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華武當內家拳創始人張三丰之道符體書法

中華武當內家拳創始人張三丰之道符體書法

當年,張三丰融多家之所長,得道之精微,將武當派發揚光大,傳下神功無數,各成體系,被後人尊為武當派祖師。三豐祖師所創之龍行大草、天龍神劍,將書道、拳法、劍法、丹道諸藝熔為一爐,「寫字即成拳,行筆是練功」、「 寫字抒劍氣,作畫發文光」,此等書法,不愧為書道之絕頂,以「書」、「劍」演大道也!然,三豐祖師身為道門宗師,自是精於符籙之術,以畫符之筆勢合於書法,也自成一體,筆勢凌空飛舞,匪夷所思,可謂是書道之奇峰,草書之極致。此種書法,可稱之為道符體書法。

一、觀天之象創文字

上古之時,人們交流只有語言,無有文字,為了記錄事情,便採用結繩、契刻、圖畫來記錄。結繩記事存在於上古傳說,在中土早已失傳。但在墨西哥的一些原始部落,尚有採用結繩記事者,可見上古傳說不虛。據王大有等專家考證,美洲大陸之土著居民,實為數千年前中華先民遷移而留下之後裔,保留了中華上古很多文化特點。到了現代社會,計算機存儲和運行的方式其實就是一種更高級、更複雜的結繩記事。契刻記事最著名的就是八卦了,用不同的契刻來表述不同卦象,描述天地不同的現象。除八卦之外,還有其他契刻符號。圖畫記事主要有兩種類型,一是部落之圖騰,如龍、鳳等實為上古部落之圖騰,這些圖騰自有特定之意義;二是描述某種事物、某件事情,而畫一幅圖記錄下來,是對天地萬物、萬事的直接描述,這幅圖大家一看就明白什麼意思。這兩種圖畫記事就是中華象形文字的起源,其最重要的特點是觀察天痕地勢萬事萬物而創造,每個字都如同一幅畫,以簡約的曲線畫成的畫,稱之為「天垂之象」。故而古人認為文字中包含了宇宙至理,甚至能溝通到宇宙中的神秘力量。在道教中一些符籙中,在點線之間也包含有漢字。在先民上萬年的生活中,逐漸創造出大量的圖畫符號,但比較零散,所表達的內容也不統一。後有大賢倉頡總結不同部落所用之圖騰、先民平時所用之圖畫符號,進行歸納創造,形成比較成熟的一套交流、記事的符號系統,這就是漢字。說廣大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活中創造了漢字,沒有錯。但說倉頡造字的傳說是虛假的,也不正確,在文字的發展過程中,總得有一個大智慧的先賢對早期的各種圖畫符號歸納總結,創造升華而成文字。這位先賢可能叫倉頡,也可能叫其他名字。

倉頡造字圖(圖片源自網路)

二、另有天書神人傳

除此之外,上古修真之士還有一套文字系統,稱之為「天書雲篆」,據稱乃神人所傳。這種文字如龍鳳盤旋、如雲彩變幻,據稱每一個字都隱含天地之至理、不測之玄機、特殊之能量。這種文字不多,也非普通人所能學習。宋代大書法家蘇軾在《天篆記》中也說:道教方士之書「筆勢奇妙,而字不可識。」《真誥》言「今三元八會之書,皇上太極高真清仙之所用也。雲篆明光之章,今所見神靈符書之字是也。」《雲笈七籤》中記載:「八龍雲篆,明光之章,自然飛玄之氣,結空成文,字方一丈,肇於諸天之內,生立一切也。篆者撰也,撰集雲書,謂之雲篆。此即三元八會之文,皆是天書也。」《道藏·太上洞玄靈寶諸天內音自然玉字》云:「天真皇人曰:《天書玉字》凝飛玄之氣以成靈文,合八會以成音,和五合而成章。」書中有二百五十六個「雲篆天書」圖像。《三洞經》:「道家字曰云篆,曰天書,曰龍章,曰鳳文。」在我觀來,這些「天書雲篆」可能是大神通者在功境中所觀察到的大道影像、天地紋理的表述。佛門密宗之修習,也有觀想一些特殊的原始梵文種子字,認為這些字有特殊意義,有特殊之力量。這與上古「天書雲篆」的作用是相同的。

雲篆(圖片源自網路)

