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加媒總編:加拿大為何對華態度如此謹慎、防備?

加媒總編:加拿大為何對華態度如此謹慎、防備?

【環球時報駐加拿大特派記者 吳雲 本報記者 楊升 趙覺珵】經過大約13個小時的飛行旅途,《環球時報》記者從北京來到了多倫多。這座擁有近600萬人口的加拿大第一大城市是北美著名的華人聚居地。春節期間,多倫多電視塔和尼亞加拉大瀑布閃耀著紅色燈光,彰顯著多倫多60萬華人無法被忽視的「存在感」。然而,當地華人在加拿大感受到的不總是祝福與溫暖,有時候也有逼人的寒氣。近年來,加拿大一些媒體動輒拿「警惕中國滲透」做文章,炒作中國投資的「危害」,大肆攻擊一些與中國交往的政治人物,甚至將當地華僑華人視為「安全威脅」。「現在加拿大的氣氛不好。」一名加國會議員的助手以此為由婉拒了《環球時報》記者與該議員見面交流的安排。「氣氛」因何不好?在多倫多短短的3天里,記者看到了「偏見」與「隔閡」,但同時也體會到中加溝通交流的橋樑一直都在,加深合作的機會也在慢慢增加。

「抹紅」、偏見、攻擊

「2013年,我參加過不列顛哥倫比亞省議員的選舉。因為我曾是共產黨員,就被對手『抹紅』,對選情造成很大影響。」《今日加拿大》總編輯黃運榮在加拿大生活工作多年,他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對於華裔政治人物而言,「染紅」「抹紅」是經常遇到的。從選舉角度看,每個政黨都會對類似事件加以利用,「這還是具有一定殺傷力的,尤其是在右翼選民、台灣華僑等群體中會有一些效果」,因為他們本身對中國大陸就有一些偏見。

前不久,加拿大發行量最大的全國性報紙《環球郵報》以當地華裔議員為靶子刊登多篇報道,其中,聯邦參議員鬍子修、眾議員譚耕等人被指責接受「中國政府或者親北京的團體資助免費去中國旅行」,並會見「中國共產黨代理人」。在加拿大,議員接受外國政府或機構資助到國外旅行並不違反法律以及議會相關規定。據統計,向加議員提供免費國外旅遊最多的國家是以色列,在2012年至2014年以及2016年共提供61次,而中國從2006年到2017年為36次。從數據上看,對華裔議員和中國的指責實在站不住腳。

保守的輿論環境之下,華裔政界人士自然更加小心謹慎。當然,也不是所有人都避諱與中方人員接觸。曾經常駐加拿大的中國媒體人李學江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他採訪過溫哥華的某任華裔貿易廳長,此人當時說,「我就是負責貿易的,與中國交流理所當然,這是工作需要」。曾被指責為「中國政府代理人」的安大略省國際貿易廳長陳國治也不懼此類閑言碎語,此次在加拿大期間,《環球時報》記者與他進行了交談。

「染紅」的矛頭不僅指向政界人士,還有當地一些民間機構。去年,安大略省議會成為西方國家中首個通過「設立南京大屠殺紀念日」動議的省級立法機構,這背後離不開多倫多亞洲二戰史實維護會(簡稱史維會)的努力。2005年,該機構還推動包括「慰安婦」、日本軍國主義在內的亞洲二戰史成為安大略省的高中課程內容。這些努力必然會得罪日本的右翼勢力。史維會執行董事劉美玲對《環球時報》記者說,一名日裔人士曾與加拿大國家安全情報局前官員聯合出書,造謠該機構「受中國政府資助」。為此,史維會專門聘請法務審計員,讓其一頁一頁審閱史維會出版的材料。審計結果顯示,史維會的錢都是在加拿大募集的。史維會將相關材料寄給出版社、聘請律師狀告出版社和書籍作者後,所有書籍里的不實信息被刪除。

對華人的偏見出現在各個領域。李學江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提到,有當地媒體曾經炒作華人炒高溫哥華房價,但他採訪一名溫哥華政府官員時,對方表示這不完全是事實,其中就包含了偏見,「因為華人面孔與文化在西方人眼中比較特殊,容易讓人辨認出來」。

把頭埋在沙地的加媒,影響力有限的華人群體

加拿大媒體是構建當地涉華輿論的重要部分,然而,他們往往既不願意摘下「有色眼鏡」,也不願意與中國多交流。曾在報道中將加拿大100多萬華僑華人視為「安全威脅」的《環球郵報》可謂站在加拿大對華負面報道的前線。正因為如此,《環球時報》記者走訪加拿大期間希望與這家媒體進行當面直接交流,然而,其負責人以「日程安排」為由拒絕了。

一名寫了多篇涉華報道的加拿大記者曾對《環球時報》記者稱:「我喜歡中國飲食、文化,但不喜歡中國政府。」為促進加拿大媒體對中國的了解,中國相關部門或團體會邀請他們到中國看一看。然而據了解,這些經常攻擊中國的人士常以路途遙遠、沒有足夠的經費或時間為由拒絕。若中方表示可以承擔費用,他們又擔心被「染紅」。

