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歷史密碼,盡在此間:神秘的西部苗族喪葬文化

歷史密碼,盡在此間:神秘的西部苗族喪葬文化

歷史密碼,盡在此間:

神秘的西部苗族喪葬文化

苗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苗族社會從歷史上遺留下來的許多風俗習慣別具一格,饒有風味,構成了中華民族文化燦爛的一頁。苗族的喪葬習俗是苗族社會保持得比較完整的古代風俗習慣之一。據民國《馬關縣誌?風俗志》載,苗族之喪葬,「自人死時即敲鼓吹蘆鱉以樂鬼,晝密不停,鼓間數秒一敲,絲間數分一吹,直至埋葬而後已」。至今這種描述,在百里杜鵑仍保持它那原始古樸、充滿神秘色彩的形式。貴州畢節境內苗族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川黔滇方言,分為四種土語,各個土語區的喪葬習俗在個別環節上略有差異,但基本形式是相同的。這裡,以百里杜鵑苗族的喪葬習俗為例進行介紹。

百里杜鵑苗族

一、老人壽終時須沐浴、修面、穿戴

入殮老年人在彌留之際,親生兒女都應在身邊服侍,以體現敬孝之道。死者氣盡時,親屬或祭師要把一隻小雞(也可用雞蛋代替)捏窒息後,置於堂屋後壁的左上角,發喪時才能丟掉。隨後為死者洗浴、剃頭(若死者是女性,洗頭後綰好頭髮即可)、修面、剪指甲,再給死者換上衣裙、鞋、襪等。然後,由子女將死者扶成半立狀態,祭師叫著死者的名字說:「你為人已完一世,祝略(陰界最高者)要招你上天,你安心去吧?你要保佑兒孫有吃穿,六畜興旺。請你聽准,現在你的兒孫們為你敬酒。」隨後往前後左右灑牛角酒三次,同時門外地炮三響,告知寨鄰。入殮時,將棺木置於堂屋中間,頭朝東方,在內底鋪一竹墊,再將枕頭放入(用兩尺左右靛染麻布或平紗青布縫製枕套,用大門頭上的三把茅草或舊衣物做枕芯),然後給死者戴上青布做的手套、腳套即入棺置平,用一塊平紗青布或三色布蓋上嘴巴,經祭師獻過糧鹽後,就蓋上棺蓋。棺木的放法一般是順一邊牆壁豎放的。之後,將弩掛於壁上,砍幾根(男八女六)長約三尺的竹棍放在大門背後,還要砍一根約四尺左右的木棒,頂端套上一把刀子,置於棺木後面。

苗族轉嘎

二、組建管事、籌辦喪事、通知親戚

入殮結束後,死者的家屬、家族、寨老等要共同商量如何辦喪事。先是由德高望重的老人和通曉喪事習俗、組織能力較強的幾個人組成一個管理喪事事務的臨時機構,專用一間屋子作為管事房。設總管一人,坐陣指揮,手拿一根木棒或竹棍,在上面刻上不同的符號,記錄喪事場中的事件,如親友來否、禮物的品名數量等(隨著社會的發展,當今已改用漢文記錄)。總管下面一般設內管事一名,外管事若干名(視接待主要外客的家數多少而定)。內管事主要承擔安排喪事期間的開辦費用和具體事務,將喪事期間的勞務分成若干環節,把幫忙的勞動力分成相應的若干組,各負其責,有條不紊。外管事主要是接待客人。苗族村寨一般都形成一種習慣:無論是誰家遇到喪事,主要勞動力都要主動前來獻策出力,並按俗定標準資助糧款或實物;死者的親戚都必須由孝家通知周全。如果死者是男性,則姑媽家是主客,如果死者是女性,則娘舅家是主客。通知主客有一套特別的禮規。以娘舅家作主客為例,去娘舅家報喪的人要背上一壺酒,快到娘舅家時,有的要用樹枝等插在路旁,意為死者靈魂,並交待叫它在此處等候。到娘舅家門前,先要凈身。進屋後請娘舅端坐,行跪拜禮、敬上酒,才告知某某老人已辭世。娘舅家要殺一隻雞招待報喪的人。雞煮好後,報喪人還要在門前的一張小桌上擺上食物,給死者及娘舅家已去世的幾代祖輩供食,或把食物抬到來時在路旁插的標記處供食,方可入屋進食。返回孝家時,要將所插標記拔掉,表示死者靈魂隨返。開始祭祀那天,眾親友陸續來參加喪禮。一般親友來到後,和孝家略敘家常,表示哀意。如果拉牛或背豬等前往祭奠,可請幾個或和十個人同往。娘舅家前來祭奠時,孝家要在娘舅家經過的路口邊鋪上一個竹墊,上呈三角形放三個草團,中間放上熄滅的柴火,旁邊擺三杯酒,還有一副竹卦,並請一個能說會道的管事恭候。舅家也要請一個能說會道的代言人領隊。舅家一行來到竹墊邊,管事先斟酒給每一個來客喝,然後舅家請來的代言人用比喻的方式唱問是否準備好竹卦,唱著朝後奠三杯酒給死者及其三代祖公,向三個方向踢掉柴堆,舅家人方才哭進靈堂。孝家要在堂前跪拜迎接,並扶舅家一同哭進靈堂。之後,要安排一處專門的地方給舅家休息。

