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創意 > 2018普利茲克獎授予印度建築傳奇人物巴克里希納·多西

2018普利茲克獎授予印度建築傳奇人物巴克里希納·多西

以人為本,引發共鳴,意義非凡,他對建築界的貢獻對人類社會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2018年3月7日, 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普利茲克建築獎暨凱悅基金會主席湯姆士·普利茲克今天宣布,來自印度的巴克里希納·多西教授(Balkrishna Doshi)當選2018年普利茲克建築獎獲得者。該獎項由凱悅基金會贊助,是國際上公認的建築界最高榮譽。

巴克里希納 ·多西

過去70年來,多西作為一名建築師、城市規劃師和教育家,一直在努力塑造足以影響整個印度乃至國際的建築話語。在Charles-édouard Jeanneret(即人們所熟知的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和路易·康兩位二十世紀建築大師的影響下,多西深入理解建築的精髓,並將其轉化成一個個經典建築作品,既體現出對東方文化傳統的深厚敬意,又著力於改善印度人居條件與生活品質。自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來,他融入建築設計中的道德價值與觀念有著深遠的影響,跨越各個不同類型的社會經濟階層,觸及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的作品由我的生活、哲學與夢想延伸而來,我致力積累創造一座建築精神的寶庫。獲此至高殊譽,我要感謝我的導師勒·柯布西耶。源於他的教導,我對社會身份的定義產生質疑與思考,這驅使我為建造出可持續發展的全方位住所而不斷探索,尋求全新適應當地區域特徵的當代建築表現形式。」多西表示:「我滿懷謙遜和感激,由衷感謝普利茲克評審團對我的工作給予如此感人至深無上的肯定。這又一次堅定了我的信念:『當生活方式和建築融為一體時,生命才能開始慶祝。』」

印度學研究所,艾哈邁達巴德,印度 / 1962

印度學研究所內上層走廊,艾哈邁達巴德,印度 / 1962

多西的建築包羅萬象,人類生活的基本需求、自我與文化的聯結互通、對社會傳統的理解三者之間的關係成為其探索的對象,既考慮特定地點及環境,又表達對現代主義的回應。從天氣時節的變化節奏到廟宇寺院的陣陣鐘聲,這些童年時代的回憶都啟發著他的設計靈感。他將建築描述為身體的延伸,他能夠在考慮氣候、景觀和城市化因素的同時專註於建築的功能性,這種能力在選擇材料、處理重疊空間以及運用自然與和諧元素時尤為彰顯。

「多西教授曾經說過,『設計將棲身之處變成家園,將住房變成社區,並將城市變成吸引機遇的磁場』,」普利茲克先生評論道:「巴克里希納·多西畢生的工作真正地見證了獎項的使命——展現建築的藝術性,並為人類貢獻無價的服務。我很榮幸能夠在獎項的40周年之際,將這一殊榮頒發給一位為我們所有人辛勤奉獻60多年的建築師。」

阿冉亞低造價住宅,印多爾,印度 / 1989

阿冉亞低造價住宅立面體量與色彩研究,印多爾,印度 / 1989

建築師於1989年設計了位於印多爾的阿冉亞低造價住宅項目,通過系統整合房屋、庭院和迷宮般的內部通道,目前這裡容納著超過80,000名居民在此生活。6,500多套住房中,從緊湊的一室戶到相對寬敞的大戶型不一而足,為中低收入居民提供了容身之所。重疊交融的多層結構和過渡區域強調居住環境的流動性和適應性,滿足印度社會慣常的生活方式。

多西的建築既富有詩意,又兼具功能性。受到迷宮一般的傳統印度城市與寺廟的靈感啟發,印度管理學院(班加羅爾,1977-1992年)的設計將建築、庭院和畫廊相互串聯,盤錯而生。其中還設置了各種各樣的避暑空間,石砌工藝的設計應用、寬闊走廊與學府青蔥的綠植景觀交織融合,遊客往來,仿如同時置身於室內和戶外。當人們穿越建築物和空間時,多西邀請他們去體驗自己周遭的環境,並且提示了空間轉化的可能性。

