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法制M1897年式75毫米野戰炮的研發幕後【4】

法制M1897年式75毫米野戰炮的研發幕後【4】

主要結構與技術特點

即便在很多粗通軍事的歷史學家眼中,「法75」也被視為一種「劃時代的革命性」炮兵裝備。事實上,黃銅葯筒定裝式彈藥與高效、可靠液壓式反後坐裝置的採用,固然成為該炮的技術亮點,然而沒有歷經多年推敲才趨於完善的整體設計,「法75」也斷然不會從當時同樣採用類似技術的諸多同類中脫穎而出。大體來講,「法75」由炮身、起落部分、炮架以及彈藥構成了一個完整的作戰系統。

法制M1897年式75毫米野戰炮的研發幕後【4】

作為炮身部分的主體,「法75」採用了2.69米長的36倍徑身管,炮膛內有28條膛線,由於炮膛線系右旋,射擊所發「定偏」為右偏。值得一提的是,「法75」對身管的要求是壽命長、強度大、剛度強、重量適度和重心合適。特別是身管的使用壽命應儘可能長,然而在要求身管具有較長壽命方面,有一些考慮是相互矛盾的。也正因為與現代火炮不同,1897年式75毫米「速射」野戰炮採用了螺式炮閂如此,法國軍方採用了昂貴的纏絲工藝來製造身管。纏絲身管雖然耗費時間而且費用昂貴,但由於所使用鋼絲的強度可以在生產過程中嚴格控制,所以較高的成品率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因生產工藝繁瑣而產生的成本。

「法75」雖然沿用了早先57毫米速射野戰炮的螺式炮閂,但為了解決更好的密閉效果與射速之間的矛盾,德維爾上尉對諾登菲特發明的螺式炮閂進行了改進。其主要結構由閉鎖、擊發、抽筒、保險及擋彈等裝置組成,這其中擋彈裝置是德維爾上尉的對螺式炮閂的一個改進之處,主要用來在裝填時擋住彈丸和葯筒,防止掉出。擊發鎖裝在螺式閂體中心孔後邊。點火手段是位於閂體中心孔後邊的點火管,擊發鎖靠擊錘撞燃點火管。在引燃階段,點火管點燃球形黑色火藥,通過閂體中心孔再點燃發射裝葯。在速射火炮上,擊發機裝在閂體中,並且採用擊針點燃裝葯。一拉發射桿,擊針即自閂體前端面衝出,撞擊裝在葯筒底部中央的底火上。恢復待髮狀態可自動完成,可手工完成,也可採用「脫扣裝置」完成。炮閂上的保險裝置有兩個,一是閂體上的限制弧,當閂體沒有轉到位完全閉鎖時,限制弧位於擊針套筒裝上5毫米鋼製防盾的1897年型75毫米速射野戰炮前方,阻止擊針套筒前移,引鐵拉不動不能擊發,另一個是慣性保險,通過擊發的後坐力解脫,正常擊發後能打開炮閂。當炮彈遲發火時,慣性保險頂出,卡住誘導桿,避免炮手過早開閂。

法制M1897年式75毫米野戰炮的研發幕後【4】

舊式火炮

不過,在19世紀末,各國火炮設計界業已達成共識,單純從彈藥上打主意並非是實現速射的靈丹妙藥。對炮手來說,火炮即使使用了黃銅葯筒,但如果沒有有效的反後坐裝置,也不能被看作是真正的速射炮。事實上,從中世紀開始利用火炮摧毀城堡起,直到20世紀開始的時候,影響火炮發射速度的不是如何更快地把炮彈放到火炮中,而是牛頓第三運動定律。如果每一次火炮發射都會讓整門炮退離原本的位置,這也意味著如果任何炮手想要修正彈著的話,不僅要把火炮推回原本的位置,更要想辦法讓火炮儘可能地恢復到原本的姿態。也正因為如此,作為起落部分的核心部件之一,先進的液氣式反後坐裝置才是讓「法75」笑傲江湖的本錢,其所謂劃時代的先進性也正體現在這裡。「法75」的反後坐裝置在結構上主要是一個能完成兩種重要功能的液壓氣動式反後坐裝置,該裝置一方面能吸收射擊時作用在火炮上的後坐力,另一方面還可使火炮復進到射擊前的原有位置。

法制M1897年式75毫米野戰炮的研發幕後【4】

從原理上來講,這種反後坐裝置並不複雜,並且早就廣為人知,然而「法75」之所以成為同時期唯一成功應用這種反後坐裝置的火炮,這其中的奧妙在於無論是炮身的後坐還是復進都應該是平穩和有節制的,否則火炮的穩定性和速射性能就無從談起,雖然當時的很多類似設計,都因無法解決這一問題而宣告失敗,但法國人卻從豪賽爾先生的設計中獲得了「啟發」。雖然嚴重的液壓油泄露問題一度成為阻止這種設計走向實用的攔路虎,但這個令人頭疼的問題已經得到了妥善解決。(未完待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坦克裝甲車輛雜誌 的精彩文章:

開疆擴土戰「鐵騎」:金屬兵器的優勢

TAG:坦克裝甲車輛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