苗族祭奠儀式

三、祭祀出孝、舅家盤問、訴姑媽

話祭祀活動,自始至終都由祭師主持。一般來說,在苗族中,一個宗族有一位祭師,這個宗族的喪事活動都是他唱主角。祭師是一代一代地通過身教言傳傳承下來的,不僅要熟悉本宗族的喪葬規矩,還要熟悉本宗族的人際範圍,因為在祭奠剛去世的人時,還要連原來死去的本宗族的幾輩人一道供奉。在進行祭祀活動時,還要有一些必須的法器,如竹卦、蘆笙、大鼓等。竹卦一般是臨時做的。需用時,祭師砍一根指頭粗細的竹子來分成三節,根部一節約兩尺左右先放好,以後祭祀活動進行到「指路」時穿「指路雞」用;中間一節約三寸左右,用來做卦;尖上一節約三尺左右,劃破一節,用九束麻剪成三寸左右卡進破裂處,放在棺木邊。以後安葬完畢插在墳上。竹卦就用中間這一節破成兩塊,一端削成尖口斜面,祭師手拿一隻小雞在手,念過有關言語,將小雞捏死,斟酒奠於地,卦即做成。大鼓分兩種:竄寨鼓和守家鼓。竄寨鼓就是某家遇喪事,鼓在他家,喪事結束後,將鼓存自家樓,別家遇到喪事再來接去;守家鼓是有專門人家存放,別戶遇喪事再接去,辦完喪事後送回原處。不管誰家遇到喪事,前去接鼓有一套固定習俗:孝家須請三個人(其中有一人背笙)拿上一瓶酒到存放鼓的人家,對主人說明來意,主人將酒奠了鼓,對鼓交待一番,才放下鼓交給來人,而且不能讓鼓著地。借鼓的人給鼓蓋上衣服,一路吹笙擊鼓,背回孝家,在堂屋中掛上(有的是掛在院窩的柱子上),此後二人或一人吹笙,一人擊鼓,且吹且舞,曲調低沉,催人淚下,還有幾人輪流唱酒令。笙鼓幾乎要一直延續到喪事結束。

苗族殺牛祭祀

祭祀開始後首先要供食。供用的食品有的是專門準備的:用手抓九把米加水適量煮熟後裝入一個木缽內;捏死一隻公雞,除毛剖肚,將雞肝和雞肉煮熟。把這些和酒一起擺在棺前的小桌上由祭師供奉。祭師右手拿卦,左手執杯,將酒滴入卦的尖面斜口後,把卦呈交叉形擺在桌上,又將雞肝、雞肉、米飯等一點點拋在地上,交待給死者,並有專門的勸酒飯詞令,勸死者靈魂吃飽喝足,好有力量返回祖先地方。

出孝。各家供完飯後,一般都已半夜。這時,由祭師打著火把在前,後跟背著弩的死者的長男,其它孝男手拿竹棍長刀隨後,從棺木旁依次跪拜後出門。這時,鼓、笙、地炮、牛角齊鳴。這一行繞房屋一圈或幾圈後方哭進靈堂。這稱之為出孝。一般這一晚要如此三次。傳說原來苗族來到深山大箐居住,豺狼虎豹經常出沒,有位祖先死後曾被野獸叼走,是大家追趕一陣,才從野獸口中奪回屍體,故現在遺有此俗。