Premabhai 大廳,艾哈邁達巴德,印度 / 1976

Premabhai 大廳進入禮堂的入口,艾哈邁達巴德,印度 / 1976

2018年普利茲克建築獎評委會表示:「多西能夠敏銳洞察建築物所處的情境,他的方案綜合考慮到社會、自然環境和經濟等各個維度,因此他的建築完全貫徹了可持續性原則。」

多西的個人工作室名為Sangath桑珈(艾哈邁達巴德,1980年),梵語的含義為「一起行動」。公共空間的布局包括花園和戶外圓形劇場,突顯出多西對協作和社會責任的關注。拱形屋頂、馬賽克瓷磚飾面、綠蔭草地和下沉空間可以緩解嚴酷高溫。這裡對於馬賽克瓷磚的細節處理,與艾哈邁達巴德洞穴畫廊(艾哈邁達巴德,1994年)遙相呼應,這一位於地下的流線形藝術畫廊由鋼絲網水泥建造而成,同樣擁有從龜殼獲得靈感的拱形屋頂,收藏著藝術家馬可布勒· 菲達 ·海珊的作品。

多西的其他知名建築作品還包括環境規劃與技術中心(現CEPT大學,艾哈邁達巴德,1966-2012年)等學術機構;泰戈爾紀念劇院(艾哈邁達巴德,1967年)、印度學院(艾哈邁達巴德,1962年)和Premabhai 大廳(艾哈邁達巴德,1976年)等文化空間;Vidhyadhar Nagar總體規劃和城市設計(齋浦爾,1984年)和人壽保險公司混合收入住房(或稱「Bima Nagar」,艾哈邁達巴德,1973年)等住宅小區;以及卡馬拉家宅(艾哈邁達巴德,1963年)等私人住宅。

艾哈邁達巴德洞穴畫廊,艾哈邁達巴德,印度 / 1994年

艾哈邁達巴德洞穴畫廊,艾哈邁達巴德,印度 / 1994年

多西解釋道:「我們周圍的每一個物體,以及大自然本身——光線、天空、水和風暴——一切都處在和諧的交響之中。而這曲交響樂就是建築的真諦。我的作品就是我人生的故事,不斷演進、變化和探尋……試圖剝離建築的角色,將目光聚焦生活本身。」

多西是第45位普利茲克建築獎獲得者,也是首位來自印度的獲獎者。2018年度普利茲克建築獎頒獎典禮同時作為這一榮譽獎項創立40周年的紀念活動,定於今年5月在加拿大多倫多的阿卡汗博物館舉行。

獲獎者簡介

巴克里希納 ·多西

巴克里希納·多西於1927年8月26日出生於印度浦那,祖父輩兩代人均從事傢具業。因自幼便展現出對藝術的天賦和對空間比例的理解力,引起學校里一位老師的注意,開始鼓勵他接觸建築學。1947年印度獨立,多西在孟買Sir J.J.建築學院開啟了他的建築學習生涯,這是印度最古老的建築學院,也是當地最具權威的建築學府之一。

多西一生中的許多關鍵時刻都源自他的雄心抱負和主動精神——從毅然登上輪船從印度遠赴倫敦,那個他夢想加入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的地方;到明知資歷尚淺仍主動提請與勒·柯布西耶共事;再到積極投身於重建祖國的歷史潮流中。

1954年他回到印度,主持勒·柯布西耶位於昌迪加爾和艾哈邁達巴德的項目,其中包括棉紡織協會總部大樓(艾哈邁達巴德,1954年)和肖特漢別墅(艾哈邁達巴德,1956年)等。 1962年,多西還與路易·康一起合作設計了印度管理學院艾哈邁達巴德分校,之後他們又繼續合作了十餘年。

卡瑪拉家宅晨光下的地下室,艾哈邁達巴德,印度 / 1963年

卡瑪拉家宅不同於當時的傳統印度住宅,花園被設置在了房子後方,而不是在前面,從而更好地保證私密性,艾哈邁達巴德,印度 / 1963年

1956年,多西聘請了兩位建築師,創立了自己的工作室Vastushilpa,後更名為Vastushilpa Consultants,並逐漸成長為一個擁有5名合伙人、60名員工、完成了100多個項目的建築事務所。他充分吸取西方建筑前輩的經驗,以其對生活、東方文化和自然力量的深切敬畏,塑造出自身獨特的藝術視野,創造出極具個性化風格的建築,飽含他過往經歷中的意象、聲音和回憶。除了對印度歷史和文化的深厚敬意外,他年少時代的種種元素——對聖地、寺廟和熙熙攘攘街道的回憶,以及他祖父傢具作坊里漆器和木材的味道——都融入了他的建築風格之中。

在諸多已建成的建築有城市綜合體、住宅項目、公共空間、畫廊和私人住宅等作品中,多西回憶起他付諸最多努力的作品之一,是他的個人建築工作室Sangath桑珈(艾哈邁達巴德,1980年)。「Sangath桑珈融合了對印度生活方式的印象和聯想。過往的思緒與回憶在此碰撞,喚醒和連接起被遺忘的片段。 桑珈亦成為一座不斷發展的、供人們溫故知新的校園。它已經成為了文化、藝術和可持續發展完美結合的典範,研究探索、機構設施和最大限度的可持續性在這裡倍受重視。」

