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大神誕辰日!當我們談論米開朗基羅時,我們可以談論什麼

大神誕辰日!當我們談論米開朗基羅時,我們可以談論什麼

1475年3月6日,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繪畫家、雕塑家、建築師,米開朗基羅出生了。

從數學的角度,2018年3月6日,米開朗基羅可以慶祝自己的543歲生日了。

米開朗基羅的生平事迹和藝術成就,早已成為世界藝術史中被討論最多的內容之一。這一點,我不再贅述。

當我們這些後世凡人在茶餘飯後談起米開朗基羅的時候,還可以談論什麼呢?

浙江大學嚴建強教授曾經提出過「信息組團」的概念,即不同信息的組合和搭配能夠表達不同的內容和主題。所以,我今天嘗試著組一下團,看看能聊出什麼新篇章。

米開朗基羅+大衛像

1501年8月16日,佛羅倫薩教堂工程的董事委員會委託米開朗基羅為他們雕刻一尊大衛像。在此之前,這塊巨型大理石曾被另一名雕刻師粗劣的雕刻過,沒有完成便丟置一旁。米開朗基羅的任務是要將其「製作、貫徹、完成」。

三年後的秋天,米開朗基羅完成了雕像《大衛》。不同於前人的表現方式,米開朗基羅的《大衛》沒有將歌利亞的頭顱踩在腳下,而是表現了一位正義凜然的青年,他充滿自信地站立著,英姿颯爽。

健碩的軀體、繃緊的頸項和堅毅的神情,佛羅倫薩人將這尊雕像視為1494年驅逐美第奇家族的象徵,並將其安置在佛羅倫薩的維奇歐宮大門外。

把米開朗基羅和《大衛》放在一起談,首先可以說到的是米開朗基羅的藝術風格。在美第奇學院求學時,他驚嘆於希臘和羅馬的雕塑作品,他研究喬托、馬薩喬,試圖探尋古代雕刻家的全部奧秘。很快,他就完成了對古典時期的大師們的超越。

《大衛》通高約5.5米,是當時最大的裸體雕刻,創作這尊雕像時,米開朗基羅還不到30歲,但他的藝術風格已趨於成熟。

文藝復興時期提倡人文主義精神,而人文主義精神的核心是提出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充分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

這一點,在《大衛》上體現的淋漓盡致。米開朗基羅對人體的讚美,也可以看作是對古代希臘藝術的一種「復興」。

米開朗基羅+大衛像+聖經

這個組合源自知乎網友的提問。

知乎上有人問:「米開朗基羅的大衛為什麼沒割包皮?」

這真是一個看起來不正經,但實際上特別正經的問題。

割禮,猶太教將其視為上帝吩咐的命令,是必須遵行的宗教行為,男孩在出生後第八天要進行割禮,至今大部分的猶太人都遵從這規則。

《聖經》中記載:「神又對亞伯拉罕說,你和你的後裔,必世世代代遵守我的約。你們所有的男子,都要受割禮。這就是我與你,並你的後裔所立的約,是你們所當遵守的。你們都要受割禮(受割禮原文作割陽皮),這是我與你們立約的證據。」

大衛是猶太支派耶西的第八個兒子,所以,歷史上的大衛絕對是行過割禮的人。

但是,為什麼米開朗基羅創作的《大衛》沒有行割禮呢?

有網友對此問題是這樣解釋的:「米開朗基羅是義大利人,生活在文藝復興時期。我們都知道文藝復興時期,歐洲是羅馬大公教會控制區。大公教會是基督教的一個分支。……在基督教的教義中,男子不必按照猶太教律法實行割禮,主要原因是使徒保羅說割禮不能證明人內心對上帝是否真正順服,不能用割禮來證明一個人是不是『真猶太人』,因此從某種意義上『廢除』了割禮的表面意義,而追求割禮的屬靈意義。在基督教傳入歐洲之後,並不強調男性必須要實行割禮也是可能的。」

這位網友還對「短小」這個問題,給出了比較學術性的解答:我們觀察一下應該不難發現,從這種平視的角度看這尊雕塑,會注意到大衛顯得很「小個子」,而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大衛的肩部以上顯得大了,特別是頭部。因為這尊雕塑體積很大。米開朗琪羅預料到,當這樣一尊很大的雕像被擺放在公開場合後,人們必須仰頭觀看,根據透視規則,如果按照正常比例來塑造,雕像的頭部就會顯得很小。因此米開朗琪羅在進行雕刻的時候,有意將頭部加大,以配合觀賞者視角的接受能力。」

