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天津博物館探秘之特展《茶馬古道》

天津博物館探秘之特展《茶馬古道》

相信你一定看過央視播出的由張國立擔任主持人的大熱節目《國家寶藏》,九大博物館齊聚,細數絕世珍寶。

GIF

目前,歷時72天的用小故事串起大歷史的文博探索節目已告一段落。各大博物館正在以實物形式,讓觀眾直面國寶,近距離感受國寶的魅力。故宮博物院,以視覺的形式,將九大國寶陳列於故宮博物院箭亭廣場古典與現代交相輝映的「中國多寶槅」之內。

不管《國家寶藏》這檔節目是公共教育還是綜藝娛樂,他都開創了一個新模式,一定程度打破了多年來博物館與公眾的距離感,讓更多人願意走進博物館了解國家歷史,了解國寶故事。

節目製片人、總導演於蕾在本次「《國家寶藏》國寶之夜收官盛典」觀影會上說,「我們做的是一件正確的事情,是一件必須要有未來的事情」,本季節目雖暫告一段落,但《國家寶藏》不說再見。

那麼問題來了

你猜

第二季《國家寶藏》

會不會邀請

天津博物館

雖然相比那九大博物館,天津博物館的名氣是略微弱了點。館藏文物大多也不是出土自天津。但是故宮博物院的文物也不都是出土自皇城啊。

天津是中國古代唯一有確切建城時間記錄的城市。明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正式築城。歷史底蘊自然是不如什麼中原文化起源腹地,什麼六朝古都、十三朝古都。

但館藏國寶西周太保鼎可是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的文物,可見多珍貴。

(天津博物館館藏精品:西周太保鼎)

天津博物館是一座歷史藝術類綜合性博物館,2004年由原天津市藝術博物館和天津市歷史博物館合併組建,其前身為1918年成立的天津博物院。

天津博物館新館於2012年建成並對外開放,是一座地下一層,地上五層,層疊錯落,空間感極強的現代化建築。

天津博物館新館建築氣勢恢弘,將歷史的厚重與現代化建築完美結合,坐落於文化中心,與天津美術館、天津自然博物館、天津圖書館、天津大劇院一起,是天津市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載體。

總之,不管它能不能位列國內博物館前端,它依然是天津的博物館,依然是我們業餘外出娛樂的一個選擇。而且,時不時的它也會給我們一些驚喜。

GIF

最近,天津博物館有個特展

特展時間

1月1日-3月18日

特展地點

天津博物館四樓臨時展廳

天津市河西區友誼路31號(近平江道)

門票

持本人身份證售票處免費換取

開放時間

周二至周日上午9:00開館

下午16:00停止發票

16:30閉館 周一閉館

(節假日不閉館)

展覽彙集四川博物院、雲南省博物館、西藏博物館、青海省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陝西歷史博物館、內蒙古博物院、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天津博物館等九省市博物館精品。

通過半月地帶·早期文明、通達陸海·漢唐古道、茶馬互市·茶風盛行、貿易興盛·民族融合、走馬滇藏·古道擷珍五個部分,力圖展示茶馬古道與古代陸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的連接,展現茶葉與古代中國社會生活的關係,再現茶馬古道的發軔、發展和繁榮的過程。

茶馬古道是指存在於中國西南和西北地區,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是中國西南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

茶馬古道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地域稱謂,是一條世界上自然風光最壯觀,文化最為神秘的旅遊絕品線路,它蘊藏著開發不盡的文化遺產。

其源於古代西南邊疆和西北邊疆的茶馬互市,興於唐宋,盛於明清,二戰中後期最為興盛。

茶馬古道分川藏、滇藏兩路,連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尼泊爾、印度境內(此為滇越茶馬古道),直到西亞、西非紅海海岸。

茶馬古道主要有三條線路:即青藏線(唐蕃古道)、滇藏線和川藏線,在這三條茶馬古道中,青藏線興起於唐朝時期,發展較早;而川藏線在後來的影響最大,最為知名。

關於本次展覽,我只是拍了幾張照片。本人對文物也不甚專業,站在一個普通觀展人的角度只簡單對幾件特殊的物品發表了些許看法。如有錯誤敬請指正。

希望,如果你沒時間去現場,也能在本文的圖片中聊以慰藉,展覽開始。

石雕馬唐代青海省博物館

真的挺慶幸古人有「視死如視生」的傳統觀念,才能讓如今的我們看到這麼多稀世珍寶。這件石雕馬解說詞上說它底下還刻了四張栩栩如生的人臉,可惜我怎麼看都沒看出來。如果你們找到了告訴我。

看過《國家寶藏》,你一定會知道馬鐙在歷史進程中的巨大作用。這幅馬鐙也許比不上銅鎏金木芯馬鐙的文化價值,但也相當精美。

看文物展覽,我總是會想入非非。就拿這副馬鐙來說,你不知道它是誰人所鑄,又為誰服務過。它是不是上過戰場,佩戴它的馬匹是不是就是傳說中的汗血寶馬?都無從得知。

這還是我第一次見到完整的馬鞍。風格我說不上來,但看雕刻的花紋樣式、刺繡圖案,感覺特別有藏族特色。

前不久才剛刷完《岡仁波齊》,以前對藏教文化了解的不多。影片開頭雲淡風輕,但從他們一行人開始磕頭,就每一秒都震撼著我。導演嘛,emmmmm,不好說,影片倒是可以一看。

人之所以強大,是因為有信仰。

馬鞍是藏族馬具之一。藏族是一個以游牧經濟為主的民族,馬匹在日常生活和交通運輸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因此,在昔日藏區,除衣服可顯出尊卑貴賤的身份外,馬鞍也是權力與財富的象徵。