桑珈建築師工作室剖面手稿,艾哈邁達巴德,印度 / 1980年

通向桑珈建築師工作室的入口的露天劇場的草地台階,艾哈邁達巴德,印度 / 1980

1978年,他創建了Vastushilpa環境設計基金會,以改進適合印度社會文化和自然環境的本土設計規劃標準。時至今日,該基金會已成為學術界和專業顧問團隊之間溝通的紐帶。他曾是建築與規劃學院(艾哈邁達巴德,1966-2012)的創辦者、前任主管和前任主席,2002年該校更名為CEPT大學。目前,多西作為名譽院長,繼續居住在艾哈邁達巴德。

多西曾多次在國內外斬獲殊榮,2011年榮獲法國藝術與文學勳章軍官勛位;2007年榮獲法蘭西建築研究院頒發的全球可持續建築終身成就獎;2000年榮獲印度總理國家優秀城市規劃設計獎;1993-1995年憑藉阿冉亞社區住宅項目獲得阿卡汗建築獎;1998年榮獲法國建築學會金獎和印度建築師協會金獎,以及1976年榮獲印度政府授予的蓮花士勳章。 他還是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和印度建築師協會的會員以及美國建築師協會名譽會員。他曾於2005年至2007年在普利茲克建築獎評審委員會、英迪拉甘地國家藝術中心遴選委員會以及阿卡汗建築獎中擔任評委。

環境規劃與技術中心(現CEPT大學)關於通風、光線和空間特徵各種形式的研究,艾哈邁達巴德,印度 / 1966-2012

環境規劃與技術中心(現CEPT大學)漏斗形入口,艾哈邁達巴德,印度 / 1966-2012

巴克里希納·多西建築回顧展「棲居的慶典:真實·虛擬·想像」,於2014年在印度新德里國家現代藝術畫廊開幕,2017年前往中國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巡展,同年他在倫敦皇家藝術學院舉辦了第27屆年度建築講座。

多西已發表的著作包括:2011年Vastushilpa基金會出版的《Paths Uncharted》; 2012年由Periscope出版社出版、Hansy Better Barraza主編的《Where are the Utopian Visionaries?: Architecture of Social Exchange》一書中有關「印度印多爾的社區建設」的內容; 以及《A+U》、《Architectural Review》和《Abitare》等相關國際期刊中的眾多作品等等。

為適應印度家庭不斷變化的社會文化需求,多西顛覆了集合住宅的傳統布局,他將最大的房型設計在底層,而將最小的房型設在頂層,使得上層單元可享受露台,並且在需要時將其轉換成一個額外的居住空間。

人壽保險公司混合收入住房單元手繪初稿,艾哈邁達巴德,印度 / 1973

多西曾是國際建築師教育憲章委員會的成員,該組織於1995由國際建築師聯合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共同主辦;他分別於1990年和2005年,獲得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和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榮譽博士學位。 他還曾擔任麻省理工學院、賓夕法尼亞大學費城分校、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休斯敦萊斯大學、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香港大學等高校的客座教授,並在世界各地的知名學府與機構演講授課。

評審辭

「印度建築師巴克里希納·多西一直以最高標準踐行普利茲克建築獎的宗旨。60多年來,他一直在實踐建築藝術,為人類做出了巨大貢獻。普利茲克獎評審團將本年度的獎項頒發給多西,旨在表彰他成就的一百多座建築作品所展現出的卓越建築才華,他對國家和自己所服務社區的承諾與奉獻,他作為教師的影響力,以及他在漫長的職業生涯中為世界各地專業人士和學生所樹立的傑出典範。

所有認識他的人都愛稱他為多西,他曾經與兩位20世紀建築學大師勒·柯布西耶和和路易·康共事。毫無疑問,可以從他早期採用的強有力的混凝土形式中看出,多西受到了這兩位建築師的影響。然而,多西後來的建築語言超越了這些早期作品。憑著對印度建築深厚傳統的理解和鑒賞,他將預製件和本土工藝相結合,發展出一種與其祖國印度的歷史、文化、本土傳統和時代變遷相和諧的建築辭彙。

多年來,巴克里希納·多西始終堅持創造嚴謹認真、遠離浮華、絕不追隨潮流的建築。憑藉高度的責任感和對通過高品質務實建築為國家和人民作出貢獻的願望,他為公共管理機構和公用事業部門、教育和文化機構創建項目,並為私人客戶設計住宅。

