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腳踏實地 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

腳踏實地 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

教育,關係民生,與每一個家庭息息相關;教育,關乎未來,與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連。

當前,我國的教育發展處於什麼階段?教育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什麼?如何通過政策性調整解決教育難題?如何推進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未來教育改革的方向和著力點是什麼?針對這些問題,教育界專家們在3月3日上午召開的第十一屆北京長江教育論壇上,為推動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建言獻策。

好的質量就是更高層次的公平

「當前,我國的教育進入了一個新時代,是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這是我國教育發展新的歷史定位。」在論壇上,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湖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長江教育研究院院長、華中師範大學教授周洪宇發布主題為「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建設教育強國」的「2018年度教育政策建議書」(以下簡稱「建議書」)時分析,新時代的教育工作就是要破解人民日益增長的對更加公平、更高質量、更富有特色教育的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教育發展之間的矛盾。

根據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和共享發展這五大發展理念和高質量發展的根本要求,「建議書」認為,教育發展已經由規模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要進一步完善我國教育政策基本價值取向,將提高教育質量和促進教育公平同時作為國家基本教育政策;應該樹立「投入於人就是投資於質量」的新的發展觀。

「要關注教育質量,但是公平問題遠遠沒有解決。」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楊東平在發言時特別提到我國當前面臨的教育公平問題。他說,教育公平問題不僅僅體現在現代化進程中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的差距進一步拉大,還在於長期困擾我國教育的一些基本問題,例如農村學生的輟學流失問題等。

「促進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質量是不矛盾的,不能簡單地把它看成是一個對立的關係,它們之間還是統一的關係,好的質量就是更高的公平。」周洪宇說,「我們要在繼續推動教育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大力提升教育質量和效益,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對此,依據協調發展理念,「建議書」提出,優化教育結構體系,推進城鄉教育、不同區域教育和學校之間的協調發展,促進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協同,保證教育整體優質均衡。

周洪宇分析,當前的重點是如何優化我國現有的教育結構體系,推進城鄉教育、不同區域教育和學校教育之間的協調發展,例如加大政策工程項目的傾斜支持力度,加快補齊中西部落後地區發展的短板。既要補短板,又要補底板,還要拉長板,在支持鼓勵教育發達地區教育在高質量發展方面先行一步的同時,也要補足中西部教育發展的短板。

建立人才培養「立交橋」

論壇上,中小學生的學業負擔也成為話題的焦點。如今,中小學生學業負擔呈現校內減負、校外增負的趨勢。不少專家認同「培訓機構『綁架』了學校」的說法。

「把學生培養成為考試的機器,對孩子來講,身心得不到發展;對國家來講,衝擊了國民教育體系。」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中國教育學會原會長、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顧明遠說,小升初本來是不考試的,但是現在變相考試;同一年級分成了實驗班和普通班;校外培訓機構的奧數班被改名為「興趣班」或「提高班」。

「這是政策可以解決的。」他說。

根據綠色發展理念,「建議書」提出,加快完善教育質量標準體系,全面發展素質教育,大力減輕學生過重負擔,逐步引導學生從繁重的培優、補習、培訓中解脫出來。周洪宇表示,要對一些純粹的知識性灌輸、對學生自主性和創造性發展無益、只以營利為目的的課外培訓加強限制、控制和管制,引導學生從繁重的培優、培訓中解脫出來。

那麼,如何才能真正給學生卸下擔子?楊東平認為,「從應試教育突圍才能真正破題」。這無疑需要我們轉變人才發展理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進一步進行評價機制和招生制度改革。對此,周洪宇認為,我們要堅持創新發展理念,探索有利於個性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注重學生核心素養,改進教育教學方式,關注學生個性特點,促進學生特長發展。

「每個學生的稟賦、潛能是有差異的,如果用劃一的標準,很可能造成兩個結果,一個是使沒有條件接受更好教育的學生受到不公平的教育,另一個是使有更好發展條件的學生被壓住了。」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中國教育學會原常務副會長談松華說。

其實,近年來教育改革積極推進,例如,最近四部委聯合發文整頓培訓機構,教育部發布《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等學科課程標準(2017年版)》等。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楊銀付表示,學生個性化發展的機遇正在到來。

根據新課程方案,高中階段總共是144個學分,原來必修課116個學分,選修課28個學分,如今變成了必修課88個學分,選修課56個學分。「必修、選修比例的重大變化,逼著我們的教學組織形式發生變化,要促進選課走班成為常態。」楊銀付說,信息化發展與學生學習賬戶和積累學時制度的建立,將逐步改變過去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的狀態,設計終身學習和人才成長的立交橋,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

讓教師樂於從教、安心從教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出台《關於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改革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包括著力提升思想政治素質,全面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大力振興教師教育,不斷提升教師專業素質能力;深化教師管理綜合改革,切實理順體制機制;不斷提高地位待遇,真正讓教師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切實加強黨的領導,全力確保政策措施落地見效。

「《意見》提出了一些過去沒有提及的問題,例如確立公立中小學教師作為國家公職人員的特殊的法律地位。」當討論到師資隊伍建設的問題和政策建議時,教育專家們提出了一連串的疑問,「這句話是什麼含義?教師是什麼樣的身份和屬性?他們的法律地位究竟怎麼確定?」

自古以來,教師的身份就很特殊,教師的職責和社會定位也非常多元,為人師表、德才兼備、鞠躬盡瘁、兢兢業業等都是對教師的基本要求。

「過去我們把教師作為專業人員,但是我們的教師還帶有很強的公務性。因此,專業性和公務性是公立中小學教師的一個重要屬性,是兩性合一的。」周洪宇建議,國家應配套建立特殊公務員或者教育公務員制度,進一步明確教師的身份和法律地位,建立中小學教師教育公務員制度,使教師享有與公務員身份相應的權利和義務,保護教師的政治地位和經濟利益。

3月3日下午,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全國兩會「部長通道」回答媒體記者關於師資建設問題時也表示,明確公辦中小學教師國家公職人員的法律地位,是重要的制度安排、制度創新。

此外,《意見》還特別提到了振興師範教育。「按照我們的國情,師範教育是師資來源的主體。」顧明遠說,很多師範院校都變成了綜合大學。雖然綜合大學有利於提高教師的總體素質,但是師範院校的定位應該是培養師資,不應該佔用師範教育的師資開設其他專業。

周洪宇認為,我們要辦好一批師範院校和師範專業,構建現代化教師教育體系。創新教師培養模式,完善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學「三位一體」的協同育人模式。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既要從教師的身份、待遇、保障方面入手,又要從教師數量、質量和師德方面著力。

其中,師德建設是重中之重。「建議書」提出,建立完善教師師德建設長效機制,實行教師師德考核負面清單制度;遴選一批當代人民教育家,通過宣傳報道,充分發揮他們的引領和示範作用。對此,顧明遠表示:「真正要形成尊重教師、依靠教師這樣一個社會風尚,還需要很多努力。教師本身要提高素養,要值得社會尊重。」

《中國教育報》2018年03月08日第7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教,為學生髮展而自覺
考了90分咋還是倒數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