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大明餘暉:又玩平反遊戲

大明餘暉:又玩平反遊戲

袁崇煥紀念園雕塑

是什麼造成崇禎的不幸?即「潰爛而莫可救」,筆者以為是十六、十七世紀之交,支撐中華帝國的士人政治已經走到了盡頭,這個政治困局,當時的皇帝和文官集團都沒法破解,即使是唐宗宋祖再世,也難力挽狂瀾。

又玩平反遊戲

魏忠賢感覺到了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危機,此時只能步步敗退,他能仰仗的技法就是「死人壓活人」。因為他做的那些缺德事,都是打著先帝天啟帝名義的,而天啟帝待崇禎特別好,如果崇禎帝剷除魏黨,平反錯案就等於否定自己哥哥天啟帝,等於說天啟帝當年是個糊塗蛋。「凡是先帝說過的話都是正確的,凡是先帝定下的方針必須照辦」這類理由成了魏黨保護自身的唯一盾牌。

魏忠賢採取的方法是以退為進,提出辭職。沒想到崇禎帝順水推舟答應了,這下魏氏弄巧成拙,一旦沒有職務,真是牆倒眾人推,連紙老虎都不如,彈劾他的奏章雪片似的飛到崇禎帝的案上,幾乎人人皆欲殺,崇禎帝利用輿論的力量趁熱打鐵將魏忠賢貶到鳳陽,看到大勢已去的魏忠賢,在半路中上吊自殺。

魏忠賢死了,按理說完全可以把所有的壞事推到他身上就行了。但他提拔的官員還把持朝廷要津,崇禎帝如果不把這場鬥爭引向深入,將魏黨除根,他的權力布局意圖是很難達到的。魏黨餘孽當然要反擊,他們的招數還是不外乎拿先帝既定政策做幌子。

可是,這世上總是活人最終勝死人的,聰明人多得很,完全可以繞過「凡是」這類主張,將先帝的靈位高高供起來,而把他生前的政策措施來個翻天覆地的大變化。

中國的傳統政治中,新的權力布局、政治變革總是從平反冤獄開始。此舉既能打倒舊勢力,又能收拾民心,爭取輿論。

此時,翰林院的編修倪元璐向皇帝連上奏摺,不但要求為東林黨平反,而且要求搗毀《三朝要典》。儘管這招有風險,但倪元璐看到了皇帝的心思,他比兩個在魏忠賢快完蛋時還拍馬屁的監生聰明多了。因為平反冤獄、新政實施不僅是人事上的變遷,還必須有理論上的突破,在古代就是「正名」。這《三朝要典》是天啟朝在魏忠賢的主持下修訂的國史,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對當時一些重大政治事件進行定性的「紅頭文件」。在這個「紅頭文件」中,東林黨被當成姦邪之徒,魏黨則是忠貞的國家柱石。當年修纂成功後,魏黨也希望《三朝要典》成為永不翻案的東西,它一旦翻過來,魏黨餘孽就沒有了再在政治場上生存下去的正當理由。

崇禎帝很聰明,毀棄《要典》而可能會有人質疑他辜負亡兄天啟帝的信任,他便繞一個彎,說有了熹宗皇帝的實錄,不必有《要典》,熹宗皇帝的光輝形象在實錄中留給後人景仰。然後下旨說,從今以後,官方不要以天啟朝東林黨人事件來決定好壞醜惡的評價,天下的人才不要依照《三朝要典》來決定進退。理論上一旦有了突破,平反就順風順水了,魏黨還留在朝廷的人很快就清除了,楊漣等東林烈士的冤案被昭雪,追贈為各種官銜,家屬得到了撫恤,當年被魏忠賢等人顛倒過來的東西,被崇禎帝再一次顛倒過來。

崇禎帝即位後,先忍耐靜觀,再進行人事調動,然後解決魏黨首要人物,最後憑藉理論上的「正名」,大面積平反昭雪,以求根本解決魏黨的殘餘影響。這番初試啼聲可圈可點,計六奇評價道:「上不動聲色,神明獨運,無一人之助,而誅元兇,再安社稷,天下翕然誦聖智焉。」崇禎剛剛誅殺魏忠賢等人後,當廷問群臣,堯與舜孰賢,群臣皆說堯更勝一籌,崇禎則說堯不如舜,因為舜在位時除掉了四凶。他自比為舜帝,怎知道成了亡國之君。

