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千古奇謀,卻被諸葛村夫為一己之私扼殺,悲哉魏延!

千古奇謀,卻被諸葛村夫為一己之私扼殺,悲哉魏延!

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作為蜀國的大將魏延,曾經提出了一條走子午谷路線,直達長安的計謀,這條計謀在《三國志》和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國》里有記載和論述。這條計謀也成為後來的專家和學者們一直研究的一個話題,就是這條計謀到底它能否成功,它的可行度又到底有多少呢?我在這裡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首先我們來看看有關此類事件的一些看法。

關於對魏延這條子午谷奇謀是否可行,歷來有兩種看法。一種是認為可行,姑且稱其為正方。另一種認為不可行,姑且稱其為反方。正反兩方都列舉出了他們的理由。正方的論據有兩條:

一,魏延的謀略是出奇制勝,按照兵家的法則就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採取突然襲擊的辦法。因為當時魏國朝中,對諸葛亮知道的人甚多,都認為諸葛亮用兵謹慎,不敢弄險,絕對想不到他會分兵走子午谷,因此分兵偷襲,先取長安,截斷敵人後方退路是完全有可能的。謀敵人之所謀,算敵人之所算,而敵人又算我不出的情況下,偷襲完全可以達成突然性。

二,長安的守將是紈絝弟子,無勇無謀的夏侯懋。夏侯懋這個人,是個公子哥,紈絝子弟。不懂兵法。不懂謀略,不曾經戰,沒有實際經驗,而且是好說大話。你魏國用這麼一個無用之輩,去防守這麼一個重要的地方。他怎麼可能算的出魏延要走子午谷這條路?

反方認為不可行,論據也兩條:

一,道路險,易中埋伏。反方認為,就算夏侯懋再無能,魏國國內也必然有人建議在各條山谷中設伏。包括子午谷。如果真在那裡埋伏的話,那魏延一去,必然中了埋伏,必然失敗,損兵折將。而一旦魏延有失,會動搖蜀軍的士氣,挫傷蜀軍的銳氣.

二,認為魏延兵少,不能成事。魏延就一萬人,其中還有五千人運糧,如此少的兵力,就算過了子午谷,以如此少的兵力也未必能拿下長安,就算拿下長安,也未必固守的住。

那麼我們把正方雙方的論據進行一下對比,看看誰的論據更成立。我經過對比發現,正方的兩條論據均成立,而反方的第二條論據不成立。為什麼不成立呢?因為我們都知道,自古偷襲,尤其是走山險道路,第一是搶時間,第二是搶速度。要搶在敵人不知道,沒有做任何防備之前到達指定目的地。以形成進攻的突然性,給敵人以從天而降的感覺。而且這個行軍的保密性,非常重要,不能讓敵人的游騎哨探發現我方的行軍路程。一旦發現,敵人有所準備,那偷襲就徹底失敗了。那怎麼才能做到保密性強,在時間和速度上都能搶過對方,達成突然性呢?那就是命令只有下一級軍官知道,士兵們不知道。他們是負責走路,不管我們到底去哪,幹什麼。只需要服從命令就行了。二是輕裝上陣,帶少量的部隊,因為我們都知道一個常識。那就是大部隊人數眾多,輜重繁瑣。行軍路程相當緩慢。如果帶大部隊,一個是山谷險要,地形狹窄,大部隊如果突然遇到敵人,難以展開部隊。二是耽誤行軍路程。走的慢,拖的時間長,敵人就會發現我方的企圖。從而失去了突然性。因此說,魏延選擇帶少量的部隊,是正確的。

那麼,魏延的這條計謀到底可行度有多少呢?我個人認為是可行的。理由也簡單。我們要想知道是否可行,只需要解決三個問題就可以了。第一,魏延的計謀是否符合軍事理論?第二,長安守將和魏國大臣,是否算的出魏延的行軍方向?第三,魏延提出的分兵計謀,是否符合當時蜀軍的實際情況?我們來逐一解釋。先看第一點,是否符合軍事理論。

我認為完全符合兵家的出奇制勝理論,道理跟正方的第一條論據完全相同。出奇制勝的理論,主要是建立在不按套路出牌,完全出乎敵人的預料基礎上。敵人越是認為我軍不敢走,我軍越要走,越是認為我軍不敢這麼做,我軍偏要做。達到使敵人算不出我軍的意圖。從而達到戰略目的。當時很多人是想不到諸葛亮會走子午谷的,因為他們還是比較了解諸葛亮的,按照諸葛亮的用兵規律,是不走險要之地,不打無準備,無把握之仗。而魏延則反其道行之,打破常規慣例,打破以往規律,使敵人大大出乎自己的意料之外。那麼敵人料不到魏延會這麼做,自然也就沒有什麼準備。偷襲就容易得手了。

