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漢代圓雕玉器的極致

漢代圓雕玉器的極致

玉料切成片,以側面剪影表現形,在平面上的刻紋,或者淺浮雕,或者高浮雕的形式結合的方式來表現細節,要比立體圓雕的做法更省料,也更容易雕刻.這是歷史上片狀平雕的作品遠比圓雕作品多的原因所在.

雖然漢代是中國玉器史上鼎盛時期,大量精品集中湧現,但是這一時期的玉器,主要也還是以片狀的平雕為主,多圓雕的器物並不多見.這與當時治玉工具及技術的限制有關,也與玉料的稀缺有關.

漢代圓雕玉器,最為精彩,也是一處出土最多的一次,是在漢元帝渭陵的陵園內,原來應該都是在陵園建築中,建築損毀後,掩埋於陵園的地層中,直到1966年至1976年間,咸陽市周陵新莊村民在西漢元帝渭陵附近取土時才被偶然發現.前後共發現6件,玉質多為帶橘黃色皮殼的羊脂和田白玉籽料,巧借天然石形、皮色,以圓雕、透雕、浮雕、線雕手法精雕而成,應是漢王室的經典重器,是目前所見漢代玉雕玉器中的傑出代表,體現了漢代玉器圓雕的最高水準.除玉人俑身體殘缺僅剩頭部以外,其他五件保存都完整,其中的玉辟邪和玉仙人騎飛馬上過郵票.

玉辟邪

玉天祿

玉鷹

玉熊

佚身玉俑頭

仙人騎飛馬

玉辟邪,呈行走狀,目視前方,嘴張開露出尖牙,舌頭揚起,四爪蹬地,尾彎曲下垂,肩膀位置有翅膀.雕琢最為出彩的地方在於嘴部分,在極小的空間裡,雕出了寫實的猛獸口腔牙齒,舌頭還有意揚起,但受口腔空間限制,口腔內部並未拋光.長7cm高5.5cm寬4.5cm,和田白玉籽料,玉料上乘,留有黃褐色皮,局部有綹,未被沁.可能是出於最大限度利用玉料的原因,辟邪體態略胖,體型過於捲曲,因此顯得不是非常的有張力.

玉天祿,出土時和一個甬鐘一個鈕鐘放於鎏金帶蓋圓鼎中,四爪蹬地,齜牙咧嘴,身體往右扭,肩部生出雙翼,翅膀抬起,呈發怒準備躍起攻擊狀,雖然小,但極為生動,張力十足.和玉辟邪一樣,雕出寫實的口腔,但舌頭比玉辟邪略差.和田白玉籽料,長6.2cm寬3cm高2.6cm.留有皮,天祿頭頂,巧妙的將皮的顏色與角的形融合,即所謂的俏色.最早的俏色玉器作品出自安陽殷墟小屯墓葬,但直到明代依舊非常稀少,這件玉天祿可能是唯一一件漢代俏色玉雕作品.在官方的定名中,這件玉天祿被稱之為小玉辟邪,但該天祿頭頂是單角,依據《漢書·西域傳上·烏弋山離國》「有桃拔、師子、犀牛」,顏師古注引:「桃拔一名符拔,似鹿,長尾,一角者或為天鹿,兩角者或為辟邪.」的說法,應該是大的雙角的是辟邪,小的單角的是天祿.

雖然中國生出翅膀的獸,出現很早,新石器時代趙寶溝文化就已出現,安陽殷墟婦好墓也出現有帶翅膀的虎,江西新幹大洋洲也有生出翅膀的玉羽人,但是無論是翅膀的表現方式和時間關係上,皆與後世陵墓神道上大量出現的辟邪天祿等等沒有源流關係.這些天祿辟邪,如果上溯,可以在春秋時期的晉系青銅器上找到原型,在哈佛大學藝術博物館所藏的鎛鐘的舞部位置,可以看到生有翅膀的獸形象,且翅膀的表現方式與中國本有的表現方式有所不同,接著就是戰國時期中山王墓出土的錯銀雙翼神獸.晉國往北就是草原,晉國也一直和北戎有交流,這些有翼神獸應該就是通過草原絲路,接力式的傳播至中國,在中國出現的時候,已經和西亞本來的形象有所不同.

哈佛大學藝術博物館藏春秋鎛鐘舞部

(圖片來源:哈佛大學藝術博物館官網)

戰國中山王墓出土錯銀雙翼神獸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藏東漢玉辟邪器座

洛陽博物館藏東漢大型石雕有翼神獸

西漢時期這種有翼神獸還不多見,但到了東漢,可能是佛教開始逐漸對中國產生影響,這種有翼神獸逐漸多起來,成為陵墓神道上的重要陳設.