他在20世紀50年代承接了他的首個低收入住房項目。多西在1954年表示: 「看起來我應該宣誓並畢生銘記:為最底層民眾提供適當的住所。」他通過一系列項目履行了這樣一個誓言:1989年印度中西部印多爾的阿冉亞低造價住宅項目、1982年印度艾哈邁達巴德的合作中等收入住房等。然而遮身是這些住房項目的一個方面,社區的整體規劃、規模、公共、半公共和私人空間創建等都彰顯了他對城市運轉方式和都市設計重要性的理解。

多西能夠敏銳地了解他的建築物所處的氛圍。他的方案考慮到社會、環境和經濟等各個層面,因此他的建築完全貫徹了可持續性。正如我們從建築學院(1966年完成,現為CEPT大學的一部分)或賈巴爾普爾中央邦電力局(1979年)或班加羅爾的印度管理學院(1992年)等項目中所見,多西通過露台、庭院和有蓋走廊的運用,創造了能躲避日晒、捕捉微風、建築物內外均能提供舒適和享受的空間。

在建築師自己的工作室Sangath桑珈(印度艾哈邁達巴德,1980年),我們也可以見證巴克里希納·多西建築學方法和理念的卓越品質。梵語Sangath的意思是陪同或一起行動。作為一個形容詞,它體現了適當的或相關的事物。建築結構是半地下的,並且與現場的自然環境宛如天成。一串平緩的台階,勾勒出池塘、土堆和彎曲的拱頂——這些都是最顯眼的形式元素。內部空間的多樣性和豐富性有著不同的光質、形狀和用途,通過混凝土的使用實現統一。多西在所有組成部分(包括物質和非物質)之間創造了一種均衡與平和,並且實現了「整體大於局部之和」的效果。

巴克里希納·多西不斷地用自己的行動證明,所有的優秀建築和城市規劃不僅要實現目的與結構的統一,還必須考慮到氣候、場地、技術和工藝,以及從最廣泛意義上對周邊環境的深刻理解和認識。項目必須超越單純的功能性,通過詩意和哲學的基底與人類的精神相關聯。鑒於他作為建築師、城市規劃師和教師的眾多貢獻,鑒於他在誠信方面的堅定典範,鑒於他對印度及其他地區的不懈貢獻,普利茲克建築獎評審團選出巴克里希納·多西作為2018年度普利茲克獎獲得者。」

Vidhyadhar Nagar總體規劃與城市設計平面及立面圖細密畫,齋浦爾,印度 / 1984

Vidhyadhar Nagar總體規劃與城市設計模型,齋浦爾,印度 / 1984

關於普利茲克建築獎

普利茲克建築獎於1979年由已故的傑伊·普利茲克和他的妻子辛迪創立,每年授予一名或多名在世的建築師,以表彰其在建築設計中所反映出的天賦、遠見和責任感,及其通過建築藝術對人類社會和人居環境所做出的持續和卓著的貢獻。

評審委員會成員

格倫·馬庫特(主席)

建築師及2002年普利茲克獎得主

澳大利亞悉尼

斯蒂芬·布雷耶

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

美國華盛頓特區

安德烈·阿拉尼亞·科雷亞·杜·拉戈

建築評論家、策展人,巴西駐日本大使

日本東京

帕倫博勛爵

建築資助人,蛇形畫廊理事會榮譽董事長

英國藝術委員會前任主席

英國倫敦

理查德·羅傑斯

建築師及2007年普利茲克獎得主

英國倫敦

妹島和世

建築師及2010 年普利茲克獎得主

日本東京

本妮德塔·塔格里亞布

建築師和教育家

西班牙巴塞羅那

拉丹·N·塔塔

塔塔集團的控股公司塔塔之子公司名譽主席

印度孟買

王澍

建築師、教育家及2012年普利茲克獎得主

中國杭州

瑪莎·索恩(常務理事)

IE建築與設計學院院長

西班牙馬德里

2018年頒獎典禮將在加拿大多倫多阿卡汗博物館舉行

所有圖片說明的作者均為巴克里希納·多西。

以上所有圖像均由VSF提供,其版權均歸相應攝影師和藝術家所有,由普利茲克建築獎官方提供。

更多信息和視頻,敬請訪問 pritzkerprize.com/cn

官方微博:普利茲克建築獎PritzkerPrize

微信編輯:汪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世界建築 的精彩文章:

結構與建築材料:利用重力編織
「城」——建築對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活的積極介入

TAG:世界建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