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79.玄奘:偷渡者?間諜?旅行家?文化交流者?

79.玄奘:偷渡者?間諜?旅行家?文化交流者?

對於中國來講,佛教是一種外來宗教,它原本產生於古代的印度,後來以印度半島為中心向東、向南、向西、向北不斷傳播,最終離開印度本土傳播到世界各地。根據留存至今的文獻來看,佛教是在東漢明帝前後傳入中國的。但佛教最初在中國的傳播主要依靠的是前來中原地區的西域和印度僧人,但在佛教的傳播過程中,由於前來中國傳教的僧人門派師承的不同,所傳的佛教教義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而後來中國本土僧人們則因為這些差異而爭訟不已,從而引起了佛教界的極大混亂。在這種情況下,很多有志於佛學者便試圖前往印度去尋找佛教之真義。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後到唐代的五百多年間,現在可以確定曾往西域或天竺尋求佛法真義的就多大170人,這其中有很多都是中國當時佛教界的著名人物,入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發現和唐朝的玄奘、義凈等人,其中最為著名的則是中國唯識宗的實際開創者玄奘法師。

青少年時期的求學歷程

玄奘出生於一個書香門第,文化世家,儒學世家,據說他是東漢鐘鳴的儒學家和政治家陳寔的後代。但經過幾百年的發展,這個家族到了隋唐之際已經明顯衰落了,家族成員在儒學上了無所有,玄奘的祖父陳康只做過國子監博士之類的品階十分低下的閑散小官,而玄奘的父親陳惠也之時做過縣令之類小官,而且從後來的情況來看,陳惠還是一個不通世務,故而辭官歸隱。而且在其家族的思想觀念與信仰上也已經出現了明顯的變化,玄奘的父親陳惠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玄奘的二哥陳素在很小的時候便因為家境貧寒而不得不前往洛陽凈土寺出家,便是在玄奘人生成長過程中有著重要作用的長捷法師。而玄奘在很小的時候也因為家貧,無以為繼,只好前往凈土寺依靠長捷法師。在兄長長捷法師的教導下,玄奘早晚習誦佛經,學習了大量的小乘和大乘佛經。

1.洛、雍、蜀遊學

大業8年,玄奘十三歲,這一年鄭善果在洛陽度僧,見玄奘年紀雖小,但卻器宇軒昂,而且落落大方,對答如流,於是便破格以小沙彌的身份將其錄入僧籍,正是出家,與其兄長捷法師一起駐洛陽凈土寺,法名玄奘,從而正是開始了他的佛教徒生涯。而這個時候,正處於隋末的天下大亂時期,很多人投身佛寺並不是真心信仰佛教,並不是真心前來修習,而是前來避禍,因此當時有很多沙彌便經常聚集在一起,高談闊論一些毫無意義的事情。而玄奘則不與他們同流合污,見到他們整天這樣便勸說道,「經中不是這樣說嗎!『出家之人是為了求證無為法。』豈能再像無知小兒一般一直嬉戲,徒然浪費一生光陰。」

他在洛陽師從慧景法師學習《涅槃經》,據說當時他誦讀經義手不釋卷,甚至已經達到廢寢忘食的程度。之後他又師從嚴法師學習《攝大乘論》,更是一口氣將《攝大乘論》讀完,使得一起學習的眾僧都感到十分詫異,於是便讓玄奘複述嚴法師所講,其分析十分詳盡,盡得嚴法師之旨,從而在當時便在洛陽的佛教圈子裡小有名氣。之後在他十五歲左右,他離開兄長所在的凈土寺,前往莊嚴寺。隋末天下大亂,關東洛陽一帶成為當時的主戰場,各部勢力不斷在洛陽爭鬥,致使洛陽周圍荒無人煙,佛教也受到極大的打擊。於是玄奘便與兄長捷法師前往關中尋求名師,在其十九歲時到達長安,然而此時的長安也是當時的主要戰場之一,長安城破壞嚴重,周圍人煙蕭條,長安一帶的佛學大家也都早已離開長安,到蜀中等地避難了。為了向當時的名僧大德求教,認真學習佛法,旋轉便與其兄長捷法師再次游長安經關隴之地前往蜀中。遂於武德元年年底到達成都,在這裡,他先後師從寶暹、道基、惠振等大師學習《攝大乘論》、《阿毗曇論》、《《八犍度論》等。武德五年前後,玄奘在大慈寺受具足戒。幾年時間的學習使得玄奘在學業上取得了極大的成功,在蜀中贏得了不小的聲譽,於是玄奘便決定出蜀前往各地區參請遊學。