三、人天媒介畫道符

道符,又叫神符或天符,是一種被認為能夠溝通神秘力量,發揮獨特作用的奇特文書。它文字曲折難辨,似書,似圖,似流雲。葛洪把道符界定為一種天文,並闡述了符的來源。他說:「鄭君言符出於老君,皆天文也。」也有道書認為道符本身是天上雲氣自然結成——「此符本於結空,太真仰寫天文,分別方位,區別圖像符書之異」(《三洞神符記》)。之後才由太上老君等各路神仙將它傳授至人間,也有稱西王母所授,或曰大禹所傳。道符應與上古巫祝之術相關,可能也是「天書雲篆」的發展。

畫符有特殊的講究,並非依樣畫葫蘆便能製造出來,需要制符者有很深的內煉功夫,契合冥冥中某種玄機,方能制出真正的道符。《道法會元》云:「符者,合也,信也。以我之神合彼之神,以我之氣合彼之氣,神無形,而形於符。此作而彼應,此感而彼靈。符者,陰陽契合也,唯真誠者始能用之。」

我猜想,道符可能是用來溝通宇宙中的某種神秘能量、神秘信息的密文,如同手機的天線。後來,道符在道門中得到大發展,種類繁多,慰為大觀,形成道教特有的一種文化。道門「五秘」即有「符籙門」,而其他四門,也大多兼修符籙之術。張三丰得道門之「太極門」、「玄真門」、「劍仙門」之真傳,自然精通符籙之道。

道符手抄本(圖片源自網路)

四、助推書壇百花放

道符,神秘、靈動、飄逸,從書法上看,也是一種獨特的書法藝術,不少書法家從中得到啟迪,受其浸染。唐代篆書的寫法就深受道符書寫方式的影響,敦煌《篆書千字文》(唐代墨跡)殘卷、空海法師《篆書千字文》(摹本)的寫法與道符摹擬雲龍的曲折寫法高度一致。道符還催生了「雙鉤填墨」的摹寫手法。雙鉤填墨源於天師道的「畫符郭填」。 沿字的筆跡兩邊用細勁的墨線鉤出輪廓,稱為「雙鉤」;雙鉤後填墨的稱為「雙鉤廓填」。發展到後來,就成了書法中的雙鉤填墨。雙鉤填墨,最為接近真跡,保持了原本的筆墨情趣和神態風韻。流傳至今的「蘭亭文集序」所有版本,包括最為有名的「神龍本」、「定武本」等,絕大部分出源於雙鉤填墨。

敦煌遺書——篆書千字文殘卷

五、書道巔峰龍真字

當年,張三丰祖師悟通白雲上人書決,書、劍、丹道合一,創龍行大草、天龍神劍,可謂是書道之巔。武當太乙神劍門關亨九老先生之先祖曾在家傳武當拳宗注曰:「三豐祖師不僅創有字拳,而且創龍行草書氣行於字,另具風格。」(參閱關亨九《武當修真密笈》一書)張三丰祖師曾寫下《直解書訣》云:「達乎道,通體圓滿,乃是渾圓。三寶四肢齊歸於臍,腕骨能鳴。陽氣明則化臂力,陰氣大則身生風,刀筆劍鋒,以字為性。圓動則順遂,方行則逆去。緊靜坐勁,掀則力出。內要致,外要空,整起整落,回仰是遠,連接是近;望之似逸,發之以驚。誠於斯道,字拳乃精(參閱關亨九《武當修真密笈》一書)。」並書「龍、虎、神、佛」四字於武當山玉虛宮石壁,惜明末毀於戰火。幸武當道人拓刻木版留傳至今,神韻依然,稱為祖版。當代國學大師李兆生得張三丰龍行大草一脈之真傳,有眾多書法精品問世。

神龍祖版

六、立筆為宗道符體

張三丰作為道門宗師,得眾家之真傳,將道符之筆勢用之普通書法作品,自成一體,可稱之為道符體書法。這種書法,兼具道符之神秘、靈動、飄逸,有一種特別的氣勢,給人以極大之震撼,非常人所能作也!

