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諸葛亮為何不歸附曹操?一個原因讓他們兩人註定一生無法在一起!

諸葛亮為何不歸附曹操?一個原因讓他們兩人註定一生無法在一起!

原標題:諸葛亮為何不歸附曹操?一個原因讓他們兩人註定一生無法在一起!



說到三國,可謂是英雄輩出,豪傑無數,而其中最負盛名的便當數曹操,劉備,諸葛亮三人了,曹操建立了三國實力最強大的曹魏,劉備從賣草鞋起步,最終成為雄霸一方的蜀漢之主,而諸葛亮更是被後世人譽為「千古一相」。

不得不說,劉備和諸葛亮的君臣之情時至今日都被人所津津樂道,事實證明,當初劉備自降身份,不惜屈尊紆貴三顧茅廬,請動諸葛亮出山,是何等的明智,而諸葛亮這個不世出的奇才也確實沒有辜負劉備的期望,幫助他建立了一方霸業,從而讓這段君臣佳話流傳至今。


然而,很多人都有一個疑問,那就是以諸葛亮的才智,為何愛才的曹操沒有將他招攬至麾下,反而被劉備請走了呢?有人分析說,曹操之所以不用諸葛亮,是因為他帳下能人太多了,算上荀彧、荀攸、賈詡、郭嘉、程昱等人,光謀士就有一百多人,諸葛亮雖然小有名氣,但是對曹操的吸引力並沒有大到非要將他招致麾下不可的地步。



這種說法是有一定道理的,雖然諸葛亮有才,但名氣也僅限於他周圍的那個小圈子裡,而且他也從未有過真正的出彩過往,對曹操的吸引力自然也就沒有那麼大了,而諸葛亮對劉備的意義就完全不同了,當時劉備手裡能用的謀士實在少的可憐,主要的就是糜竺,孫乾,簡雍幾個人,能得到諸葛亮相助,無疑是雪中送炭,如虎添翼的美事了。

不過,以上的分析只能說明曹操並未將當時的諸葛亮放在心上,而以諸葛亮的才智,也未必真心想去曹操那裡當個鳳尾,卻不是讓他們兩人不會走到一起的主要原因,其實細究其中內情,有一個被很多人忽略的細節,註定兩人一生不會成為君臣。


要知道,無論一個人多有名,哪怕他是千古聖人,也終究還是一個人而已,是人就會有七情六慾,不可能真正做到六根清凈,無欲無求,咱們先來看看諸葛亮的成長經歷,也許從這裡能分析出,為什麼諸葛亮和曹操註定今生無緣,是不會走到一起的。



諸葛亮生於公元一八一年,徐州(這個地名比較重要,後面會有解釋)人,自幼喪母,八歲喪父,可以說是個很苦命的孩子,到了他十四歲的時候,被叔父諸葛玄收養,諸葛玄時任豫章太守,諸葛兄弟幾個也就跟隨叔父住到了豫章。


再來看看曹操,他生於公元一五五年,二十歲的時候舉孝廉,一九二年大破黃巾軍,收編了三十萬兵馬和上百萬的人口組成了青州兵,此後,他的勢力逐漸強大起來,而公元一九三年,發生了一件大事,這件事可能直接影響到了諸葛亮和曹操的關係走向。

話說這一年,曹操因為父親曹嵩被徐州牧陶謙殺害,從而產生了報復行動,領兵攻下徐州,之後對徐州百姓大肆屠圌殺,造成數十萬百姓遇圌難,流離失所,而這些難民之中,就有一個年僅十三、四歲的少年,這個少年人不是別人,正是諸葛亮。



不難想像,十三、四歲的年紀正是人生觀初成之時,也是最為叛逆的年紀,而此時諸葛亮的父親早已不在了,跟著叔叔諸葛玄生活,一個天資聰慧,父母雙亡的少年人,他的心智必然早熟,當他面對如此慘劇人寰的場景時,內心的憤慨和無奈註定會讓他對造成這一結果的幕後推手充滿了怨恨。


而這個幕後推手無疑就是曹操,對於當時還年少的諸葛亮來說,曹操的報復行為無疑打破了他本來安逸的生活,被迫體驗了一把顛沛流離的難民生活,這種孩童時期的心靈創傷很大程度會跟隨他一輩子,這也註定在諸葛亮的心裡,不會對曹操有很好的回憶。


而諸葛亮的叔叔諸葛玄因為站錯了隊,只能另謀出路,他帶著諸葛亮幾個孩子投奔了劉表,於是諸葛亮開始了躬耕於南陽的生活,在那個時候,南陽是張綉和賈詡的地盤,即便是諸葛亮再與世隔絕,好歹也是個小官二代,不會對政壇上的事一無所知。


從諸葛亮一九七年躬耕開始,正是曹操和張綉你來我往,斗得不亦樂乎的時候,當他得知曹操這個兇手不但殺到了南陽,還是個好色之徒,睡了張繡的嬸子,惡感必然再次升級,如此諸多不利的因素下,只能讓諸葛亮對曹操的厭惡越來越深,試想一下,你會跟著一個從小就給你的人生帶來諸多災難及惡感的上司工作嗎?答案顯而易見。


因此,諸葛亮和曹操兩人今生註定不會成為君臣,退一步說,恐怕即便是曹操有這個心,諸葛亮也無這個意,否則,就算曹操不來請他,難道胸懷錦繡的諸葛亮就不會毛遂自薦嗎?


而最終劉備的誠意和風範打動了諸葛亮,也給了他一個足能夠施展自己才華的舞台,後來不但幫助劉備建立了一番霸業,成為可以和曹操一爭天下的蜀漢之主,自己更是成為了流芳後世的「千古一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布衣談史 的精彩文章:

搶了弟媳,氣死弟弟,後又出家當了和尚,這個皇帝有意思
和魏忠賢作對的東林黨,他們是什麼來歷,明朝滅亡後他們何去何從

TAG:布衣談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