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獻縣區域結婚風俗

獻縣區域結婚風俗

地域差異,習慣不同或者歷史文化的因素,造成十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各地都有著自己獨特的風俗文化。即使一個小小的鄉鎮區域都會形成自己特色的風俗,獻縣三堤口鄉區域內婚禮風俗也是別具風格,有一番滋味。三堤口鄉位於獻縣最南部,轄區19個行政村莊,於九十年代末執行撤鄉並鎮政策,三堤口鄉與雙嶺鄉合併為現在的陳庄鎮。

說起婚禮風俗重要地步驟,那當屬選良辰吉日了。三堤口鄉區域內人員結婚選擇婚禮吉日風俗非常簡單,農曆逢三、六、九是大家公認地黃道吉日。男女雙方協商婚禮具體哪天,大多數是男方邀請媒人(俗稱媒婆)去女方家與女方父母協調舉行婚禮時間,媒人大都巧言妙語擺渡雙方,注重雙方兼容想法,協調出雙方滿意結果,婚禮日期便確定下來。

男女雙方確定好婚禮日期,雙方便開始了婚禮的準備工作。男方父母委託媒人帶上彩禮送到女方父母家,彩禮多少大都按照當地習俗,給個平均數,不是最高也不是最低的,有經驗的媒人在確定婚禮時間時,談話中有意識的把彩禮數額就敲定好了。有的男方為了減少籌備婚禮的麻煩,把結婚時新娘要買衣服和首飾的費用及彩禮錢一次性都給女方送到家。

GIF

過了彩禮錢,男方開始忙碌購置傢具,裝飾新房,婚禮舉辦前十天左右,男方還要請同家族負責婚禮的鄉親們坐在一起商量舉辦婚禮事宜。商量舉辦婚禮事宜大都是利用晚上時間,男方提前炒好花生和葵花子、買糖果、購置香煙之類小食品做為商討婚禮事宜時鄉親們的茶點。

婚禮籌備負責人一般都是參與過多家婚禮舉辦,有經驗、威信高、有權威、組織能力很強的同家族長輩,家鄉人習慣於稱呼為「總理」。總理統攬全局,先是通過男方父母了解,參加婚禮有多少線(指的是有多少家)的親戚;女方娘家來多少人道喜(指新娘的晚輩,婚禮當日吃完飯後給新娘跪下磕頭稱為道喜);女方送親(結婚當天陪新娘來的)的男女各有幾人,送親人是有規定的必須是雙數;再詢問多少車多少司機,車也是有講究的必須是雙數;「總理」根據男方提供這一系列數據,當場決定需要準備多少桌飯菜,具體每一個菜用的斤數,煙多少條、酒多少箱都寫好單子,一般情況都非常準確,既充實又不浪費。

總理除了幫助敲定食品、煙酒、菜多種婚禮用品數量,還把婚禮當天忙碌人員分配到位,我們稱作忙活人,端條盤的、燒火的、切菜的、刷碗的、接親的、放鞭炮的、陪戚(音qie,能說會道,酒量大,很有交際能力的人)的、帳桌人員(負責親戚、朋友隨禮清單的記錄,一般都是選擇毛筆字寫得好的文化人)、婚禮當天所有角色安排妥妥的,人員安排好後,避免有人沒聽清楚,都要重喊上兩嗓子,「大家沒意見,婚禮前一天七點準時到」。一般都沒問題,婚禮前一天早上像是上了鬧鐘,大家不約而同準時到達新郎家忙碌。

GIF

鄉親們之間相互幫助,協同做事的團隊精神令人欽佩,只要安排好角色,婚禮舉辦忙碌的那幾日除了家中成員遇到生病之類的大事,一般都不會離崗,自己家的生活之事都會向後推遲,鄰居家婚禮的事是最大的事,鄉里鄉親幫忙的事是最大的事。對於家鄉鄰里之間互助和諧這些事時常縈繞在我心頭,這種人與人之間古樸的相處模式是我內心永不放放棄地嚮往。

GIF

婚禮舉辦前一天,男女雙方各自家族成員都跟著忙碌起來。女方七姑八姨娘舅、叔嬸爺奶的這天都趕過來了,除了帶著為新娘準備的厚禮,還有親身的經歷和積累多年的經驗一股腦全部倒出,就擔心哪有落下地禮數帶來不祥。

前來的親戚和同族家人見面都會關心地問一問:還有什麼需要準備的嗎,和美面和美餃子弄好了嗎?咱家掛門帘的是誰?叮囑好了,明早到了先去掛門帘;囑咐咱家閨女,第二天早上起來掏柴灰的事別忘記了;壓車頭的孩子記著最少得要三次紅包,大人讓下車再下車;道喜的那一群人誰領頭(有一個人負責帶領小孩們給新娘磕頭道喜)分配好了嗎。這些囑咐其實都是家鄉嫁女的風俗,每一件事都有說道。

GIF

和美餃子和美面是專門找新娘子家族或者親戚親手做的,誰來做也是有講究的,必須是家庭成員完整的人員,選擇老公能幹、父母健在、兒女雙全的人擀麵條,包小餃子,象徵著和和美美,幸福美滿;

掛門帘應該是有寓意的,曾經聽姥姥講「門帘」與「門臉」諧音,要的是臉面,掛門帘的事可不能丟。但我翻看一些記載,並沒有這種說法,估計是家鄉的流傳說法,不過書中對門帘的記載大都是隱含讚美女人,像隔中有透、實中有虛、靜中有動多麼美妙地遐思,那些帶簾字的成語描寫個個美不勝倫,簾底纖月、簾掩佳人、隔簾雙燕等等,看來掛帘也是隱含讚美自己家姑娘;

為了圖個吉利和喜慶,家鄉嫁閨女當天都要選兩個小男孩和新娘乘坐一輛車,叫壓車頭,給新郎新娘帶來好運。一般是新娘的弟弟或者侄子,10來歲以下的小男孩。到了婆家這兩個孩子不下車,新娘是不能下車。同時婆家要包幾個紅包做好準備,不管紅包里多少錢,第一次或者第二次兩個孩子都要隔著車窗把紅包扔回來,大都給第三次時孩子就把紅包收下,孩子下車後,新娘子也就緊隨著下車;

新娘結婚第二天起床掏柴灰的習俗現在省去了這個環節,但第二天早上婆婆給兒媳掏柴灰的禮錢沿襲下來了。過去,燒柴草做飯,新娘第二天早上起來端著簸箕,拿著掏灰耙,到灶堂把灰掏到簸箕里,掏灰過程還會有驚喜,婆婆事先會在灶堂里放上現金讓兒媳掏走,在家鄉流傳著「掏灰不能掏空,掏空死公公」,對於習俗沒必要較真是否真假,感覺灶堂掏灰和公公生命和健康是毫不相干,但這個風俗禮節還是一直沿襲了下來。如今沒有了灶台,減少了新娘子掏灰的活動,但婆婆給兒媳的掏灰禮錢還在延續。

隨著社會的發展,年輕人找對象的區域不斷擴大,現在的婚俗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有一些年輕男女按照對方家鄉的風俗籌辦婚禮,把我們家鄉結婚風俗與外地風俗相結合,讓如今地婚禮增添了更多地樂趣。

珍藏那些已經或即將遠去的風情,挽住它們,把它們變成過去時光的註腳,在我們的記憶里發酵,讓我們趣味無窮的民俗文化傳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信友農村 的精彩文章:

TAG:信友農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