為何對中國的態度如此謹慎、防備?黃運榮對《環球時報》記者說,一方面,加拿大是偏保守的國家,由於地緣關係,很多人沒出過國;另一方面,也有華人移民本身的問題。

黃運榮表示,加拿大是「馬賽克式移民」,強調多元文化,這與文化容易被同化的美國「熔爐式移民」不同。這種環境雖然對中華文化在海外生根發芽有幫助,但也使得一些華人與主流價值觀的相悖引起了部分不了解情況的當地人的偏見。「加拿大社會尤其缺乏與大陸新移民的溝通與了解。不少老一代華僑把加拿大視為安身立命之所,對本地投入非常多,比如即使不懂英語也會做義工;而新移民會更加強調自我,求異多於求同,容易與當地人產生距離感。」這種「距離感」還體現於,在一些華人聚集的城市,不少華人店鋪只有中文、沒有英文招牌。

安大略省國際貿易廳長陳國治對《環球時報》記者介紹說:「20年前,中國赴加拿大的留學生幾乎百分之百想畢業後留下來;而現在的情況是,1/3想留下來,1/3想回國,其餘的沒法做出明確決定。」

陳國治表示,雖然華人數量多,但在當地影響力有限。黃運榮介紹說,華裔以150萬人口數量在加拿大位列英、法族裔之後,漢語也是英語、法語之外加拿大的「第三大語言」。不過,華人影響力與其佔加拿大人口4%的比例仍不相符。以大溫哥華地區的列治文為例,這裡華人比例超過一半,但市議員中能講中文的只有一個。「從競選的角度看,所有華裔政治人物的當選都絕對不可能只靠華人選票,這是一條屢試不爽的定律。」黃運榮說。

偏執會害了加拿大

加拿大媒體對華不太友好還有其他深層次原因。中國駐多倫多總領館副總領事庄耀東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希望改善當地對中國輿論氛圍的工作做起來十分困難,「加拿大媒體對世界的了解和觀念的形成深受美國媒體影響,報道國際新聞時大多援引美媒消息和觀點,再加上加拿大和中國相距遙遠,價值觀又不同」。

李學江認為,特魯多上台後,加拿大在政府層面對華態度有所改善,因為中加建交是在特魯多父親執政時期,這讓特魯多對中國有一定感情。學術界里,主流學者對中國還是比較友善的。然而,由於受美國影響,加上加拿大媒體偏見根深蒂固,加社會對中國的警惕心理一時難以轉換。

在多倫多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學者約翰·柯頓教授看來,中國是一個崛起的全球大國,正在進入全球治理的第一梯隊,加拿大媒體不該總盯著負面新聞不放。柯頓對《環球時報》記者說,特朗普上台後,美國在「美國優先」政策下退出《巴黎協定》,而加拿大是十分重視環境保護和氣候變化議題的國家。「如今,中國正堅定履行承諾,在此議題上,中國具有領導力,但加拿大媒體卻極少報道中國有關這方面的貢獻;另外,加拿大已加入亞投行,這意味著,加拿大的資金會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然而,加媒很少關注中國宏大的『一帶一路』倡議,卻總是盯著負面新聞,這是不合理的。」柯頓表示,很多時候,作為研究外交的學者,他很難從諸如《環球郵報》等媒體上捕捉到有關中國做出全球治理方面努力的有效信息,而這些信息恰恰是對加拿大自身非常重要的。

美國對加拿大的影響力,有相當一部分原因在於其經濟影響力。美國是加拿大第一大貿易夥伴,2016年,兩國之間的貿易額是7500多億美元,中加則是456.7億美元。中國外交部網站數據顯示,加拿大2016年對美出口額占其出口總額的75.2%,來自美國的進口額占其進口總額的65.7%,而與中國相關的這兩個數據分別是4.2%和6.8%。

不過黃運榮表示,十幾年前加美之間的木材貿易談判出現矛盾後,加拿大就開始認識到,不能把所有雞蛋都放在美國的籃子里。他對《環球時報》記者說,推動中加關係、尤其是發展兩國貿易有時候也會成為當地政治人物的加分項,因為加拿大每個省市都需要與這個發展迅速的市場建立聯繫。不管政客怎麼表態,哪怕是批評中國較多的保守黨人士,最終也會推動與中國的經貿關係,只是步伐可能會緩慢一些。

「隨著特朗普上台,加拿大人更是感到開闢新市場、追求貿易多元化是迫在眉睫的事情。」黃運榮說,前段時間,加政府在預算案中提出,今後5年投入7500萬加元用於鼓勵加拿大與中國以及亞洲之間的貿易往來,這可能會為中國提供更多的機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網 的精彩文章:

阿富汗內政部:喀布爾酒店攻擊案至少造成18死
敘利亞反政府武裝擊落俄軍戰機 飛行員死亡

TAG:環球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