舅家供完飯後,回到安排的住處。這時,管事拿一壺酒來,倒一杯給舅家的人喝了,然後舅家代言人和管事各執一根木棍,進行一系列歌唱式對話。從形式上看,舅家是佔主動,用質詢的口氣盤問孝家,如姑媽如何死、準備辦喪事的東西是否齊全,等等。管事則代表孝家一味解釋、謙讓。

充滿人文關懷的苗族哭喪

訴姑媽話是舅家在祭奠死者時,請歌師代表舅家唱悼念姑媽的歌曲。有的要唱幾個小時。其主要內容是追述姑媽在世時如何勤勞,現在凄然去世,留下無限哀思等等。訴姑媽話一般都是用對仗的苗語唱出,其調哀婉,其意凄涼,唱者大多嗚咽不已,聽者乃發抽泣之聲。

四、打牛、指路

老人過世後,孝家一定要打牛祭奠,婿家也可同時打牛祭奠,意思是讓死者牽去用。有條件的可在安葬死者前進行。條件差的在安葬後再逐步備辦,然後擇日進行。打牛這種習俗的歷史在苗族中可能已非常久遠。任昉《述異記》卷上載,苗族先民的著名部落首領蚩尤被古代民間描述成牛的模樣,「俗雲(蚩尤)人身牛蹄……秦漢間說:蚩尤耳鬢如劍戟,頭上有角」。這證明牛和苗族先民有密切關係。《路史·後紀四·蚩尤傳》又說,蚩尤死後,「祭蚩尤不用牛頭」,證明當時還是實行牛祭的。苗族至今仍必須用牛來祭奠死者,說明牛對苗族社會的生產生活有著貫穿歷史的聯繫,這也許是苗族比較早使用牛來作勞動工具、從而進入農耕民族的一個證明。苗族的牛祭分為家祭和外祭兩種。家祭即在家中堂屋進行祭奠活動;外祭要在外邊一個較平坦的地方搭一個棚子作為祭房,然後將靈柩抬到裡面祭奠,抬棺木到祭房時,祭師在前,孝子背弓弩、長刀隨後,再後是靈柩,最後是笙、鼓及送靈人群。原置於大門後的竹棍可一路丟掉。這一行圍繞祭房繞若干圈後,置靈柩於祭房內,頭朝東方,弓弩、長刀、鼓等掛好放當。有的地方要把牛打倒地後才將弩掛在祭房前,而且須一百天後才能由孝家取下來。打牛先要交牲,就是用反手繩把牛繫上,拉到靈柩附近,繩子一頭拉進靈柩,放在死者手上。這時祭師手持竹卦,向死者靈魂作一番交待,叫死者靈魂拉上牛去「做種」,然後才將牛拉到較寬敞的地方打。打牛是苗族喪葬習俗的高潮。打牛時,孝子要身背弓弩、長刀,大喊:「外鬼!不要搶我家老人的牛!」接著由舅家先打三斧頭後,將斧頭交給幫忙的人,幫忙的人隨後用斧頭猛擊牛頭,直到牛倒地後方才開頸接血。如果牛身強體壯,則要事先用繩索捆綁後腳拉住,以防不測傷人。打牛期間,孝眾痛哭,笙鼓齊鳴,地炮三響。牛死後,血用開水燙成塊,拿到靈前供奉一次。有的地方是事先準備一個藤圈,開頸時將藤圈沾牛血到靈前供奉。之後,舅家、孝家、婿家等各家要分別輪流吹笙擊鼓,唱酒令的人要圍繞靈柩轉幾圈。直到把牛肉切剁煮好,方才吃飯。