合川的二仙觀碑刻自紀錄片編導、製作人趙興明先生在其博客發表《張三丰龍行大草書法碑刻》一文後,引起了大家的廣泛討論,網上轉載者甚多,多數人都認為是張三丰真跡,但是否為龍行大草,有不同的看法。對此碑刻,我曾請教李兆生先生的學生文熙先生,文熙先生經深入研究和親身體驗,認為二仙觀碑刻並不符合龍行大草筆走龍蛇和天龍神劍斬釘截鐵的作風,也無循氣內行之內容,可知並非龍行大草。網上流傳的據說是張三丰祖師唯一真跡的龍行大草拓本(內容為唐代詩人劉長卿《別嚴士元》詩),與二仙觀其中的一幅碑刻是一致的。但二仙觀碑刻這種書體有四幅,內容為四首唐詩。

第一首:劉長卿《別嚴士元》

春風倚棹闔閭城,水國春寒陰復晴。

細雨濕衣看不見,閑花落地聽無聲。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綠湖南萬里情。

東道若逢相識問,青袍今已誤儒生。

第二首:戴復古《月夜舟中》

滿船明月浸虛空,綠水無痕夜氣沖。

詩思浮沉檣影里,夢魂搖曳櫓聲中。

星辰冷落碧潭水,鴻雁悲鳴紅蓼風。

數點漁燈依古岸,斷橋垂露滴梧桐。

第三首:王維《敕借岐王九成宮避暑應教》

帝子遠辭丹鳳闕,天書遙借翠微宮。

隔窗雲霧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鏡中。

林下水聲喧語笑,岩間樹色隱房櫳。

仙家未必能勝此,何事吹笙向碧空。

第四首:杜牧《題宣州開元寺水閣閣下宛溪夾溪居人》

六朝文物草連空,天淡雲閑今古同。

鳥去鳥來山色里,人歌人笑水聲中。

深秋簾幕千家雨,落日樓台一笛風。

惆悵無因見范蠡,參差煙樹五湖東。

二仙觀碑刻照片(照片源自網路)

網上流傳的張三丰書寫的《別嚴士元》拓片

經網上搜索,張三丰書寫的《別嚴士元》書法原件尚存,寶港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在2015秋季拍賣會曾展出該作品。作品保存完好,上有鈐印:張三丰印(白)、蓬萊第一(朱)、心鏡虛明(朱)。靜觀作品,正如拍賣公司所介紹的:「畫面呈現出如大海江河般,此起彼伏,滔滔不絕,一氣呵成的磅礴氣勢。」好像有太極拳連綿不絕的拳勢,劍氣縱橫之凌厲,又好像如道符一樣能引來超越時空的神秘力量。這幅書法與二仙觀碑刻及網上流傳之拓片是一致的,而二仙觀碑刻並非現代人所刻,這也可證明《張三丰·別嚴士元貼》並非現代人所偽造,應為張三丰真人真跡。

張三丰《別嚴士元》的書法原件

張三丰《石橋歌草書》

中鴻信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在2015春季拍賣會展出張三丰的另一幅作品《石橋歌草書》,書上內容為:「景堪羨,吾暗喜,自斟自酌醺醺醉,醉彈一曲無弦琴,琴里數聲,叫道人仔細。張三丰。」所書內容為節錄張紫陽的《石橋歌》,不過文字略有不同。《石橋歌》這幾句為「景堪羨,吾暗喜,自斟自酌熏熏醉。醉彈一曲無弦琴,琴里聲聲教仔細。」這幅書法與張三丰《別嚴士元》書法原件的風格基本相同。

張三丰真人所創之道符體書法,雖非書道主流,但也自成一宗,獨具特色,恰如書體中之奇峰,在書法史上也應佔一席之位。

真人宮修真樓、呂祖殿募捐二維碼:

(請各位善信捐助時註明芳名,以便登記和公示)

南宗道源

微信號:zhenrengong

紫陽縣真人宮位於陝西南部的安康市,因全真南宗創始人紫陽真人張伯端在這裡悟道參玄,著書立說,寫下了《悟真篇》而名聞遐邇,被譽為道教「南宗之魂」。這裡南依巴山,北望秦嶺,悠悠漢水,川流東去,有詩曰「千里漢江文筆山,一城雲霧半城仙。得此人間真福地,何須身外求金丹。」古往今來,在此參玄悟真,修道成仙者難以盡述。

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寫的七絕《陝西紫陽真人宮》云:「先生力撰悟真篇,從此南宗別有天。丹藥效微宜少用,不如重返自然間。」

紫陽縣山清水秀,夏無酷暑,冬無嚴寒,自然與人文水乳交融。境內開放的道觀有真人宮、悟真觀、紫雲宮、擂鼓台、顯月觀等。名山古觀,星羅棋布,仙蹤道侶,四海雲集。法國道教協會會長景秀,英國道教協會會長世靜,都是在這裡拜師學道,而後回國傳道的。前任中國道教協會會長閔智亭大師、任法融大師先後多次蒞臨。這裡是中國道教之重鎮,也是近代西方道教的發源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宗道源 的精彩文章:

初二回娘家,這些規矩你都聽過嗎?

TAG:南宗道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