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解放戰爭前後我軍軍事工業在東北的迅猛發展

解放戰爭前後我軍軍事工業在東北的迅猛發展

熟悉我軍軍史的想必都知道,同在1948年,3月攻打臨汾費時72天,9月的濟南戰役僅3天,10月遼瀋戰役中城市攻堅戰僅用了30個小時。

那麼,解放軍是怎樣這麼快擁有強大炮兵、具備大規模野戰和攻堅能力的呢?答案只有一個,就是靠軍事工業的迅猛發展。

毛澤東把眼光放到了當時中國工業最發達的東北地區。1947年7月10日,毛澤東特別指示林彪、羅榮桓:「東北軍事工業應全力接濟關內,目前開始的一年內,你們必須用大力建立大規模軍事工業。」4個月內他3次電示東北局,全力加強軍事工業建設,迫切之情溢於言表。

1945年年底八路軍、新四軍進入東北後,10萬大軍在東北,沒槍、沒錢、沒冬衣、沒有根據地,處境相當艱難。當時各部隊自己收集蘇軍遺留和沒來得及拉走的物資。自行搜集的武器彈藥,成為東北民主聯軍前兩年作戰的主要來源。

隨10萬大軍來東北工作軍工幹部,1946年7月底,攜帶收集來設備到了中朝蘇三國交界的小城琿春。這裡到蘇聯邊境僅30里,到朝鮮僅10里,有公路和鐵路,加之隱蔽的條件好,資源、動力情況也都不錯,認為這裡是建立東北軍工基地比較理想的地點。

受條件限制,他們把重點放在生產部隊急需的子彈、手榴彈和迫擊炮彈上。槍炮生產的技術太複雜,不是短時期能辦到的。他們在琿春先建起了機器廠、子彈廠、手榴彈廠、煉鐵廠、裝藥廠和木材廠,這6個廠是東北解放區最早的軍工基礎。

在羅榮桓政委親自領導下,到了1947年,東北的軍工生產已初具規模,部隊彈藥補充源源不斷。1947年8月,東北局任命黃克誠為東北民主聯軍副司令員兼後勤司令員,總管後勤的供應、軍工和軍需工作。

1947年9月東北局在哈爾濱召開東北軍工會議,會上任命何長工為軍工部部長,伍修權為政委,形成了有領導、有計劃的聯合生產部門。當時在琿春、興山、雞西、東安、齊齊哈爾、牡丹江、吉林、哈爾濱和大連設了9個辦事處。東北軍工生產進入了一個大發展時期。

北滿、大連軍工體系的建立和遼瀋戰役後解放軍又接管了瀋陽的幾個大兵工廠,生產能力大為增強,改變了長期以來敵強我弱的基本態勢。

在1948年年底的三大戰役中,解放軍的炮火發揮了巨大威力。隨著東北的解放和鐵路線的貫通,滿載物資和彈藥的火車晝夜不停地運往關內,支援中原地區作戰。粟裕大將感慨地說:「淮海戰役的勝利,要感謝山東老鄉的小推車和大連的大炮彈。」

更多精彩,請關注「下午歷史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下午歷史茶 的精彩文章:

少年康熙智擒鰲拜
為什麼在蘇聯國際兒童院的中國孩子沒有參加衛國戰爭

TAG:下午歷史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