再看第二點,夏侯懋是算不出來的,前面說過,他一個紈絝子弟,是個「四不懂」,不懂兵法,不懂謀略,不懂地理,不曾經戰。用這麼一個人,根本就是把魏軍往火坑裡推。他當時以為諸葛亮按照常規出兵,必然把大軍都派到正面去阻擋諸葛亮大軍,長安的守備兵力不可能太多。就算兵力比魏延多,他沒打過仗,臨陣應變能力差,再加上情報功能也低,根本就不知道魏延到底有多少人,一定嚇的棄城而逃。紈絝子弟帶兵,大多如此。正所謂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夏侯懋是個慫人,熊將,他所帶的兵,戰鬥力能強到哪去?怎麼能和魏延的軍隊相比?再說,決斷權在他手裡,就算有人進言,說魏延會如此如此,他也未必聽的進去,聽了也不會太在意。也不會做什麼大的準備。那哪裡有不失敗的?

第三,是否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我個人認為有符合之處,也有不符合之處。

哪些符合實際呢?就是從諸葛亮北伐的全局,從總體戰略來看,諸葛亮的北伐,千里而來,耗費無數資源,利在速戰。如果逐一爭奪城池,爭奪險要地理,正中了魏國的下懷。他們就想利用有利地形來牽制蜀國,消耗蜀國。魏延的偷襲策略,意在直接搗毀敵人的大本營,擒賊先擒王。如果捉了魏軍主帥,敵人自然不戰自亂,有利於諸葛亮長驅直入。可不必在爭奪地理上耗費過多的時間和精力。

再有,魏軍是夏侯懋帶兵啊,就是因為他帶兵,所以這條計謀才能有成功的把握,如果換了司馬懿或者是張合,郭淮這些老將,未必能成功。魏延這屬於是欺負弱智,欺負公子哥。因此在這方面也是符合實際情況的。

什麼地方不符合呢?就是運糧方面。因為運糧方面需要大量的車隊,和押運的士兵。車隊過山路是很難的。容易耽誤行軍路程。應該是算好到達的時間和攻下城池的時間,比如說十天,那就帶足十天的糧食和水。不要那些車隊。那是個負擔。

那麼魏延假如奪取長安後,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呢?首先,前線的軍隊聽到長安被偷襲,必然驚慌失措,無心戀戰,軍心動搖。防線崩潰。長安既是魏國前線軍隊的後方保障,又是他們糧食的供應基地。如果丟了長安,就等於丟了後方基地。那樣糧食不繼,後無依託。軍心散亂,哪還有心思再打下去了,必然全面撤退。其次,諸葛亮不用費多大力氣,就可以直接奪占渭河以西的全部險要地理,奪到了這些地理位置,就有利於繼續進軍,減少攻堅的時間和消耗。減輕了蜀軍的壓力。也可以逼近魏國的腹地。利於蜀國下一步的進入中原作戰。

既然如此,這麼好的計謀,諸葛亮為什麼不採納呢?我認為有兩點原因

一,諸葛亮確實害怕有埋伏。因為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兵法虛虛實實,虛實難辨,為了保險起見。在虛實難辨的情況下,在沒有確切把握的情況下,不去冒險,正所謂不打無把握之仗。一旦冒險失敗,後果相當嚴重,不僅這一萬士兵全軍覆沒,很有可能連魏延也搭了性命,這對蜀國來講,不太划算.本身蜀軍人數就少,大將難求,魏延這等名將,不能輕易冒險

二,盡量減少傷亡。因為蜀國地少人稀,兵員匱乏。諸葛亮每次作戰,都本著盡量減少傷亡,保存有生力量為主,保存戰鬥力為主。因為每一位士兵,都是有著良好基礎,訓練有素。一旦傷亡嚴重,勢必要從國內大幅度抽調壯丁。勢必會影響到國內的發展和經濟建設,壯丁抽調多了,誰來種地?誰來搞生產,搞建設?另外,原來在軍中的士兵,都是有著實戰經驗,有著豐富戰鬥經歷的。他們都是在戰爭中存活下來的精英,一旦傷亡過重。即使從國內再抽調壯丁,加以訓練,其戰鬥力,戰鬥經驗也會大打折扣,遠不如前。因此出於這些因素的考慮,諸葛亮最終沒能採納魏延的計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鷹廈鐵路的起點 的精彩文章:

舌尖上的江西美味,老表們,你媽喊你們回家吃飯了!
三國演義排名前九位的名將最後的結局真是天差地別!

TAG:鷹廈鐵路的起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