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追尋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

追尋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

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要發展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教育的公平與質量一直是我國教育政策的基本方向,一直是政府在努力解決的問題。新時代對教育的公平和質量提出了新要求。本文對「發展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進行了深入解讀。

3月5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發展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要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讓每個人都有平等機會通過教育改變自身命運、成就人生夢想。

公平與質量一直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教育歷史上,教育的公平與質量(效率)一直是我們要努力解決的問題。當然在不同階段會呈現不同的側重點。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一直到「文化大革命」時期,我們基本上走的是一條公平優先的道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的掃盲運動、工農夜校、業餘學校、院系調整等一系列教育政策,本質上都是為了推進教育公平與社會公平。

改革開放以來,直到黨的十六大之前,無論是重點學校政策、「211工程」建設等,都體現出效率優先的特點。某些地方政府熱衷於追求教育「GDP」,建豪華學校,獎「高考狀元」,背後也是一種追求效率的衝動。過去我們是一個追趕型的國家,有追趕的心態、辦追趕型的教育。但是,這樣的結果造成了區域、城鄉、校際差距越來越大。

近年來,教育公平一直是我國教育公共政策的基本話語,也是每年全國兩會的熱點話題。黨和政府先後出台了西部地區的「兩基」攻堅計劃、城鄉免費義務教育、國家助學制度等,在推進教育公平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2012年9月7日,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全國教師工作暨「兩基」工作總結表彰大會上的講話中說:「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石。在我們這樣一個發展中的大國,讓每個孩子都有學上、上得起學,保障他們平等接受教育、平等發展的權利,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2012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堅持優先發展教育」,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資源配置要向中西部、農村、邊遠、民族地區和城市薄弱學校傾斜。2013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進一步深化教育綜合改革,著力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進一步促進教育公平」。2014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促進教育事業優先發展、公平發展。繼續加大教育資源向中西部和農村傾斜,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可以看出,從2012年到2014年,教育政策的基本導向是公平優先。

2015年開始,政府工作報告同時提出公平與質量,要求「促進教育公平發展和質量提升」。2016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發展更高質量更加公平的教育」。2017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又提出「辦好公平優質教育」。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發展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我們也可以發現,從2015年到2018年,公平和質量是我國教育公共政策的主要導向。

公平與質量(效率)歷來是教育的基本問題,公平優先還是質量(效率)優先?公平優先兼顧質量(效率)還是質量(效率)優先兼顧公平?這其實反映了不同的教育價值取向和政策導向。只有把握教育的方向,分析基本國情和政府責任,才能選擇科學合理的教育政策。

教育公平是政府的首要責任

教育公平是人們對於美好生活嚮往的重要內容,也是政府的首要責任。

黨的十九大報告對我國今後一段時期教育改革發展提出了明確的方向。要求各級政府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高度重視農村義務教育,辦好學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網路教育,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毫無疑問,這段文字透露的信息表明,公平、質量仍然是我國教育政策的基本方向。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關於教育的總要求,就是根據黨的十九大精神,把發展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作為指導思想提出來的。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做出了一個重要的判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個基本的判斷,揭示了制約我國社會發展的關鍵問題,明確了解決當代中國發展問題的根本著力點,也為我們的教育發展指明了方向。

人民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是什麼?2012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第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與中外記者見面時指出,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著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可見,教育是美好生活的第一要務。黨的十九大報告把教育作為民生的第一個問題來論述,把優先發展教育作為國家重要發展戰略,更是充分彰顯決心。

