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著名作家劉慶邦15萬字記錄陪護病重母親的艱難日夜

著名作家劉慶邦15萬字記錄陪護病重母親的艱難日夜

長江網3月5日訊(長江日報記者歐陽春艷)以短篇小說寫作見長的著名作家劉慶邦,日前推出了他的首部長篇非虛構作品《我就是我母親——陪護母親日記》。在母親2000年和2003年病重期間,劉慶邦一直陪伴守護在母親身邊,一百多個日夜,15萬字的點滴記錄,成就了這本不同尋常的日記。

這部日記體散文分為上下部,上部寫母親患病住院治療的日子,下部寫母親病重辭世的最後日子。那些看似平實質樸、波瀾不驚的文字,記錄下了屬於劉慶邦的一段特殊心路歷程與生命體驗,涌動著他豐沛的情感波濤,感動了萬千讀者。

聽生病的母親講故事,它們都可以寫進小說

2000年劉慶邦母親癌症手術後,大多數時間都是在病床上度過的。醫生為母親掛好了吊針,劉慶邦就會在床邊看書或寫日記。但是母親只要一跟他說話,他就會立即停止看書,聽母親說話。

劉慶邦在日記中寫道:「聽母親說話,比看書更重要。母親的話里不僅有書里沒有的東西,還在於我得讓母親知道,我在傾聽她的話,我是一個『聽話』的孩子。」

有一次,劉慶邦到醫院附近的新華書店買了本《民國匪患錄》。母親聽說他買了有關土匪的書,馬上就對他講了一個土匪的故事,「一個土匪剛吃了麵條,從土匪窩子里出來。鄰村人發現了他,大喊一聲,把他包圍起來。村民們用紅纓槍朝土匪亂扎……」雖然這個故事有點血淋淋的,劉慶邦還是將它記在了日記里。

只要有機會,母親還會在病床上給劉慶邦講村裡發生過的各種離奇故事,而劉慶邦也會將其中有意思的內容記在日記里,希望有一天它們都可以寫進自己的小說里。

與病重母親一起拍電視片作為紀念

劉慶邦母親因癌症動手術、化療後,身體情況大不如前,術後造瘺更是對她的生活質量造成了很大影響。2001年冬天,劉慶邦將母親從河南老家接到了北京。這年過完春節,母親突然向他提出一個要求,想看看大海。

「母親很少對我提什麼要求,想看大海的願望一定在心裡埋藏已久,是鼓足勇氣才提出來的。母親的這個要求,是我沒有想到的,一般來說,農村的老人臨老的時候會要求吃點什麼,穿點什麼,提的多是物質性的要求。而母親的要求與物質無關,是一種精神上的需求。」劉慶邦在日記中寫道。

為了滿足母親的心愿,劉慶邦立即陪伴她去了南戴河。然而遺憾的是,那年冬天天氣奇冷,連海面都結了冰。母親到海邊走了走,只看到了冰封的大海,沒有看到大海的波濤。

2003年,母親的癌細胞擴散了,病痛折磨得她苦不堪言。這時開封電視台提出,想為劉慶邦和母親拍部電視片。劉慶邦歷來不愛上電視,可是對方的一句話——「給老母親留一點音像資料,做一個紀念」,打動了劉慶邦。在電視片錄製的時候,記者問母親:「您想過您的兒子會當作家嗎?」這位淳樸的母親只是說:「沒想過,我想著他能長大成人就中了,我做夢都沒想過他能走到今天這一步。」

母親真正離世的那一刻,「我變得極其脆弱」

「伺候母親的過程,也是消耗悲痛的過程。我想每一個伺候危重病人的親人都是這樣,如同把悲痛分成段,或拉長,或拉細,一段一段消耗。時間長了,悲痛就消耗得差不多了。當悲痛最終到來,我懷疑自己還有多少悲痛的能量。」劉慶邦曾在日記里如此寫道。

然而2003年3月5日凌晨,當母親真正離世的那一刻,劉慶邦卻發現自己當初的想法是錯的。他哭得嗓子嘶啞,幾乎發不出聲來;雙眼紅腫,兩隻眼睛腫得只剩下兩道細縫,看什麼都模糊不清。「我像突然變了一個人一樣,變得極其脆弱、極其小,小得像一個孩子。我同時變得前所未有的順從,對什麼都不拒絕。堂叔讓我做什麼,我就做什麼。」

劉慶邦頭上戴了用生白布縫製的孝帽子,腰裡扎了白布帶子和生麻批子,手裡提了用麻稈做成的哀杖。他和弟弟甚至冒著積雪和泥濘,依據當地喪俗,全村挨家挨戶去磕頭。

如今,當劉慶邦再度回憶起那場後事,他寫道:「如同痛哭是我的需要,磕頭也是我的需要。我心裡想的是我母親,我跪下雙膝,低下頭顱,磕頭是為母親所磕。我褲腿上沾滿了泥,兩隻手上也沾滿了泥。這樣很好,泥使我有了一種回歸的感覺。」

小說中只要寫到母親,差不多都有他母親的影子

「母親是我的宗教,我對母親不只是敬仰。」在劉慶邦《母親的獎章》《平原上的歌謠》等代表作中,都寫到了自己的母親。事實上,劉慶邦的小說中只要寫到母親,差不多都有他自己母親的影子。

劉慶邦9歲時父親去世,姐弟六個全靠母親一個人養活。他記得,當年報名參軍沒有通過,母親給自己煮了一個雞蛋,兄弟姐妹們卻吃的是紅薯麵餅,這件小事讓他至今心懷愧悔。

為了多幹活、多掙工分,母親天天跟男勞力一塊兒幹活,還被縣裡作為勞模表彰。母親用親身經歷告訴劉慶邦,勤勞不只是生存的需要,還關乎人的品質和人的道德。受母親影響,勤勞在劉慶邦眼裡有著特殊意味。所以當有人希望他在書上留下寄語時,他經常會寫下「天道酬勤」。

劉慶邦還坦言,他的文學啟蒙也是由母親開啟的,「母親不識字,但有文學天賦,講起故事來讓我聽得津津有味」。

母親如今已經去世了15年,但每年的清明、農曆十月初一,劉慶邦都會回到家鄉拜祭母親,並趁這個機會和老鄉親朋閑談積累素材。「一個作家如果是從農村出來的話,那麼最好的深入生活的方式就是回家。這跟我小時候的情況差不多,肚子餓了,就想到找母親。」劉慶邦說。

責編:朱德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長江網 的精彩文章:

親子時光 不要讓陪伴成為傷害
信息「裸奔」 應對需要「加速度」

TAG:長江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