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日本NHK重走「岡仁波齊」朝聖路,12年間西藏有哪些變化?

日本NHK重走「岡仁波齊」朝聖路,12年間西藏有哪些變化?

原標題:日本NHK重走「岡仁波齊」朝聖路,12年間西藏有哪些變化?


最近,一篇名為《張楊導演,我愛你》的文章刷爆了朋友圈。文中,90後女主角高調示愛,並反複提及電影《岡仁波齊》。該片在2017年上映,講述了一支11人的轉山隊伍從雲南出發,曆盡艱辛抵達岡仁波齊的故事。影片主要表現了信仰的力量,以及西藏的壯美風光。



電影《岡仁波齊》劇照


與張楊導演不同,NHK在2014年拍攝的「岡仁波齊」紀錄片似乎更顯平實。片中並沒有著重拍攝朝聖的信徒,也鮮少勾勒西藏的美景。攝制組沿著傳統的轉山線路,從拉薩出發,拍下一路上的所見所聞,並與2002年時曾拍攝的影像進行對比,反映西藏在12年間經曆的變遷。

這並非NHK第一次深入中國西部。早在1980年,它就與CCTV聯手拍攝了30集紀錄片「絲綢之路」,向觀衆呈現了西域文明的獨特魅力。該片在豆瓣上有9.3分的好評,由日本作曲家喜多郎配樂,作家陳舜臣講解加持,是衆多絲路片中當之無愧的經典。



1980版《絲綢之路》


08年以後,外國媒體進藏受到了更多限制。而2014年是藏曆的馬年,藏民們每12年一度的「朝聖年」。在這個千載難逢的時刻,NHK獲準進入藏區,拍攝岡仁波齊朝聖路上的景象。


這段旅途從拉薩的貢嘎機場開始。高原氣壓低、空氣稀薄,很多人一下飛機便有了「高原反應」。12年前,從機場到市區要花兩個多小時的車程。如今,建起了平坦的高速,路程縮短到了30分鍾。


進入拉薩市中心,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壯麗的「布達拉宮」。12年前,這裡的大街上遊客不多,車輛稀疏,信徒們沿著街邊祈禱。如今,這個旅遊勝地已是人流如織,川流不息的車輛正疾馳而過。在曾經空曠的馬路上,也出現了「擁堵」現象。



汽車駛過布達拉宮



2002年,布達拉宮前的朝拜者們

十幾年裏,拉薩的人口淨增長約10萬左右,總數已經突破50萬。而僅2013一年的時間裡,進藏的遊客數量就有1290萬,其中有九成是內地遊客。在市中心,也出現了許多為遊客和移民而打造的高檔百貨大樓。


據司機師傅索南的說法,如今的拉薩越建越大,房價也水漲船高了。原來只要幾萬塊錢就能買下的房子,如今漲到了一百萬以上。而西藏「獨家獨院」式的建築更是價格昂貴。師傅打趣說,現在的拉薩和內地一樣,有了「房奴」


2014年8月,從拉薩到日喀則的拉日鐵路開通,全長250公裏。去岡仁波齊,需要先抵達日喀則,然後乘汽車到神山附近。



鐵路的開通為當地居民提供了許多便利。一位藏族老奶奶說,以前只能坐汽車的時候,一坐就是6個小時,而且山路很危險。如今,只要3小時就可以走完全程。


據說,拉日鐵路會繼續延伸,未來可能會建到尼泊爾。


車窗外,一路上都能看到嶄新的白色房屋。這些建築極其相似,三三兩兩地散落在平緩的山丘上。它們是政府「牧民定居工程」的産物,為鼓勵遊牧民安居落戶而建。不遠處,還能看到聳立在山間的鐵塔,為深山裏的居民提供用電。



抵達日喀則後,到岡仁波齊還有700多公裏的車程。一路上公路平直,茫茫草原上牛羊成群,旁邊有牧民搭建的白色帳篷。


12年前,前往岡仁波齊的道路還沒這麽順暢:車子只能行駛在顛簸不平的「野路」上,順著上面的車轍印前行,一路上塵土飛揚。

那時,路旁還有收割青稞的農民。如今,藏人們不僅自己種起了可以經濟變現的作物(如黑豆),還有搭起了塑料大棚,種植起黃瓜、西瓜等過去沒有的蔬果。


拉薩出發後第三天,岡仁波齊終於顯露出真容。這座海拔6656米的神山被潔白的冰雪所覆蓋,在峰巒疊嶂中閃爍出耀眼的光芒。



「岡仁波齊」遠景


小鎮塔爾欽是岡仁波齊轉山的入口。12年前,這裡只有幾家餐館和小旅店,如今已經店鋪林立,專門修建起接待遊客外賓的旅館、專賣土産的紀念品商店。而且,街邊的路燈全靠太陽能發電,旅店裏也通了網。