看起來似乎很有道理。

米開朗基羅+大衛像+美男子

我們還能聊一聊花邊。米開朗基羅雖然被認為是那個時代的藝術大師,但他中等身材,雙肩寬闊,軀體瘦削,頭大,眉高,兩耳突出面頰,臉孔長而憂鬱,鼻子低扁,眼睛雖銳利卻很小,模樣實在糟糕的很。

這麼其貌不揚的人,還要頻繁的出入公共場所,尤其是在文藝復興這麼一個講究容貌漂亮和儀容的時代,確實挺為難的。米開朗基羅有沒有自卑,我們不得而知,但他確實終身未娶,而且好像不怎麼愛女人。米開朗基羅痴迷於對男性身體的描繪,就連他畫的女性,也都是身材魁梧、肌肉發達,就像青壯男性一般。

傳言米開朗基羅只忠愛美貌的男子,比如他曾花去整整一年時間在早夭、漂亮的布拉奇之墓上刻下詩句:「我卑微的塵軀不再享有,你的迷人的臉龐與美麗的雙眼,但任何力量都抹不掉你我共枕相擁時,兩個靈魂相融所迸發的火焰。」

而最終陪伴在米開朗基羅身邊的是比他小34歲的羅馬貴族卡瓦列里。卡瓦列里樣貌英俊,初次見面,米開朗基羅就瘋狂的迷上了他,他的外表幾乎符合這位藝術大師關於理想的男性美的所有觀念。米開朗基羅形容他為「世紀之光,世界典範」。

light of our century, paragon of all the world.

米開朗基羅曾寫信給卡瓦列里:「如果我不愛你用我全部的心,如果我有任何其他的感情!我可能失去我的靈魂。」

米開朗基羅還將卡瓦列里比作賴以生存的食物:「不……食物只營養我的身體,你的名字卻滋潤我的身體和靈魂,使它們充滿快樂,只要有你在我心中,我不再感到悲哀,也不懼怕死亡。」

幸運的是,卡瓦切里始終是米開朗基羅忠誠的讚賞者,他在信中寫道:「我從未如愛你一般愛過別人,我從沒有如希翼你的友誼般希翼別人。」

1564年2月18日,米開朗基羅溘然長逝,卡瓦切里仍守在他床前。

真是一個圓滿的結局。

放在最後的胡扯

嚴建強教授舉過一個例子,他說:

「比如,有一件揚州博物館的唐代打馬球圖案銅鏡,觀眾將如何了解其間蘊藏的文化內涵呢?

我們知道,唐代揚州是中國重要的銅鏡產地,如果我們將這枚銅鏡放在反映揚州唐代手工業的單元中, 又將它放置在反映唐代揚州金屬加工的組份中,再把它放在反映揚州唐代銅鏡製造的小節中,在這樣的語境下, 這枚銅鏡則成為證明揚州唐代制鏡業水平的一個物證, 所反映的是揚州唐代發達的手工業的主題;

但是,如果我們將這件銅鏡放在敘述揚州唐代對外文化交流的組份中, 它所反映的則是唐代揚州是中國與世界各國文化交流窗口的主題, 它又變身成為證明唐代揚州活躍的中外文化交流的物證。

這表明,觀眾學習和釋讀方式與展覽分類框架所形成的語境息息相關。處於不同的分類框架的不同位置,所給出的語境就不同,觀眾所獲得的信息,所得到的知識點也不同。」

這個邏輯,在這裡,可不可以這樣套用一下:

「如果把米開朗基羅,放在達芬奇和拉斐爾中間,就可以完整的討論14世紀到16世紀的那一場歐洲思想文化運動,不僅能談到三位藝術大師各自的藝術造詣,延伸的,還可以聊一聊他們之間的恩怨情仇。」

「如果把米開朗基羅,放在達芬奇、拉斐文和多納泰羅中間,這恐怕就不是談文藝復興了。這應該是四個烏龜的故事,他們在功夫鼠斯普林特的帶領下,與邪惡的鐵面人施萊德鬥智斗勇,最終根除了罪惡之源。」

呵呵呵,還是祝米開朗基羅生日快樂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博翼 的精彩文章:

什麼話題都能聊:旋轉木馬的黑歷史
代班的小泥巴:Goodbye my love之刺繡

TAG:博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