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司母戊鼎——孩子們的中國博物館之旅

司母戊鼎——孩子們的中國博物館之旅

司母戊鼎,商代,國家博物館

前陣子熱鬧一時的《國家寶藏》第一批選了九個博物館,每個館推薦三件寶貝,既讓博物館犯難,評選結果也讓許多觀眾大大不服氣,說起來,原因總不外乎我們的國寶太多了,實在難以取捨。

哈,這是多麼讓人幸福的煩惱!

不過,我還願意更加煩惱一些,因為我在想,如果只選一件「國之重寶」,那該選什麼呢?

南京大報恩寺琉璃塔拱門

陝西懿德太子墓壁畫

西周大克鼎

唐代葡萄花鳥紋銀香薰球

雲夢睡虎地秦簡

可惜我沒有能力發起億萬觀眾投票,所以,我只能選我自己心中的那一件。

我想,國之重寶,必須達到幾個硬指標。

第一個指標應該是有足夠高的地位。所謂國之重器,必須與國家大事有關。

古人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也就是說一個國家最要緊的大事,在於祭祀和打仗這兩樣,而且祭祀還排在打仗前面,所以祭祀尤其要緊。

祭祀,就離不開祭祀的「道具」,最重要的有兩樣:青銅器和玉器!

大克鼎

皿方罍

何尊

虢季子白盤

編鐘

玉簋

玉琮

國家的祭祀大典需要用到的器物很多,器物的作品也就被分成了好多類。

有些器物只用來裝水凈手,有些被放在宗廟的門口,有些用來烘托氣氛,裝點依仗,有些則會被君王捧在手心,直接用來裝祭品,所以不同的作用使得這些器物的地位也就分了高下。

所以,進一步可以考量第二個指標,也就是哪些器物的地位相對更尊貴更榮耀,更可堪為「寶」。

毫無疑問,地位最高的青銅器就是鼎,它代表著國家的政權,所以問鼎之輕重,意味著想要奪取政權。

毛公鼎

鑄客大銅鼎

杜嶺方鼎

太保鼎

至於我的第三個指標,就很實在了,既然是重寶重器,那就得足夠重!沒有十足的分量,哪能讓人感受到沉甸甸的寶氣呢?

根據這三個指標層層篩選,我便有了答案,國之重寶,正是那一件重器——司母戊鼎

關於這件重器,我想先探討一下它的名字,畢竟名不正則言不順,而且大家考據議論的焦點,也都在它的名字。

母戊鼎

最早,它的名字是絕無疑議的。

郭沫若先生根據鼎腹的銘文「司母戊」三個字,理直氣壯地叫它為「司母戊大方鼎」,並且對這三個字給出的解釋是:商王文丁祭祀母親戊,司即祭祀。

這幾十年來並沒有人置疑過這個名字有什麼問題,但慢慢商榷的聲音就多了起來。

鼎內的銘文

有些學者卻並不認同對「司」的解釋,據考證,在商周時期的銘文中,字經常可以反寫,也就是說「司」時常反過來寫成「後」,它們其實是一個字,所以「司」更準確應該是「後」。

「後」在這個鼎上具體就是指「君主」,到了後來,「後」才用來指君主的妻子,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王后」。

所以,這樣一來,這個鼎就變成了「後母戊」,意思是「君主的母親戊」,好像也挺順理成章的。

當然,學術論爭遠沒有這麼簡單,現在「司」派學者的聲音還是很強大。因為「司」在青銅器上出現得很多,商代最著名的婦好墓中出土過一件大方鼎,上面的銘文是「司母辛」,就成了「司」派的一個力證,可見「司」字是當時的「標準」用法了。

「司母辛」鼎的銘文

一件器物上正反兩個「司」

「後」派的反擊也很有力,同樣是用了婦好的例子,商代的甲骨文中便有「後婦好」的寫法。

各有各的道理,兩派的論爭還沒有停,許多民間的愛好者也都紛紛拿出自己的說法,關於一件文物的論爭和研究,還從來沒有這樣熱切過。

真理畢竟會越辯越明嘛。

雖然尚無定論,但這件國寶到底還是需要一個確定的名字,現在大概「後」的呼聲更高,所以國家博物館的說明牌到底還是改成了「後母戊鼎」。

這是現在的說明牌

不過,既然「司」「後」兩字不分,為何又一定要把「司」改成「後」呢?不如加個注釋,標明當年兩字相通,再把這一番考證列在旁邊,我們也好多學一點知識,豈不更妙?

關於名字說這麼多,我倒並沒有考據癖,也不是想讓大家分成「司」「後」兩派站隊,最後看誰的聲音大。

真理並不在於誰的聲音大。

學術肯定還會做下去,冷清而寂寞地做下去,材料還會不斷被發現,所以,關於它的名字,或許還會經曆數次修改。

不過,不論它叫什麼,它都是我們當之無愧的國之重寶,是我們當之無愧的文明象徵。

也正因為如此,大家也才對它的名字才格外看重!

我還是更喜歡叫它「司母戊」。

是時候來親近我們的重寶了。

司母戊方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戊所制,重達832.84公斤,是現已出土的世上最大青銅器,國之「重」寶,實至名歸!

鑄造這樣的大器,除了國力強盛,也必須科技發達,方能成功。

因為器物體量太大,只能分塊灌鑄,造好之後再將它們「焊接」在一起,所以現在在鼎身上仍然可以看到接縫。

方鼎連同聳立的雙耳,高達133厘米。鼎身四面是素地,四圍和鼎足則是巨大的獸面紋,被稱為「饕餮」,獸面下方則襯著雷紋,看來莊嚴雄渾,充分展現出鎮國重器的巨大氣場。

鼎足

鼎耳

鼎的細節也極為講究,尤其是一對鼎耳的紋樣,被鑄成了兩隻相對的巨虎,虎口中間夾著一個人頭。

商代的青銅器有不少虎食人的形態,有人說這種由生到死的場景,也正表現了藉助動物的力量來溝通生死的世界。

也有考證它和饕餮一樣,都是商人借這種恐怖猙獰的魔怪猛獸,來驅鬼避邪,獲得庇佑。

商代虎食人卣

婦好大鉞

當年製作者和使用者在面對這些神異之物的敬畏心情我們已經感受不到了,唯有它的氣度和它的壯美,歷經3000餘年的光陰,仍然沒有絲毫減損。

時光可以老去,它卻神采依然,只定定地站在這裡,就已讓人心安。

中華民族的重寶,自然展現的是中華民族的氣度和品格。

不過,它現在能夠站在國家博物館展廳里,接受眾人禮拜,其實也歷經了好一段艱險。

方鼎發現於1939年的河南安陽,這裡正是「殷墟」也就是商代都城的遺址範圍內。

此時安陽是日佔區,因為寶物太大,村民怕被日軍發現,於是只能把它掩埋到地下。

不料消息走漏,寶物又幾經轉埋,躲過了數次險情。

抗戰勝利後,村民向政府報告了方鼎明確的掩埋地點,後來,它被挖掘出來並運送到當時在南京成立的「中央博物院」保存。

1948年,方鼎正式展出,南京萬人空巷,全國也為之轟動。

1949年它差點被帶到台灣,還好因為重量過大無力運走,於是它最終留在了故土上。

好險!

羅米,北京大學文學碩士、藝術學博士,希望與你一起走到博物館裡,走進藝術史里,體味藝術的妙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送你一座博物館 的精彩文章:

睡蓮——孩子必須了解的100幅世界名畫

TAG:送你一座博物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