彩繪騎馬男俑明代 陝西歷史博物館

實在是太搶眼,忍不住拍了兩個角度。一副胡人裝扮的商賈騎在了有如此長睫毛、大眼睛的馬上,真的是太可愛了。

我特別仔細的看了它的睫毛,感覺跟眼線筆畫上去的一樣。內心戲是:該不會是哪個文物工作者調皮了吧,這讓在故宮裡修文物的專家們怎麼看。

彩繪釉陶男立俑 明代 陝西歷史博物館

右手呈空心握拳狀,代表曾經有兵器在手,應該是木質材料吧,沒有保存住。

彩繪胡人俑 唐代 陝西歷史博物館

色彩已經都剝落掉了,但人物形態、髮飾,面部肌肉輪廓都能感覺到異域風格。現在就希望什麼時候科技進步到我們可以看見帶顏色的兵馬俑就好了。

虎噬羊金飾片 戰國

工藝技法採用常見的錘法,製作精良,裝飾考究,構思巧妙,造型逼真,具有很強的觀賞性和藝術性。在薄的金片的背面鏨刻虎形,正面隆起,邊緣剪切,四角有釘孔。猛獸捕咬家畜的構思受鄂爾多斯式青銅牌飾題材的影響。

月牙型金飾牌

蓮花形金盞托 西夏 內蒙古博物院

金臂釧

第一眼看到它,就莫名想起了楊玉環。不知是不是在電視劇中,這個人物曾有此裝扮。

查詢得知:臂釧是最女性化的首飾,只能被女子並且是大臂粗的女子佩戴。男人和瘦女人都沒有資格。

(簪花仕女圖 唐代 周昉)

這麼一想,果然,唐朝肯定有。就如這簪花仕女圖最左側的女子手腕上處就有一圈圈的飾品,那應該就是臂釧。

其實,我覺得臂釧更多見於佛教畫像上。唐朝時期,印度佛教盛行。這一點從敦煌莫高窟現存隋唐洞窟300多個,占洞窟總數60%以上就可窺探。

講真,這東西看著就很有西域色彩。我猜想現今江南一代可能沒有佩戴這種飾品的習慣。

青銅器物是古代瑰寶中很重要的一種。雖說青銅器的製造不是最先起源於中國,但中國的青銅器以精美著稱。從最早的工具、飾品再到後來因為古人重禮,所以祭祀中用到的祭鼎、酒具都是青銅器。

青銅器的顏色其實是很漂亮的,青銅合金應該是黃金般的土黃色。如今的青銅器全部因為埋在土裡生了銹,才一點一點變成綠色的。

立式銅鹿車飾

鎏金銅騎勇

鎏金是已經剝落了,人與馬的比例略微誇張。看這馬的形態,似乎是驚恐狀?仔細看,勇士的雙手中空,應該是握著兵器或者是韁繩。

鹿形青銅貼金車飾件 戰國 內蒙古博物院

強行科普:鎏金、貼金和包金有什麼區別?

簡單來說,鎏金是將金和水銀合成金汞劑,塗在器物表面。然後加熱使水銀蒸發,金就附著在器面不脫。貼金是將薄薄的金箔用漆貼在器物上。包金通過機械力碾壓或高溫熔接,將極薄的金或K金金箔包在銀或金屬胎體表面的方法。

包金、貼金與鎏金有些時候很難區別,鑒別器物表面是否鎏金,尤其是與包金、貼金區別時,主要看其表層是否含有汞。

透雕雙馬咬斗青銅方形飾牌

戰國到西漢時期器物,長7厘米,寬3厘米,定西葛家岔出土。邊飾不規則彎曲形,框內左馬咬住右馬後脖頸,右馬口含左馬右前腿,構造簡潔,圖案生動。類似的飾牌在民勤縣等地也有出土。

上古時期,人類對馬的馴養和使用對發展交通,擴大交往發揮了作用。臨夏出土的雙鹿飾牌、民勤出土的雙駝飾牌,在工藝上與定西發現的這件有異曲同工之妙,這類器物原可能是附著於革帶或馬具上起裝飾作用的。

銅鍑 戰國 甘肅省博物館

鳥首直刃劍 戰國 內蒙古博物館

看到這柄劍,就尤其想去看看越王勾踐劍。在墓中被水浸泡2400多年仍鋒芒畢露,寒氣逼人,越王勾踐劍是個謎。

青銅馬面飾 戰國 內蒙古博物院

銅獨角獸 漢代 甘肅省博物館

銅鏡

藏醫草藥及其名稱圖說

銀錠

影青蓮瓣紋執壺

木酥油筒 近代 四川博物院

木架銅鏨刻蝙蝠紋馱水桶 清代 青海省博物館

白銅茶壺 清代 青海省博物館

青花雲龍紋花瓶 18—19世紀 西藏博物館

斑銅象耳帶蓋香爐 民國 雲南省博物館

銀質仙鶴 19世紀 西藏博物館

朱紅雕漆蓋盒 18—19世紀 西藏博物館

銅鎏金釋迦牟尼佛像明代青海省博物館

銅鎏金空行母像 清代 青海省博物館

彩繪松贊干布像唐卡 清代 青海省博物館

我一直堅信,文物都是有靈性的。你想這千百年來,斗轉星移,物是人非,多少波折坎坷,這些個文物怎麼就能歷經洗禮重現於世人面前呢,是不是很神奇。

還是套用《國家寶藏》節目的一句話吧,「今生不悔入華夏」,如果能有一兩件是我的,就更好了。哈哈哈哈哈……

·END·

部分圖片素材來源於網路,我們無法獲取原作者信息,如有違規請聯繫我們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日本茶道很有名 歷史卻很短 成因更蹊蹺
妹啊,回來了啊,有閑來食茶來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