑,對錢往往會過於看重,從而忽略了對知識、創造、公正、關愛等永恆性價值的追求。

錢有兩種魔法:一種叫力量;一種叫陷阱。不得不承認,在這樣的對比之下,中國式教育對錢避而不談,往往會使孩子掉入金錢的陷阱,越來越深。的確,即使撇開環境、科技、法律不談,從財商教育里看差距也是顯而易見的。

- - - END - -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美移移民 的精彩文章:

vol.06對比美國,移民加拿大有哪些優勢?
vol.15如何增加移民成功率?

TAG:美移移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