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石鼓講壇——石鼓大遷徙上篇

石鼓講壇——石鼓大遷徙上篇

作者簡介:官波舟,男,陝西省武功縣人,生於一九四七年,副研究館員,原寶雞市博物館書記,中國博物館學會會員,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修復鑒定專項基金管理委員會專家組成員。搞新聞專業時,曾有全國、省、市作品百餘篇,獲全國三等獎一次、全省一等獎二次、全市一、二、三等獎多次。從事文物工作後有專著《北首嶺人》、《陳倉石鼓》、《石鼓文詮釋》、《畫說石鼓》連環畫,全國、省、市論文七十餘篇,多次在省、市獲獎。陝西省電視台2015年底曾拍專題片《寶雞石鼓之謎》介紹。其書法作品曾舉辦個人展覽,多次獲省市展出獎。

陳倉石鼓自唐武德年間,即公元618年至626年,從陳倉即今寶雞市區的石鼓山出土以後,從唐肅宗二年,即公元757年起,由於時任陳倉縣令薛景仙取悅肅宗皇帝李亨,將石鼓從陳倉石鼓山搬至雍城南20里,即今鳳翔縣南的石落務後,至北宋仁宗皇帝的皇祐四年,即公元1052年,圍繞石鼓的保護與收藏,經歷了三次埋藏三次出土的奇遇。至北宋大觀二年,即公元1108年,宋徽宗下旨,將石鼓從鳳翔運回汴京即今日的河南開封市,先置於辟雍,即太學,後置內宮保和殿。

公元1127年「靖康之恥」,金人攻破汴京,搶劫財寶,石鼓被金兵搶去剔去金粉拋到荒郊,至元仁宗皇慶元年,即公元1312年找回置於燕京即今北京城東新建國子學大成殿內。明清兩代,十枚石鼓均存放在燕京國子監,護持無人,鼓上石花不斷脫落。乾隆55年,即1790年,清高宗即乾隆皇帝令人仿刻十鼓存於北京國子監,真石鼓保護起來。民國初年,曾用玻璃匣罩於石鼓之上,外豎柵欄護持。誰知,石鼓更大的遷徙還在後頭。

1933年1月抗戰爆發,從該年的2月6日至5月15日,故宮博物院的兩萬餘箱文物,從北京運往南方。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移居上海的文物又西遷。北京的7286箱文物走「北線」,經由寶雞、漢中、成都、抵達峨眉。國子監交由故宮代運的十個石鼓如何裝運呢?石鼓每個重約一噸,石鼓上的字刻在石皮上,有的石皮已同石體分離,敲起來「嘭嘭」作響。包裝者想:裝運後一旦石皮脫落只存石心,那石鼓就沒有價值了。故宮博物院前院長鄭欣淼在《故宮文物南遷及其意義》一文中追述:「故宮人經過反覆商量,使用浸濕的高麗紙覆蓋在石鼓面上,用棉花輕捺,使紙張貼緊石體,幹了後就固定在那裡,這樣把石皮上的字緊貼於鼓身上;然後每個石鼓包上兩層棉被,棉被外又用麻繩打成辮子,纏緊棉被;再把石鼓放在厚木板做的大箱子里,箱內用稻草塞嚴實,箱外包上鐵皮條」。從寶雞到漢中要翻越秦嶺,車隊遭遇了大雪封山、山路塌方、車輛翻覆,斷水斷炊常常發生。在綿陽附近的一座橋上,載運石鼓的車掉進河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周道文化孔子學堂 的精彩文章:

石鼓講壇——杜甫與石鼓文
《論語》解析——溫故而知新

TAG:周道文化孔子學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