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常嗲養生見解:中醫養生「四步曲」

常嗲養生見解:中醫養生「四步曲」

中醫認為:人類必須順應自然,適應自然界的陰陽消長的變化。人不可能長生不老,人類對衰老和死亡無法抗拒。但可以通過防病和治病,以保持健康的體魄,使之延緩衰老,益壽延年。因此,防止疾病的發生和治療疾病是延緩衰老,益壽延年的關鍵。疾病的發生和發展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可以概括為:未發→萌發→初發→己發四個階段。疾病發生髮展的不同階段,養生的方法,應有所側重。如未發階段側重於「」,萌發階段側重於「防」,初發階段側重於「調」,己發階段側重於「治」。

養,即「養成」。適應於疾病的″未發」階段。《素問上古天真論》所云:上古之人,「……。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居,而盡終其天年。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竭其精,以耗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這裡明確的告訴了人們,要做到延緩衰老,頤養天年,必須順應自然界陰陽的變化,懂得一定的養生術數和規律。歸納起來有下面幾點:

(一)起居有常:即生活有有一定規律,起居要順應四時的變化而有所不同,如根據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道理,春、夏季要晚睡早起,秋季要早睡早起,冬季要早睡晚起等。

(二)食飲有節:一日三餐要有定時,要根據四時氣候變化選之相適應的食材,食飲不宜過飽,要有節制,要做到,五穀為養,五畜補益,五果助之,暈素搭配,營養均衡以養五臟。

(三)不妄作勞:要適度運動,但不要過度勞累,做到勞逸結合,動靜結合。

(四)房室有度:性生活要有節制,不要務快其心,淫亂無度,切忌「醉酒入房」。

(五)恬淡虛無:即生活淡泊質樸,心境平和寧靜,外不受物慾之誘惑,內不存情慮之激擾,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

防,是疾病的「萌發」階段的養生方法。中醫有「治未病」的思想,所謂「治未病」,包括了三個方面:無病先防、有病早治、既病防變。「無病先防和有病早治」,講的是防病。而「既病防變」,則是發病以後必須注重的方法。如何防病,最主要是要針對人體發病的原因和發展規律進行預防。如《素問上古天真論》云:「虛邪賊風,避之有時。……,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從安來。」;《金匱》云:「若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客氣邪風,中人多死。千般疢難,不越三條,一者,經絡受邪,入藏府,為內所因;二者,四肢九竅,血脈相傳,為外皮膚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以此詳之,病由都盡。」 還說:」若人能養慎,不令邪風乾杵經絡,適中經絡,未流傳藏府,即醫治之,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吐納、針灸、膏摩,勿令九竅閉塞;更能無犯王法、禽獸災傷,房室勿令竭乏,服食節其冷、熱、苦、酸、辛、甘,不遺形體有衰,病則無由入其腠理。 以上原文,對於如何防病作出了回答,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 ㄧ)疾病發生的原因有三,一是內因;二是外因;三是不類外因。內因是真氣不足,精神失守。外因則是外邪,即風、寒、暑、濕、燥、火。同時內因是疾病發生髮展的根據,外因是疾病發生髮展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即所謂「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從安來」。所謂不類外因則是指,金刃、蟲獸所傷,違反王法而刑傷,房室竭乏之精傷。以及其它自然災害等意外傷害。

二)疾病的傳播途徑是由外而內。即先皮膚腠理→經絡→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入臟腑。

(三)防病的方法

無病先防:

(1)內養真氣,外慎風邪,不令邪風從皮膚腠理干杵經絡;

(2)避免金刃,蟲獸及其它意外事故的發生等。

(3)不違「王法」免受刑傷,節制房事,勿傷腎精。

有病早治:

(1)防止形體所傷,根據時節、病邪、病性的不同禁用寒、熱、酸、苦、辛、甘等食飲和藥物。

(2)勿令九竅閉塞,四肢才覺重滯,立即採用導引,吐納等運動療法和針灸按摩等物理療法進行治療,將病症消滅在萌芽之中,防止疾病的進一步發展。

調

調,即調理,主要是調體質,即「初病階段」,通過調理,使其康復,避免發展成「已病」的養生方法。近似於現代的「亞健康」調理。調理「初病」方法,要在結合養和防的基礎上以食物為主來進行調理:

( ㄧ) 調體質

中醫根據人的陰陽氣血虧虛的不同,分為陽虛體質、陰虛體質、氣虛體質、血虛體質。由於氣屬陽,陽虛和氣虛常為並見。統稱為陽氣虛。陽虛多寒,故又有「虛寒體質」的說法。血虛屬陰,陰虛和血虛常為並見,故又稱為陰血虛。陰虛多熱,故又有「虛熱體質」的說法。

