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唯美的愛情,唯美的川端康成

唯美的愛情,唯美的川端康成

轉眼到了三月,看似漫長沒有邊際的冬天,似乎在一夜之間就走到了盡頭。冰雪消弭,早春的花朵在枝頭綻放出顏色。這是春天。我卻總不甘心,不甘於冬天的來去匆匆。在我的眼裡,滿目的奼紫嫣紅,比不上那一片被白雪覆蓋的,自由而空曠的天地。想到冬天,我總是想到《雪國》,想到那條長長的鐵路,想到那條黃狗在溫泉旁久久地舔著熱水。我願意再次重溫,川端康成筆下的雪國,回溯關於冬天並不遙遠的記憶。

《雪國》是川端康成的第一部中篇小說,也是他著名的唯美主義代表之作,從1935年起以短篇的形式,分別以《暮景的鏡》、《白晝的鏡》等題名,斷斷續續地發表在《文藝春秋》、《改造》等雜誌上,相互之間並沒有緊密相連的情節,直至全部完成後,才冠以《雪國》於1948年彙集出版單行本。

雪國講述的故事並不複雜,故事以一個日本貴族青年為視角,描畫了兩位日本少女的形象。駒子從小被賣為歌舞伎,生活坎坷,曾在東京做過陪酒女郎,最終因為生活的作弄淪為藝妓。然而她卻是一個純潔乾淨、心地善良的女孩,偶然地,她結識了這位貴族青年並不可救藥地愛上了他,藝妓的愛情註定是悲傷的,而她卻執著於這份沒有結果的愛情,為了追求平等純潔的真正愛情,她在命運的深淵裡苦苦掙扎,而藝妓的身份常常給她以無情的嘲弄與無盡的痛苦,儘管如此,她依然無怨無悔地為愛付出自己的一切。與女主人公駒子相比,男主人公島村就顯得自私與怯懦多了。他喜歡少女駒子卻不願為她作出任何犧牲,面對愛情他永遠是猶豫的,退縮的,搖擺不定的。他喜歡駒子,又為另一個少女葉子動心,他的愛情有些時候或許是真誠的,但卻不夠堅定。

葉子是第一個走入讀者視野的女子,但這個天使一般的女子,同樣擺脫不了命運的作弄,與駒子不同的是,她雖然家境貧寒,與唯一的親人——弟弟——相依為命,生活在這個北國的小鎮上,卻沒有淪落風塵。她希望以自己的力量生活下去。於是,她接過了護理駒子的師傅的兒子的工作,就在照顧病人的過程中,這位人間的天使愛上她生命中第一個也是唯一的一個男人,但這個男人卻已不久於人世。在她的愛人死後,她的生活也陷入迷茫。失去愛人的悲傷,生活的壓迫,她會怎樣承受呢?她會成為第二個駒子嗎?死亡適時地出現,她的生活軌跡到此戛然而止了。這樣兩位雪國的女子,就像北方寒冷乾淨的空氣,凈化了我們的心靈,然而她們凄涼的遭際又使我們無法平靜。

《雪國》最為人稱頌的,便是故事的開篇。「穿過縣界長長的隧道,便是雪國。」這樣的開篇,帶給讀者神秘而瑰麗的閱讀體驗。讀者彷彿從世俗的冗雜與家長里短中一下抽身出來,在火車撞擊鐵軌隆隆的轟鳴中,進入作者搭建的純美的冰雪世界。這樣的開篇讓人總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無論是《愛麗絲漫遊仙境》,還是令宮崎駿享譽世界的《千與千尋》,甚至是沈從文的《邊城》,這些作品都是用這種曲徑通幽的手法,從一開始就緊緊吸引住讀者的目光,然後才不疾不徐地鋪陳,一點點地架構鉛字的世界。這種方法使他們的作品完全地與現實世界分離開來,瑰麗更甚,奇異更甚,清澈更甚。在讀者的記憶中保持著為長久,更為鮮活的生命力。

在《雪國》的眾多評價中,我個人覺得「易碎」這個詞最為貼切。故事開端,山野的燈火與少女的面龐被同時映落在車窗玻璃上,彼刻,虛與實並非對立,而是渾然交融,動與靜,情與景,也在川端的筆端下相互碰撞融合,形成如夢如幻的美麗,共赴這蒼茫的夜色。鏡中幻象輝映著鏡外實景,予人宛如跌入仙境的錯愕。虛幻飄渺,空靈悠遠,明明生靈活現於眼前,卻又猶如在彼岸之跡,這是作者以其細緻入微的情感所描繪出的幽玄意境。故事末尾,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火,使一切美好瞬間化為幻影,而反映的,依舊是那個虛無與混沌的世界,看似絢爛的美麗在冗長的歲月里,都不過爾爾,因而其存在往往也只是一種虛妄。飛蛾悄然易逝,壽命極短,而人類的生命,縱有百年,也仍有局限,逃不出自然規律的命定,於是,便有了看淡生死,生死如一的超脫情懷。

川端康成在他的自傳《獨影自命》中對這樣寫道:《雪國》寫於昭和九年到十二年的四年間。算年齡的話是在三十六到三十九歲,屬於我三十後半的作品。為了寫《雪國》的開頭部分,我到了「雪國」的溫泉旅舍,在那裡自然也和《雪國》里的駒子再見面了。在寫小說開頭的時候,小說結尾部分的故事實際上還沒有發生。這之後也再去過這個溫泉旅舍,有些章節就是在那兒寫成的。 在小說的自然描寫中,想像也好寫實也好,都是來自於實際的觀察寫生。現在的小說家仔細地觀察自然後再來寫作的風格不流行 了,所以雪國里有些精心觀察的描寫卻被認為是想像的結果。

川端康成這篇小說旨在表現人生的無常和人們行為的徒勞,但或許連他自己都沒有想到,他的雪國卻成為了戰後流落別處的異鄉人對家鄉思念的寄託。《雪國》中對於景緻的描寫的確到了纖毫畢現的地步,這其中當然也借鑒了《北越雪譜》這樣的日本典籍,但更多卻是作者的感受與思考。比如溫泉客棧屋檐下的滴水,積著雪的遠山,入夜後杉林的影子,還有黃昏時分,坐在池沼邊撫琴的女子。一切的景緻都是那麼令人神往,卻又使人有種彷彿置身其中的錯覺。

1972年4月26日,川端康成在自己的工作室口銜煤氣自殺,當時已經73歲的他還是沒能逃脫和他同時代許多日本作家的命運。川端康成被稱為「出席葬禮的名人」。他幼年父母雙亡,之後姐姐與祖父母又陸續病故。這種對於生命無常的感受也深深地印在了他的作品之中。他曾說過:即使靠一枝筆淪落於赤貧之中,我微弱而敏感的心靈也已無法和文學分開。文學之於川端康成來說,或許就如同他筆下的雪國一般,代表著他生命最為純凈美好的樂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其文如玉 的精彩文章:

TAG:其文如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