漢元帝渭陵出土的玉辟邪和玉天祿,與東漢和南朝流行的辟邪天祿還稍有不同,最大的區別就是漢元帝的辟邪有著長長的鬍鬚,而舌頭比較短,而到了東漢晚期,則變為吐著長舌,舌頭下垂至胸前,鬍鬚則不做表現了.

「辟邪」一詞西漢尚未出現,但西漢已有「辟不祥」的詞,所以,這兩件神獸,可能已經具備辟邪壓勝的功能.

玉鷹,玉鷹出土時候已經混在土中砌入墻中,墻皮脫落才被發現.和田白玉籽料,有橙黃色皮,長7cm,寬5cm,高2.5cm.高度寫實表現一隻飛行覓食的雄鷹,勾喙圓眼,雙翅展開,尾呈扇形,雙爪收於身下,頭略側.雙翅雕琢起伏層疊的羽毛,頭後和背上陰刻V形紋,表現羽毛.

中國古代對於鳥的崇拜表現尤為突出,但都是想像中的神鳥,即使是鴞等猛禽作為常見題材也不夠寫實,但是除這件玉鷹與海昏侯劉賀的玉印印鈕外,鷹幾乎再未出現,而在西方,鷹則普遍被崇拜;中國古代玉器,寫實的極少,此玉鷹高度寫實,所以筆者認為這件玉鷹的出現可能與當時的絲路文化交流有關.

玉熊,長8cm,高4.8cm,和田白玉籽料,玉色光亮,細膩溫潤,有綹和橙色皮.玉熊圓頭圓眼,長吻粗頸,雙耳向後貼在脖子上,體態肥胖,四肢做行走狀,短尾收於身後.既最大限度的利用了原石的外形,又做到了造型的生動逼真,憨態可掬,玉料的色澤之美也得到了很好的體現,是一件難得一見的玉雕精品,無疑代表了西漢晚期最高玉雕水平.

熊在中國古代,既是力量的象徵,也是祥瑞之獸,被認為可以驅鬼辟邪.除這件玉熊外,徐州北洞山楚王墓也出土有一件碧玉的玉熊,那件玉熊可能是作為鎮使用的.此外,熊還作為母題大量出現在兩漢時期的博山爐,容器的器足,畫像磚畫像石上.不少熊的脖子上還有對項圈的表現,說明當時人們有意捕獲和豢養熊的情況.

徐州北洞山楚王墓出土玉熊鎮

佚身玉俑頭.出土時已殘缺,身體不知所蹤,殘高8.5cm,面寬4cm,青白玉,有疏密的層理狀結構.俑頭戴高冠,五官端正,眉清目秀,上唇有稀疏的八字鬍,嘴唇微啟,雙耳較大,耳廓耳孔也有細緻的表現,以細緻的陰刻線表現髮絲,梳有辮子,辮子往上挽起到冠頂,冠頂有一穿孔,可能原來有髪笄,現已不存.通體拋光,冠頂還有拋光打磨的痕跡.

關於玉俑的表現對象,可能是方士或者術士.這個形象與目前所知的漢代髮型服飾冠冕有很大不同,且玉料也不同於其他幾件玉器,所以也不排除為後世文物的可能.

玉仙人騎飛馬.這是六件圓雕玉器中最早出土的一件,也是咸陽博物館的館徽,出土在漢元帝渭陵長壽宮遺址,長9cm高7.2cm,底寬3.4cm,白玉,飛馬昂首挺胸,張口露齒,目視前方,長尾揚起,右前蹄抬起,另外三蹄蹬地,肩部有翅膀,做嘶鳴飛奔狀;仙人騎坐在馬背偏後位置,上身披斗笠,腰著短裙,抬頭仰視,高鼻長臉,雙耳似獸耳豎立高過頭頂,左手扶在馬脖子上,右手持兩個靈芝.馬蹄下有托板,馬前兩腿的肘下和托板之間有物相連,馬蹄前方似是山石,托板地面有淺浮雕輔以陰刻線表現的雲氣紋.可能是表現仙人騎著飛馬遨遊天際的場景.

漢代有大量的馬題材的作品,如咸陽興平霍去病墓的馬踏匈奴石雕,甘肅武威雷臺漢墓的馬踏飛隼,都是婦孺皆知的文物精品.但雕琢如此精美,保存如此完整的玉馬這是首例.

目前為止,尚未考古發掘西漢皇陵的主陵,難以窺見西漢皇家用玉的真容,漢元帝渭陵陵園出土的這幾件圓雕玉器,讓我們得以領略西漢皇家用玉的風采,殊為難得.

除註明出處外,所有圖片無自由版權,未經許可請勿他用.

聚珍賞器,一期一物,看展分享,歡迎關注,歡迎支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聚珍賞器 的精彩文章:

TAG:聚珍賞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