(1)虛寒體質的表現,主要以倦怠疲乏,手足冰涼,為主證,應多食甘溫之品,稱之為「溫補」。溫補的食物有:牛肉、羊肉、黃鱔、紅棗、桂圓、淮山、苡米等,若有內寒者,可在食物中加乾薑、肉桂、附片等中藥溫陽祛寒,若兼有表寒的則可在食物中加用生薑、桂枝等中藥以及?蒜、辣椒等品兼以解表散寒。

(2)虛熱體質的表現,主要以頭暈目眩,手足心發熱為主證。應多食養血滋陰之品,又稱之為「清補」。以食寒涼的食飲為主。如雪梨、甘蔗、葡萄、石榴、黃瓜,蘿蔔、波菜等,若以陰虛為主的,可在食物中,加參須、麥冬、枸杞、菊花、百合等中藥,養陰清熱;若以血虛為主的,可在食物中加當歸、阿膠、熟地、芍藥、川芎等中藥,補血活血。

(二)調五臟

五臟是指人體的心、肝、脾、肺、腎。五臟各有其功能,並且相互關聯,相互配合,維繫了人體的正常生理活動。因此,五髒的虛衰與否決定了人體的健康與否。所以在疾病的初發階段,用食飲調理五臟十分重要,在食飲調理中,中醫認為五色(綠、黃、白、紅、黑)、五味(酸、甘、苦、辛、咸)與五髒的有一定的關聯。五色配五臟:綠色食物養肝,黃色食物養脾,白色食物養肺,紅色食物養心,黑色食物養腎;五味配五臟: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腎,甘入脾。適之則補,過則有害。如酸入肝,如果過酸就會傷擊脾臟。導致脾的運化功能失常。所有這些理論在食物養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後人根據這些理論總結了以下分別補益五髒的食物,可在調養五臟中作為參考:

(1)補心食物:桂圓,蓮子,小棗,小米,草莓、豬心。

(2)補肝食物:烏梅,蜂蜜,葡萄,枸杞,豬肝。

(3)補脾食物:山藥,南瓜,土豆,白扁豆,黃豆、豬肚。

(4)補肺食物:百合,枇杷,銀耳,梨、豬肺。

(5)補腎食物:核桃,栗子,芡實,黑椹、黑芝麻,海參、豬腰。

治,適應「己病」階段,是「養生」最後的一道 坎,十分關鍵。對於治療疾病,中醫診斷思維全面系統,治療方法獨特多樣:

(ㄧ) 理論基礎:整體觀念,臟腑經絡學說,陰陽五行學說。

(二)診斷方法:望、聞、問、切,四診合參。審證求因,辨證施治。

(三)治療方法

(1)辨明陰陽氣血寒熱虛實,採用正治與反治。正治:寒則熱之,熱則寒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反治:熱因熱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2)分清標本緩急:急則治標,緩則治本,標本兼治。

(3)辨病與辨證結合,以病機為核心,採用同病異治,異病同治。

(4)以整體理論為基礎,採用上病下治,下病上治。

(5)以五行學說為指導,治未病,既病防變。如肝木克脾土,如肝有病,在治肝的同時治療脾臟,防止疾病漫延。

此乃中醫治病的精華。作為醫者必須精學精通,融匯貫通,運用於臨床實踐。非醫人士對中醫治病的方法也應有所了解,不但對配合醫者治療疾病有所幫助,同時也可有利於走出養生的誤區,達到科學養生的目的。

綜上所述,疾病的發生和發展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在防病和治病過程中,中醫的養生方法上也應循序漸進。未發階段,要以養為主,順應自然變化,養成良好的飲食起居習慣,建立恬淡虛無的生活態度;萌發階段,要以防為主,內養真氣,外避風邪,用「導引吐納針灸膏摩」等運動療法和物理療法,防止病邪侵入肌體入臟腑,把病症消滅在萌芽之中;在初病階段,則要以食物調理陰陽氣血,臟腑為主,以堵絕疾病的發展;在己發階段,則應審證求因,辨證施治,運用獨特多樣的治療方法,立法處方,用藥物治療。從而提示人們,中醫對於藥物養生十分慎重,只有在己病階段才以藥物為主予以治療。因為任何藥物都有兩面性,既可治病,也可致病,即使用食物調理也應注意食物的五味、五色與五髒的對應關係,近其所喜,遠其所惡,補食要有度,補之太會適得其反。

人們在養生中,要走出「養生就是進補」的誤區。不要濫補濫食,建立科學的養生觀。在選擇和使用名目繁多的保健品時,更要慎之又慎。我國歷代皇帝,都十分看重養生,追求長生不老,但都適得其反。據統計,上下幾千年,能活到八十歲以上的皇帝僅有五人,而半百而逝的,五十歲以下逝世的有二百二十四人。三十歲以下逝世的有一百零七人。究其原因,與其過食山珍海味,濫用補藥丹藥;看重權貴,不能恬淡虛無;嬪妃成群,縱情淫慾;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有關。今時之人應以為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常嗲雜談 的精彩文章:

中醫臨症雜談:女性貴在養血

TAG:常嗲雜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