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凈宗九祖蕅益大師圓寂日

凈宗九祖蕅益大師圓寂日

清九祖北天目靈峰蕅益(智旭)大師讚頌

幼即信佛,隨母禮誦。

入塾宗宋遂放縱,讀竹窗自訟。

力弘大乘,冀同出陷阱。

宗乘教義兩融通,所悟與佛無異同。

惑業未斷猶坯器,經雨則化棄前功。

由此力修念佛行,決欲現生出樊籠。

苦口切勸學道者,生西方可繼大雄。

——印光法師

蕅益(智旭)大師生平

蕅益(智旭)大師明末四大高僧之一,中國凈土宗第九代祖師。大師幼年就隨父修學佛法,七歲即茹素,十二歲讀儒書,以傳千古聖學為己任,誓滅佛老二教,開葷酒,作《闢佛論》數十篇。十七歲時閱讀蓮池大師的《自知錄序》與《竹窗隨筆》,幡然認識到以前的錯謬,將所著的《闢佛論》付之一炬。二十三歲時,聽一法師講《首楞嚴經》中的「世界在空,空生大覺」,心生疑團:「為何有這樣的大覺,竟如此推崇空界?」悶絕無措,自感昏沉散亂頗重,功夫不能相續,遂於佛像前發四十八願,決意出家,體究大事。

在佛法的道理上,師是法身父母,紀念師父,便是對法身父母的孝思;紀念大師,便是紀念他的真修和行持。今日是蕅益(智旭)大師圓寂日,讓我們一起學習蕅益(智旭)大師「十不求」,實足追蹤古德。

念身不求無病

身無病則貪慾乃生。貪慾生必破戒退道。識病因緣知病性空。病不能惱。以病苦為良藥。

參考注釋:在自身的健康方面,不要總希望永無病苦。身體無病,就容易產生貪慾的念頭。貪慾念起,就一定會破戒而退失無上道心。如果能知道病痛本來是空的、是由因緣業力牽引而來的,那麼病魔也就無法折磨我了,因此病苦是對治貪慾的良藥。

處世不求無難

世無難則驕奢必起。驕奢起必欺壓一切。了難境界體難本妄。難亦奚傷。以患難為解脫。

參考注釋:在處世待人方面,不要總希望沒有困難。處世無困難,就會產生我慢貢高之心,自高自大、目空一切。驕傲心起,一定會欺壓別人,藐視真理。如果能了知困難境界的本身是虛妄的、是由因緣業力牽引而來的,那困難對我們有什麼傷害呢?因為患難可使我們不起驕慢之心,這不是解脫嗎?

究心不求無障

心無障則所學躐等。學躐等必未得謂得。解障無根。即障自寂不為礙。以障礙為逍遙。

參考注釋:在學問的參究方面,不要總希望自己是最聰明的人,一學就會,沒有障礙。在求學上一有逾越之心,就會產生急躁求進之念(不循序漸進),往往認為自己已經不錯了。在修證上也會以為自己已得到什麼。如果能理解障礙也是虛妄的,是由因緣業力牽引而來的,那障礙也不為礙了。因有障礙而使我們穩步求進,不會因急誤事,這不是逍遙自在了嗎?

立行不求無魔

行無魔則誓願不堅。願不堅必未證謂證。達魔妄有究魔無根。魔何能嬈。以群魔為法侶。

參考注釋:在日常修行方面,不要總希望太平無事,永無魔難。修行無魔難,就會逐步退失精進的願心。如果願不堅,未證悟到的,就會自以為已證到了。如果能知道魔難也是虛妄的,是由因緣業力牽引而來的,那魔難也就不能惱亂我。因有魔難來鍛煉我們的道心,群魔不就成了我們的法侶了嗎?

謀事不求易成

事易成則志成輕慢。志輕慢必稱我有能。成事隨業。事不由能。以事難為安樂。

參考注釋:在計劃辦事方面,不要總希望一帆風順。辦事易成,就會產生妄自尊大的心情而自尊自誇。墮入狂妄自大後,一定會認為我什麼都能,要知道事的成敗,都是由因緣業力牽引而來的,所謂成功也是業力果報所感,並不是個人有什麼大的能耐。因為辦事難成,隨緣而精進,常使心態處於安樂狀態。

交情不求益我

情益我則虧失道義。虧道義必見人之非。察情有因。於情難強。情乃依緣。以弊交為資糧。

參考注釋:在朋友的交往方面,不要總希望對我有什麼好處。如果在交際上總希望自己得益,就會產生貪慾執著的心理,而有損於道德和朋友的情誼。心有染著,必常去找人之不足,見人之短而起分別。如果懂得交情也是虛妄的,是由因緣業力所牽引的,就可明白交情的深淺亦是一種果報,並不是靠你的「才能」而可強求的。在朋友交往上的不順,反可激起自己的懺悔向善,因此交情不好也可成為進道的資糧。

於人不求順適

人順適則內心自矜。內自矜必執我之是。悟人處世。觀人妄為。人但酬報。以逆人為園林。

參考注釋:在人事處理方面,不要總希望人家都能依從我、尊重我。如果人人都能順從於我,就會產生夜郎自大的心態,會覺得自己什麼都是正確的。應該認識到人家對你的順從也是虛妄的,是由因緣業力所牽引的,別人對自己是否順從,也是因緣果報而已,並不代表你什麼都正確。因此當遇到不如意的人時,要除去人我之相,檢查一下自己,這樣逆我之人就成為樹我德業的園林了。

施德不求望報

德望報則意有所圖。意有圖必華名欲揚。明德無性。照德非常。德亦非實。以市德為棄屣。

參考注釋:當我給人以好處、辦有利於人之事時,不可存在受人讚揚、得到好報之心。做好事圖望人家報答、貪著名氣,就會陷入揚名自喜的我執而不能自拔,反受做好事之累。如果知曉德行本虛,都是由因緣業力所牽引的,倘若沒有一定的因緣,也不會受到讚美,受到稱讚也不能說明你什麼都好了。應切實地布德於人,揚棄沽名釣譽之心,唾棄要人家記住自己的好處的行為。

見利不求沾分

利沾分則痴心必動。痴心動必惡利毀己。世利本空。欲利生惱。利莫妄求。以疏利為富貴。

參考注釋:在有利可圖的時候,不要總希望自己也能得到些好處。有利就想沾光,就會產生痴心妄念,痴心貪財之念一生起,往往為想得到錢財,而毀掉自己苦修的德行。如果知道世利是虛妄的,是由因緣業力所牽引的,也就不會去盲目地追求了。因為富貴是由布施行善而來的,而疏利正是布施,這不就是真正的富貴嗎?

被抑不求申明

抑申明則人我未忘。存人我心怨恨滋生。受抑能忍。忍抑為謙。抑何傷我。以受抑為行門。

參考注釋:當被人誤解而受到抑制的時候,不要總希望通過申辯而得到諒解,因為這樣做會產生人我分別之心,加深怨憎之情。人我心起,嗔恨之火滋生,多年積聚的善法功德就要被毀。我們應懂得受抑也是由因緣業力所牽引的,是一種果報,並不全是自己目前的過錯所成的。因此受抑後應該忍辱,一個人能謙虛的話,即使受到抑制又有什麼傷害呢?相反,我們在受抑之後,不是怨恨,而是靠忍辱精進力來將其轉為道用,這正是修行之門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弘化社 的精彩文章:

驚!這個環保「黑科技」,可以挽救十億條海洋生命
世間最大之功德,莫過於善教兒女

TAG:弘化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