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歷史的前台上總要有人失敗,才能襯托出成功

歷史的前台上總要有人失敗,才能襯托出成功

我們看待歷史往往會覺得成功者說的都對,其實不然。

唐代的玄武門之變,將李世民說的極為高大,將其父親兄弟說的極為無能,事實上,看過兩唐書高祖本紀的人,都會認為唐高祖李淵似乎完全沒有開國創業君主的「雄才大略」,覺得他是一個平庸無能的人,他能得天下,不過是坐享其成而已,李唐一統天下,大半是其次子李世民的功勞。其實不然,首先,從晉陽起兵到入據關中,李淵都是總攬全局的領袖,發揮了關鍵性作用,是名副其實的開國君主,從他屈己求可汗之援,卑辭答李密之書等諸端表現不難看出他的見識氣度絕非常人可比,史臣評價他「決神機而速若疾雷,驅豪傑而從如偃草」可以說是很恰當的。

再比如,戰國時期被說成紙上談兵的趙括。縱觀長平之戰,趙括並沒有什麼太大的過錯。皮牢趙軍未能控制沁水十分可惜,趙軍自此就失去了獲勝的機會,只能轉而求自保。而後來趙軍的失敗,原因無非是兩點:一是糧草不濟,二是兵力不足。秦趙兩軍主力接戰,趙括雖未實現自己的意圖,但也始終不落下風,是因為糧草不濟才被迫撤退。而從兵力上看,秦軍除主力白起軍外,尚有多支部隊,分別用於阻擋趙皮牢、晉陽軍,穿插包圍趙括軍,挖渠引黃河水,阻擋趙長平留守軍,威脅邯鄲,另外在沁水、丹水之上還都有水面部隊。其中尤其穿插包圍趙括軍的秦援軍,更是兵力充足。而趙軍除主力之外,其餘各部都實力不濟,能自保已經不錯,難以對主力有真正的幫助。趙括在這種不利形勢下,已經充分地消耗了秦軍的有生力量,秦軍獲勝也是一場慘勝。趙括這一戰也贏得了對手的尊敬,據說白起戰後遍尋趙括屍首不得,只找到了趙括的鎧甲和佩劍,白起傷心不已,將趙括鎧甲厚葬,取趙括劍自用。後來白起還對秦王說,自己率50萬大軍圍趙括20萬軍,傷亡過半才獲勝,實在是前所未有之事。趙軍主力斷糧多日,人相食而鬥志不懈,直到趙括戰死軍心才亂,趙括用兵實在是有獨到之處。秦王則說,長平一戰,秦軍損慘勝,然而趙括死,白起存,這才是秦國的大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刻舟求劍 的精彩文章:

神鵰俠侶中郭襄為何最後出家開創了峨眉派,金庸在新修版早就給出了答案
步步驚心中的馬爾泰若曦,或許就是甄嬛傳中的純元皇后

TAG:刻舟求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