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吉利與戴姆勒融合 嘴上說不要身體很誠實

吉利與戴姆勒融合 嘴上說不要身體很誠實

吉利成戴姆勒最大股東後,外媒上傳出了不和諧的聲音,有的鼓噪稱,德國當局將開始研究,是否有必要收緊有關交易規則;有的說德國監管方在調查此項交易,默克爾都不得不站出來澄清說「目前未發現任何違規」;而戴姆勒的主要對手沃爾沃集團的人事變動,也被強行聯繫起來。

不只是這次交易,在中國海外投資背後,此類噪音非常典型。而吉利與戴姆勒的融合,也恰可以給我們提供一個窗口,了解中外企業是如何「你情我願」走到一起的,並沒有誰「佔便宜」。

中國高端車業務正快速擴張,正如十九大提出的當前我國主要矛盾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以BBA為代表的入門級豪車已成為許許多多中產階層所期待的座駕,無論國外巨頭還是國內主機廠均看到了這個車市趨勢,因此有了國外巨頭對中國市場不斷加碼,產品推出不斷加速和產業投入的不斷擴大。

例如在17年寶馬對大東和鐵西兩個工廠進行產能升級,賓士也放出消息意圖建設第四工廠,並且在18年初接收了北汽位於順義的工廠。而國內自主品牌也竭盡全力進行產品升級,長城推出了WEY系列,吉利推出了「領克」品牌,意圖在消費升級的大環境下搶佔未來車市的主戰場。

吉利與戴姆勒融合 嘴上說不要身體很誠實

戴姆勒的中國願景:不滿足現狀,想多條腿走路

在這一背景下,戴姆勒必然也希望在中國這個快速成長的市場上分一杯羹,從2017年戴姆勒集團的業務數據來看,其2017年全球整車銷量3273933輛,中國銷量610965輛,中國業務約佔18%,且從增長率來看,戴姆勒全球增長率為9%,中國區銷量增長則為25%,而其歐洲、北美市場已經進入了增速放緩的境地,可以說未來中國業務將直接影響戴姆勒集團的增長率。

而提升中國業績的途徑當下之路就是鞏固和拓展原有渠道,這就意味著戴姆勒需加強與北汽的合作,包括北京賓士乘用車和戴姆勒福田商用車。因此在吉利參與到戴姆勒股份的故事後,戴姆勒和北汽再次加碼110億元建設豪車生產基地,這也是雙方增強互信,鞏固關係並著眼未來擴張的舉措。而在與比亞迪合作的道路上,戴姆勒也並未放棄一直不慍不火的騰勢品牌,2017年年中戴姆勒與比亞迪再次對騰勢增資,其持股比例也一直維持在50:50。

吉利與戴姆勒融合 嘴上說不要身體很誠實

而另一條路,或許就是與新的實力車廠建立長遠的合作關係。儘管當前戴姆勒在中國的業務看上去形勢一片大好,但中國電動車市場的未來尚有極大的不確定性,也許戴姆勒仍認可北汽的運營能力,但同為德國品牌的奧迪曾因一汽運營不利導致在品牌溢價和市場方面不斷丟失陣地。有了這個前車之鑒,戴姆勒或許更願意相信兩條腿走路是一種更加穩妥的方式。那麼此時吉利的好意戴姆勒理當欣然接受。

中國汽車互聯網、電動化大潮中:吉利首輪出師不利

在傳統車市場,吉利17年實現了120多萬輛的銷量,穩坐自主品牌老大的位置。然而,在電動車這個戰場上,卻被北汽新能源、比亞迪、上汽搶佔了市場。北汽、比亞迪、上汽出品了EV200、秦、榮威ERX5等多款有競爭力的產品,且這幾家廠商有源源不斷增長加速之態勢。而吉利似乎僅推出了帝豪EV一款電動車,吉利在產品推出力度上稍有滯後。

吉利此前押注混動,與科力遠合作成功開發出了CHS混動系統,但車市的風向變化很快,國家一紙令下,就將未來押注到了純電市場上。吉利似乎在與科力遠的合作上浪費了一定的機遇。另外,在智能化方面,與科大訊飛的合作取得了一定成績,但科大訊飛的大數據能力不足,後勁受限。

吉利與戴姆勒融合 嘴上說不要身體很誠實

吉利當前的新能源戰略布局:多點發力,打造完整產業鏈,尋找新的突破點

在略顯被動的開局下,吉利著力多點發力,積極深挖可用資源,吉利積極擴建杭州灣研發中心,繼續與沃爾沃聯合研發的PMA平台,涵蓋A0,A,A+SUV等級別。在聯合研發PMA平台的同時,吉利在蕭山新建了電動車研究院,專攻小型電動車市場。

吉利與戴姆勒融合 嘴上說不要身體很誠實

吉利與戴姆勒融合 嘴上說不要身體很誠實

在重金投資整車研發的同時,吉利積極在上游產業鏈尋求資源,一方面在國外尋求資源,與瑞士手錶商Swatch合作,獲得高性能電池的使用許可。另外,在國內,吉利投資衡遠新能源,初步建立電池研發和生產的能力。在產業鏈的下游,吉利還布局了新能源出行服務平台——曹操專車,通過該項舉動,一方面搶佔新能源出行市場,另一方面曹操專車大量使用吉利產品起到良好的示範效應。

與當年收購沃爾沃獲得核心技術相比,吉利當前布局仍顯得核心競爭力不足。吉利也著力尋找新的突破點,本次入股戴姆勒,獲得在戴姆勒的話語權,則是吉利尋求新突破點的舉動。另外,坊間傳言的入股戴姆勒之前吉利曾嘗試收購FCA未果的消息,也可以看做吉利尋求突破的一次嘗試。

吉利、戴姆勒皆大歡喜,新老合作方能否共贏?

在運行收購動作的同時,李書福父子以1100億元總財富榮登胡潤富豪榜,也印證了其資產充足的現狀。其通過資本運作收購戴姆勒9.3%的股份,並未過多動用自有資金,應驗了中國那句諺語,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而李書福已明確表示,吉利並不滿足僅僅將收購作為現金紅利,吉利意圖與戴姆勒在數字技術,線上服務,新能源技術和共享出行等領域進行合作。事實上通過之前分析,這也是吉利目前在國內重金布局的方面。

吉利與戴姆勒融合 嘴上說不要身體很誠實

當然,戴姆勒的默許和吉利的進取勢必對原合作方北汽和比亞迪造成壓力。因此有了近期北汽在重資產上不斷加碼綁定戴姆勒的舉動。近日公布成立的國家新能源汽車技術中心也將北汽和吉利圈到了一起。未來三方的好戲該如何演繹,能否有所產出,我們還有所期待。

不過,單從歷史經驗看,歐洲企業正成為中國企業的主要技術來源,吉利選擇與歐洲公司合作,更有利於後期技術引進。近年來,中國成功的收購案例如林德液壓、庫卡機器人均來源於歐洲,而中國目前最成功引進案例-中國高鐵,更多的比例上也是以西門子、阿爾斯通的技術為原型發揚光大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鐵流 的精彩文章:

蘋果採購紫光晶元 中國存儲晶元崛起了
全透明的玻璃大橋真的安全么

TAG:鐵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