教育不僅是創造美好生活重要、基礎、關鍵的路徑,也是美好生活重要、基礎、關鍵的組成部分。更好的教育,才能創造更美好的生活,才能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才能為經濟轉型、科技創新、文化繁榮、民生改善、社會和諧提供更有力的支撐,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奠定堅實的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教育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在很短時間裡解決了窮國辦大教育的難題,實現了普及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大眾化。但是,與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均衡、不充分相比,教育發展的不均衡、不充分狀況更為突出。其中,不均衡主要是公平的問題;不充分主要是質量的問題。我們認為,目前的主要矛盾是不均衡的問題,是教育公平的問題。如我國的城鄉之間、東西部區域之間、同一個城市的不同學校之間、社會的不同人群之間的教育還很不均衡,學前教育、特殊教育、職業教育、終身教育發展還非常不充分,人民對教育的滿意程度還不高。

在李克強總理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我們看到,2017年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基本方針依然是按照公平優先兼顧質量的原則配置資源的。在財力緊張情況下,堅持教育優先發展,財政性教育經費佔國內生產總值比例持續超過4%。其中大部分資金用於改善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辦學條件,提高鄉村教師待遇,營養改善計劃惠及3600多萬名農村學生。重點高校專項招收農村和貧困地區學生人數由1萬人增加到10萬人。各類學校家庭困難學生資助力度進一步加大,4.3億人次受益。

2018年教育工作的部署,也是把「發展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作為指導思想。著力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教育投入繼續向困難地區和薄弱環節傾斜。切實降低農村學生輟學率,抓緊消除城鎮「大班額」。多渠道增加學前教育資源供給,支持中西部建設有特色、高水平大學,繼續實施農村和貧困地區專項招生計劃。發展民族教育、特殊教育、繼續教育和網路教育。要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讓每個人都有平等機會通過教育改變自身命運、成就人生夢想。顯而易見,這其實也是一個教育公平的承諾。

提高質量是教育的永恆主題

公平與質量本身並不是對立的。沒有質量的教育公平,或者低質量的教育公平,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教育公平。沒有公平的質量,更是有悖於社會主義教育的基本特徵,也談不上真正的質量。現在中國教育的主要矛盾已經從過去的有沒有學上,轉變為能否上好學的問題。所以,教育公平的問題,也有新的表現形式。提高教育質量已經成為新時代背景下與教育公平同樣重要的問題。

所以,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同樣有許多關於提高質量的部署。如推進普及高中階段教育。以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為導向,優化高等教育結構,加快「雙一流」建設,等等。新時代的教育公平,主要是解決人人都能上好學的問題,是優質的公平。

在今年的新年賀詞中,習近平主席指出:「人民群眾最關心的就是教育、就業、收入、社保、醫療、養老、居住、環境等方面的事情。」教育問題,作為人民群眾最關心的問題,仍然是他最操心的第一民生。

如何保證「公平而有質量」,或者說,如何在保證底線公平,起點、過程和結果公平的前提下,公平和質量兩手抓兩手硬?這就需要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學會科學合理配置資源,學會利用槓桿撬動民間資本和社會力量。

政府要築好教育公平的底線,為每個孩子提供同樣的機會、同樣的資源。同時,要調動民間的力量和社會的資源,為不同的孩子提供多樣化、個性化的選擇。要更多地向困難群體和邊遠地區、貧困地區傾斜。

在新時代,我們一方面要解決好不均衡的問題,更加註重教育的公平;一方面也要注重不充分的問題,更加註重教育的質量。我們要進一步加大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力度,進一步推進教育公平,加大對邊遠地區、農村地區、薄弱學校的支持力度,逐步補齊學前教育、特殊教育、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教育等短板。我們的教育改革要有文化自信,要在繼承中華民族優秀教育傳統的基礎之上,努力學習借鑒世界各國先進教育理念和方法,進一步提升教育的品質。

新時代,我們提出了「公平而有質量」的新導向。新時代也以網路、人工智慧等新科技,為我們進一步推動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質量提供了新的工具。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共同奮鬥,努力創造更好的教育,進而創造更美好的生活,是我們責無旁貸的使命。

(作者系蘇州大學教授,全國政協常委會委員、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

《中國教育報》2018年03月08日第7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學在田間
幼兒學期評語,評的是什麼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