除了藏民和內地遊客外,許多外國旅客也來一窺神山的真容。除藏傳佛教外,岡仁波齊也是其他多種宗教的聖地,如印度教、耆那教……因此也有印度人從尼泊爾過境,專程前來轉山。



每年的6月到11月,鎮上都非常熱鬧。夏天,成群結隊的遊客前來觀光;秋天,大批朝聖者紛至沓來。小鎮外圍有藏民的搭起的帳篷,這些朝聖者們不遠千裏地前來,要在岡仁波齊轉山數周甚至數月。


第二天的拂曉時分,NHK的轉山之旅正式開始了。


轉山路全長52公裏,而信徒們每叩拜一次,只能前進等身距離。根據粗略計算,要轉山一圈,身高1.6米的人要叩拜3萬5000多回。

12年前,這條道路上就遍布著虔誠的朝聖者。他們在呼嘯的烈風中跪拜著前行。和來去匆匆的遊客不同,他們中的很多人已經轉山幾十圈,而且仍然在堅持。



2002年時拍攝的朝聖者


如今的轉山路上,除了五體投地的信徒以外,還多了來自天南海北的遊客、朝聖者的身影。他們有的徒步前行、有的雇傭背夫。還有一些轉山旅遊團,選擇用騎馬的方式走完全程。


順時針轉山一圈,一共有兩天的路程。


第一天的終點是距離塔爾欽20公裏的「止熱寺」,一路都是較平緩的上坡。雖然路程不長,但平均海拔也有五千米,這讓許多有高原反應的人氣喘籲籲。



路上,一位青年正為石頭上的藏文塗色



虔誠的教徒每到看見神山的地方,都會反複跪拜

行至途中,可以看到一處搭滿帳篷的營地,帳篷裏有堆積如山的紙箱。信衆和旅人可以在此休息,速食麵、飲料、各式點心一應俱全。


此外,當地人還提供傳統藏族美食「糌粑」。「糌粑」是藏人的主食,由青稞粉和酥油茶混合而成,味道軟糯甘甜,但也有些遊客吃不習慣。



藏族少年在捏制「糌粑」


傍晚時分到達止熱寺,海拔升高到5210米。由於高原反應和旅途勞頓,很多人都感到渾身無力。好在寺廟附近建有舒適的賓館,雖然沒有通水通電,但飲食供應不缺,疲憊的旅人可以進行充足的休息。早已習慣了高原的藏民們,則在附近搭起帳篷過夜。



第二天的路程更為漫長艱難,但也更加精彩:從止熱寺回到塔爾欽,一共有30公裏的路程,其中最大的難關是海拔5568米的卓瑪拉埡口。


清晨時分,轉山路上已是摩肩接踵。自從1980年恢複轉山開始,前來朝聖的信衆就源源不斷。



清晨的轉山路上


人們在石堆上留下衣物,據說可以得到升天


沒多久,卓瑪拉埡口就近在眼前了。向上行進的過程中,有好心的婆婆為路人分發果幹,還有藏人幫忙攙扶體力不支的遊客。


埡口終於到了。放眼望去,山頂上滿是色彩斑斕的經幡,每一面都寄託著人們的美好祈願。旅人們將寫有經文的經幡掛在那裏,彙成了無邊的海洋。還有藏人們在此煨桑祭神,以達到淨化祛邪的效果。



漫山遍野的經幡



人們將帶來的心願獻給岡仁波齊


穿越了埡口,回程的下坡路就很輕鬆了。


隊伍回到塔爾欽時正是黃昏。NHK的岡仁波齊之旅在此告一段落,而對於繼續前行的朝聖者來說,旅途可能剛剛開始。

關於這部紀錄片,觀衆們的反映見仁見智。有人覺得,整部片子的色調過於黯淡,沒有拍出西藏震人心魄的美;還有人認為,片中著重描寫民生和變化,忽視了轉山的主題本身,甚至有夾帶「私貨」的嫌疑;但也有人認為,這種近乎平淡的描述更接近真實,能呈現出一個更鮮活的、多面的西藏。





來自豆瓣網友的評價


無論如何,紀錄片本身僅僅是真實的、片段的影像。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種「岡仁波齊」,無論是電影裏的信仰與堅持,還是紀錄片中的世俗與生活,每一種都值得我們去仔細去感受。而鏡頭背後的西藏,也在飛速發展中日新月異。不知道再過12年後,這條中外馳名的朝聖路上,又會是怎樣一番光景呢?


▽ 掃碼觀看紀錄片《岡仁波齊朝聖之旅》▽


本文經『知中』授權轉發,如需轉載,請聯繫該此平台。


—FIN—


文丨文思

圖丨殷德鼐

編輯丨David Lincol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慢書房 的精彩文章:

不要永遠,我只要一朝一夕
電影里的愛情,教會我如何去愛

TAG:慢書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