肅穆的苗族下祭儀式

指路,也就是給死者靈魂指一條去同死去的祖先相聚的道路。苗族相信人死後,其靈魂要去同祖先的靈魂團聚,但剛死者的靈魂不知道路,要由祭師給予指出途中經由的地方,告訴其途中應注意的事項,死者靈魂都會走到祖先處。指路是祭師手持竹卦,通過唱指路詞的形式進行的,指路詞比較長,一般前部份主要是敘述人為什麼要死,死後要帶些什麼東西同去等等;後部主要是路上要經過的地方以及死者靈魂經過時須注意的事項等等。從內容上來看,指路詞有幾個特點,一是叫死者靈魂帶回去做種的,都是些生產生活的必須品,如糧種、麻種、雞種、豬種、竹種、牛種等;二是死者靈魂都是走路返回祖先居住的「祝略城」。指路時,要用一隻公雞作為指路雞,由祭師邊念指路詞邊捏雞脖子使其窒息後,用竹棍穿上置於靈柩旁。

指路結束後,有的地方還要由祭師唱送死者靈魂的歌,並祝願今後孝家順順利利,發財發富。

五、埋葬、解簸箕

祭奠結束後的第二天,就是埋葬。挖墓穴前,先在墓穴處的四角及中間奠酒,然後先挖中間奠過酒處的土,將第一鋤泥巴在另一邊專門放好。暮穴挖好後,置入棺木,即可埋葬。葬完後,祭師執卦在手,對死者靈魂交待說,「第三天早上,你轉來等早飯。今天我拿卦頂遞給你,到第三天早上你又拿卦頂遞給我。」說畢,將卦放在墳前的石縫中。埋葬一般是一次葬好,但有的如果因天晚當天葬不完,就培土到平棺停止,而這時卦不是放在石縫中而是插在墳上,第二天再葬完。葬好後的第三天復山。屆時孝家及部份鄰居親友抬上酒肉飯等前去墳前供奉,供完後將竹卦插在墳上,並將挖墓穴時的第一鋤泥蓋在卦上。解簸箕是接死者靈魂回家和親人團聚的一種形式,一般是死者去世後滿一個月的時候,或以單數年月為期。先是孝男手持一根竹棍到死者墳邊,將竹棍搭在墳上,喊著死者的名字說:「我來背你去解簸箕」,說完將竹棍背回;離家不遠時,將竹棍置於路旁說:「你在這裡等,明天我才來接你!」當晚,孝家要殺兩隻雞,將煮熟的雞肉、心、肝抬到竹棍前由祭師供奉。第二天早上,孝家用竹棍捆成一個十字架,套上衣服,拿到路邊那根竹棍前,由祭師奠過酒後,即表示死者靈魂已由竹棍移到十字架上,放進簸箕內,然後全家哭著將其抬回置於屋中間方桌上,由祭師供飯、酒、肉等。有的地方接靈魂時不用到墳上,只是拿上死者生前穿過的衣服,在路口邊點燃蠟,由祭師念上幾句,表示死者靈魂已附在衣服上,接回家置於簸箕內即可。孝家要殺一頭豬,一是用來供祭(同樣經過交牲程序),二是招待親友、鄰居。供祭結束後,全家仍要哭著將簸箕抬到原來放置竹棍的地方,拿掉十字架,表示死者靈魂從此與陽世人家分手,路上返回祖先住地的途程。至此,整個喪葬習俗全部結束。

美麗的百里杜鵑苗鄉

苗族的喪葬習俗是在長期的歷史上形成的。歷史唯物主義認為,原始人進入歷史的時候,還是是十分貧困的,只能是自然的奴隸。隨著勞動複雜化的增加和熟練程序的提高,人類擁有自我意識,開始在自己的想像中出現了神靈,逐漸產生了原始崇拜。苗族的喪葬習俗實際是屬於原始崇拜的範疇,是原始宗教中鬼魂崇拜和祖先崇拜的混合形式,而且已經形成自己獨特的原始宗教儀式。苗族的喪葬習俗是研究古代宗教的活化石。

(圖片:由百里杜鵑苗學會提供)

推介西部苗族歷史文化,服務苗族地區脫貧小康。敬請持續關注,請掃描西部苗族公眾號二維碼。

徵稿啟事

本公眾號發布平台,致力於苗族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和宣傳利用,服務苗族地區脫貧攻堅和小康建設。凡是涉及各地苗族歷史文化的學術論文、新聞稿件、視頻圖片、民間故事、文學作品等等,均可在此發布。如有打賞,由本公眾號管理者向作者轉發50%作為稿酬,其餘用於日常維護費用。歡迎廣大讀者積極賜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西部苗族 的精彩文章:

TAG:西部苗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