2.出蜀後的講學遊學

武德六年,二十四歲的玄奘最終決定離開成都,再往江南等地去參訪名師,順路講學弘法傳教。這年的四五月見間,他與蜀地的商人聯繫並結伴,乘船由岷江入長江,然後沿江東下。應該說這次沿江東下是玄奘一生中最為輕鬆最為開心的一次旅行,在船上他遍覽了沿江的江景山色,這不僅是他體悟自然山水的品性的大好機會,極大地提高了他對自然山水的認識,而同時也是他靜心冥悟體道的大好機會,使得其佛法的修鍊提升到了一個更高的境界。

經過幾天的旅行之後,玄奘進入荊州界內,他先到當時荊州著名的天皇寺。由於他在蜀中已經有了名氣,而且他的名字也已經沿江而下,早已傳到了江南地區,因此他到天皇寺後受到了熱情的接待,在這裡他開講了《攝大乘論》和《阿毗曇論》等佛學論著,由於其講授水平高超,思想獨到,致使荊州周圍乃至江淮一帶的很多名僧都聞風而前來聽講,受到江南一帶名僧大德的一致推許,當時江南的佛教領袖名僧智琰也對之執禮甚恭,認為這是佛學家的後起之秀,將來必將有所作為。在天皇寺講學結束之後,他又北上燕趙之地參訪名僧大德,在相州,他參謁了著名的慧休法師,向其認真學習了《雜心論》,並向慧休法師詳細參問了有關疑惑滯礙之法。之後他又到趙州,跟隨道深法師學習《成實論》。

在趙州道深法師處參透《成實論》之後,玄奘聞知慧休法師前往揚州等地講學,於是又折回到揚州,跟隨慧休法師學習《雜心論》與《攝大乘論》。在學完之後,又前往長安,先到大覺寺跟隨著名的道岳法師學習《俱舍論》,跟隨法常法師學習《攝大乘論》,跟隨僧辨學習《大乘論》,跟隨玄會法師學習《涅槃經》,很快便窮盡了各家的學說,其才華和能力受到當時長安及大江南北佛學家的廣泛讚譽,以至於當時地位顯赫的尚書左僕射蕭瑀直接奏請其主持莊嚴寺。

天竺求法的遊學傳奇

玄奘自出家以來,遊學於大江南北,遍參各地的名僧大德,學問迅速增長,而在這個時候,他心中的疑惑越來越多,疑問越來越重。因為他在遊學過程中所參訪的名師各家各派都有,但各家思想與學說由於師承以及派別的不同,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很多問題各家的說法互不一致,各家紛說,莫衷一是,尤其是當時在南北非常流行的「攝論」、「地論」的說法多有針鋒相對之處,於是玄奘便覺得具有融匯貫通三乘各家學說的《瑜伽師地論》十分重要。但在當時,儘管《瑜伽師地論》已經有了中譯本,如北涼曇無讖翻譯的《菩薩地持經》、《菩薩戒本》,南朝宋求那跋陀羅翻譯的《菩薩善戒經》、《優婆塞五戒威儀經》,南朝陳真諦翻譯的《十七地論》、《決定藏論》等著作,但這些都是《瑜伽師地論》的選譯本,其內容的量非常有限,根本無法將《瑜伽師地論》完全貫通起來,於是玄奘便決定前往佛教的發源地天竺去尋求佛法真義。