天賜大明袁督師

解決了魏忠賢,崇禎皇帝才算是真正掌握了最高權力,成為真正無人能威脅其至尊地位的萬歲爺。但是,內部政治鬥爭的勝利並沒有使崇禎感到輕鬆,也沒有根本解決明帝國的危機,因為對明朝最大的威脅——後金(崇禎九年即1636年才改國號為「清」)日益強大,而明朝在遼東的戰略方針,從楊鎬開始,經歷了袁應泰、熊廷弼、孫承宗等幾任軍政長官,不但失地未復,反而情況愈加危急。其主要原因不是明朝在遼東的統帥平庸怯弱,熊、孫二人皆是有膽有識的邊才,最重要的原因是政治腐敗,整個王朝的運轉機制出現問題,所以每一步棋,到了落子的時候,都成了臭招。

從政治體制上做根本改革,帝國的最高統治者既沒有這個見識也沒這個魄力,他們把扭轉遼東頹勢的全部希望寄托在,能湧現一個力挽狂瀾的統帥。人治的時代,臣民盼聖君出世,而皇帝盼有忠誠而能幹的大臣。袁崇煥就是在這種國難當頭的時機脫穎而出。

袁崇煥祖籍廣東東莞,落籍廣西藤縣,身材矮小,形如獼猴,萬曆四十七年中進士。這樣一個身不滿五尺的書生卻心胸萬夫,很有軍事天才。天啟二年廣寧潰敗,熊廷弼、王化貞被逮,京都的官員們普遍患上了「恐滿症」,剛被破格提拔為兵部職方司主事的袁崇煥單騎出山海關,察看前線地形敵情。天啟六年出任遼東巡撫,鎮守寧遠,當年就取得了寧遠大捷。寧遠成了明朝在關外最後一個重要軍事據點,此地不守,明朝在關外就可能寸土不存。清太祖努爾哈赤率鐵騎兩萬親征,而寧遠城裡只有數千守軍。清廷希望集中優勢兵力,一舉拔掉敵人在遼東最後一顆釘子。很不幸,他碰上了剛走馬上任的袁崇煥。是役清軍慘敗,努爾哈赤回瀋陽後不久就鬱郁而逝,——也有人說是因為在寧遠之戰中受了重傷的緣故。

清人所修的《明史》自然是輕描淡寫得敘述了這段開國皇帝的敗績,說「崇煥令閩卒羅立,發西洋巨炮,傷城外軍。明日,再攻,復被卻,圍遂解。」明朝遺民計六奇在《明季北略》中繪聲繪色地講述了這場關鍵之戰。當時滿清鐵器兩萬圍城,袁崇煥和總兵滿桂、趙率教、左輔等人閉門不出。清軍以鐵甲車衝撞城牆,聲音轟然,牆體被撞得破碎不堪。同時清兵上用巨板遮蔽,人藏在下面掘城。城基已經是千瘡百孔,眼看不保。滿城百姓大懼,說「袁爺為幾一人,累我全城百姓。」——滿清採取的是和當年成吉思汗攻伐一樣的暴政,全城若乖乖地投降,就可保一城百姓的性命,若抵抗,則城破後大肆殺戮。後來他們下江南亦是如此。

袁崇煥採取了兩件新式武器禦敵。一是城上架設十一門西洋大炮,向城下周而復始地炮轟,造成清兵死傷一大片,但大炮只能傷到遠處的敵人,對城牆根決堤的清兵毫無辦法,通判唐啟倧建議用火藥鋪在蘆席和被褥上,捲成一團,引燃後直直地投擲到城下,成了自製的燃燒彈,起名為「萬人敵」。「萬人敵」所及,清兵無不糜爛,延燒數千人,不得不退兵。而自告奮勇試驗「萬人敵」的唐通判,因火星飛於須上,不幸殉國。得救的全城百姓一改當初對袁崇煥的埋怨,轉而拜謝其救命之恩,並編了首民謠:「苦了唐通判,好了袁崇煥。」

戰爭初期,明廷多數官員認為敵我力量過於懸殊,寧遠不可守,薊遼一帶最高防務長官高第按兵於關內,不敢出關支援。捷報傳來,舉國歡騰,袁崇煥被擢為右僉都御史。是年,袁崇煥距進士及第剛剛八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財經新媒體 的精彩文章:

三亞返程機票暴漲惹爭議 或催生東南亞旅遊熱潮

TAG:財經新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