1.通往天竺的路

儘管大唐是一個開放的帝國,但在玄奘欲往天竺尋求佛法真義的時候,唐王朝剛剛實現統一,政局還不很穩定,尤其是還沒有向西域諸地拓展疆土,當時的西域諸地關隘重重,通行非常不便。因此當時玄奘的西行求法必須得到唐王朝的許可甚至支持。貞觀2年,玄奘與幾位志同道合者聯名上表,請求前往天竺尋求佛法真義,但李世民等人出於多方面考慮,最終拒絕了玄奘等人的請求,甚至因害怕其私自西行,還曾對其活動進行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對其行蹤進行密切的監視。一直到第二年八月,玄奘才衝破重重阻難,擺脫監視,與僧人孝達等人秘密結伴西行。

玄奘等人逃出京城長安之後,一路西行到達秦州,然後再西北行到蘭州、涼州、然後經由甘州、肅州等地到達沙州,過玉門關到達當時的伊吾國,這才最終逃出了當時唐王朝的勢力範圍,玄奘等人在伊吾國稍作休息之後,補充給養,然後繼續西行。貞觀四年正月到達高昌,受到當時高昌王曲文泰的熱烈歡迎。曲文泰想將玄奘強留,奉其為護國法師,但玄奘前往天竺尋求佛法真義的心意十分堅決,「水漿不涉於口三日,至第四日,王覺法師氣息漸惙,深生愧懼,乃稽首禮謝」,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曲文泰只好與玄奘結拜為義兄弟,並且雙方約定從天竺返回途中一定要到高昌國,在這裡受曲文泰供奉三年,弘揚佛法。

告別高昌國之後,玄奘又一路往西,龜茲(今新疆庫車)、凌山(今耶木素爾嶺)、素葉城、迦畢試國、赤建國(今塔什干)、颯秣建國(今撒馬爾罕城)等地,然後又翻越蔥嶺,過鐵門,到達當時的達火羅國。然後折道往南,經由縛喝國(今阿富汗被巴爾赫)、揭職國(今阿富汗加茲),然後翻越大雪山,到達梵衍那國(今阿富汗巴米揚)烏伏那國(今巴勒斯坦斯瓦特),到達迦濕彌羅國。在這裡,玄奘跟隨當地著名的僧勝法師學習了《俱舍論》、《因明論》、《廣百論》等著名佛學經典,病情海域佛學大師毗戌陀僧訶(凈師子)、僧蘇伽蜜多羅(如來友)、婆蘇蜜多羅(世友)、蘇利耶提婆(日天)、辰那羅多(最勝救)等人詳細討論了很多重要的佛學問題。之後,玄奘又到磔迦國(今巴勒斯坦旁遮普),跟隨當地的一位著名的波羅門學者學習了《經百論》、《廣百論》等著名的佛學經典,到那仆底國(今印度菲羅茲布爾)跟從著名的毗膩多缽臘婆(調伏光)學習《對法論》、《顯宗論》,到達闍爛達羅國(今印度賈朗達爾)從旃達羅伐摩(月胄)學習《眾事分毗婆沙》,到窣祿勤那國(今印度羅塔克北)從闍那多學習《經部毗婆沙》,到達秣底補羅國(今印度北部門達沃爾)跟從蜜多犀納學習《辯真論》、《隨發智論》,到達曲女城(今印度勒克)跟從累縭耶犀納學習《佛使毗婆沙》、《日胄毗婆沙》。然後在貞觀五年前後到達抵摩揭陀國的那爛陀寺,正是開始了在天竺的求學生活。

2.天竺遊學

貞觀五年,玄奘最終到達當時世界佛學中心天竺摩揭陀國的那爛陀寺,據說他的到來是當時那爛陀寺乃至整個五天竺的大師,那爛陀寺長老戒賢等人曾親自出門迎接,受到熱情的接待。之後玄奘便拜在戒賢門下學習,戒賢是著名的佛學大師護法的弟子,是著名佛學大師世親的再傳弟子,在當時的天竺佛教界有著崇高的地位,是當時那爛陀寺德高望重的長老,曾是那爛陀寺的主持,而此時則早已隱退,但當其聽說中國僧人到來時,便親自出門迎接,並再次出山,親自教授玄奘。玄奘在那爛陀寺戒賢門下,系統地學習了《瑜伽師地論》等著作,同時又學習了顯揚、婆沙、俱舍、順正理、對法、因明、聲明、集量、中、百等經論,學業上突飛猛進,經過五年左右的系統學習,思想上出現了極大的提升。

但玄奘並不滿足於在那爛陀寺的學習,在那爛陀寺學有所成之後,他又遍游五天竺,繼續尋訪參謁名師。貞觀十年,他到達伊蘭奴缽伐多國,跟隨當地的著名長老學習了《毗婆沙》、《順正理》等佛教論著。貞觀十一年,玄奘到達院摩栗底國,他原本是想從這裡渡海前往僧伽羅國,但由於當時海上風浪不斷,海象兇險,這使得玄奘最終放棄了原來的渡海計劃,於是就改由陸路西行。貞觀十二年他到達狼揭羅國,這是他在五天竺時期到達的最西的地方。之後他又折回東行到達缽伐多國,在這裡他系統地學習了正量部的各種經論。第二年春天,玄奘返回那爛陀寺,在見過師長之後,他又往羅擇迦寺進行學習,然後往杖林山闍耶斯那論師之處詳細學習各種佛教經論。貞觀十四年再次返回那爛陀寺,應師傅戒賢之命,在那爛陀寺開講《攝大乘論》和《唯識抉擇論》等,當時有一個叫獅子光的法師在講說《中論》、《百論》之時則駁斥玄奘的觀點,於是玄奘便在師傅戒賢的指導下,會同中觀、瑜伽二宗的觀念,著成《會宗論》破獅子光的之論。而當時烏荼國的小乘論師做《破大乘論》,力駁大乘佛教的觀念,於是玄奘便寫成《破惡見論》,大破《破大乘論》,從而在五天竺贏得了極高的聲譽。

這引起了五天竺諸國的極大關注,當時的迦摩縷波國王鳩摩羅便強請玄奘前往該國進行講學。而當時五天竺諸國的首領戒日王等也都紛紛前來請玄奘前往講學。貞觀十四年,玄奘在迦摩縷波國講學之後,前往羯若鞠闍國曲女城,戒日王便專門為玄奘而在曲女城舉行了一次轟動整個五天竺的法會。當時五天竺十八國國王都參加了法會,而且大小乘佛教僧人和婆羅門等眾總共有七千多人參加大法會。法會請玄奘法師為論主,玄奘提出論題「真唯識量」,並將其懸掛於法會會場門外,經十八日而沒有人敢發論難之,玄奘法師不戰而勝,這使得其在五天竺的聲名大振,以至於會後五天竺十八國國王均拜入其門下。而在法會之後,玄奘欲東歸唐土,於是戒日王有邀五天竺十八國國王在缽羅那迦城舉行了一次長達七十五天的無遮大會,玄奘大師乘坐高達的大象上舉行遊行活動,為玄奘舉行隆重的餞行活動。

貞觀十五年,無遮大會之後,玄奘辭別戒日王等五天竺十八國國王,正式啟程東歸。這年年底他到達僧訶補羅國,第二年初在呾叉始羅車渡河時遇到大風浪,結果遺失了攜帶的大量經書、佛像以及花種等物。渡河之後,受到迦畢試國王的迎接與邀請,於是前往烏鐸迦漢荼城進行講學,在這裡,國王找人幫助補抄了落水的經書。告別迦畢試國之後,繞過帕米爾高原,從朅盤陀國往東而行,途中遇到強盜劫持,後僥倖逃脫,歷盡艱險最後與貞觀十七年年底到達瞿薩旦那國。至此他害怕唐王朝治罪,於是便停下來不再前進,在這裡他寫表述說自己私自經西域前往天竺尋求佛法真義的情況,並表現在想返回故土,然後派人代呈給唐朝廷。後得到朝廷的許可之後,於第二年正月到長安,二月前往洛陽覲見唐太宗,後返回長安在弘福寺翻譯經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眼官微 的精彩文章:

78.玄奘與鑒真:有一種修行叫旅行

TAG:天眼官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