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作家導報》︱姜晉:《核里乾坤》

《作家導報》︱姜晉:《核里乾坤》

《作家導報》優秀作品選

底部可以給作者姜晉留言!支持作者就贊一個吧!

《核里乾坤》

作者:姜晉

蘇州西郊靠近太湖的地方有個叫「舟山」的小村子。這個村子屬於蘇州光福地區,緊鄰太湖,可謂是頭枕湖波,耳聞漁歌,很有江南水鄉特色。舟山村近水樓台,應該是河湖魚鮮水產品拿大頂。但自古至今這舟山村的老字號品牌卻是一種叫「核雕」的小玩藝兒。

說到這種小玩藝,我國古代,江南地區的微雕工藝向有特色。傳統手藝一直注重精巧雅緻,微中見宏,尺幅之間展示大千世界以及人生種種情趣天地。在各式各樣的工藝巧作中,一種用果核(桃核、杏核、橄欖核)雕刻藝術可謂在中國工藝的藝術長河中獨樹一幟。

明清時期,我國大型雕塑藝術無大發展,然而小件雕塑品和工藝品的裝飾製作卻搞得生氣勃勃,富於創造性。其中的桃、杏核雕刻和橄欖核雕刻是一個頗有特色的品種,其作品的構思和雕刻都達到了極高的工藝水平和藝術境界,被人稱作是「微雕神技,藝術奇葩」。果核是人們品嘗鮮果後的棄物,可到了手藝人的手裡,卻能夠化腐朽為神奇。小小一枚橄欖核,經藝人奇思巧想、出神入化的雕鏤,一件件精巧玲瓏,讓人佩掛把玩、且又回味不盡的核雕便誕生了。

核雕雖微,大千世界蘊藏其間。人們或將它垂掛於胸頸和腰間,或垂系在紈扇、摺扇下,或摩挲賞玩於掌股間,其樂融融,意味無窮。當時江浙一帶官宦商賈中流行玩賞竹木牙雕等古董奇珍,精湛而玲瓏多竅的核雕製品就是當時人們搜羅的熱門之一。據了解,明代的核雕最早的核材都是桃核與杏核,清代以後多用橄欖核或胡桃核等進行雕刻物品。

眾所周知,我國古代有一篇《核舟記》的美文,這是明代文人魏學洢記載的明天啟年間常熟藝人王毅在一枚小小桃核雕刻出一件《東坡泛舟赤壁》核舟的故事。該核舟精巧絕倫,不過姆指一半大小的桃核舟在微小的尺幅間展現蘇東坡夜遊赤壁的情景。《核舟記》中有關這枚桃核舟的一些記載和描寫有如:「船頭坐三人,蘇東坡和黃魯直相倚看書。佛印和尚仰望遠處,船尾有船夫、書僮兩人。船上有艙蓬、楫、爐、壺及八扇開合自如的艙窗。……而計其長,曾不盈寸。」等等。讓人讀後不禁對這種核雕微型藝術拍案叫絕,嘆為觀止。

清代乾隆年間,就在這個蘇州光福舟山地區,有一位擅長雕刻橄欖核舟的藝人叫杜士元,微雕技藝堪與王毅比肩,史載他有「窮極工巧之能事」,其超拔之技藝令人嘆服,吳地人稱之為「鬼工」。《履園叢話》中就記載有杜士元所雕的核舟,當時每枚核舟就值銀50兩。如今在蘇州北面的常熟市博物館珍藏有一件迄今僅見的杜士元所制的「漁樂圖」橄欖核舟。這件小小的「漁樂圖」橄欖核舟呈深棗紅色,雕刻者就著橄欖核天然外廓弧線隨形而雕刻出船底與船蓬。橄欖核舟上艙蓬舟楫齊全,蓬上鏤空的魚簍,船中數人大如米粒,有人曬網,有人烹茶,有人閑坐觀天,整個一幅船上漁家其樂融融的生活場景。核舟底有「乾隆乙丑(1745年)造,仙傳杜士元」行書雕款,還微雕一詩:「皮肉生來有益長,其中將他造船行,網船家家多子孫,漁翁得樂嘗端陽」。杜士元這枚「漁樂圖」橄欖核舟雕刻精微,透溢出一種樸素平實的漁家生活韻味。

繼杜士元之後,光福舟山村裡當時出了點名堂的是一位擅雕羅漢頭的核雕藝人叫殷根福。他的核雕刀法雄健、形簡意賅,世稱「殷派」。殷根福初學竹雕,繼學牙雕,再學核雕。民國年間,他先從舟山村走出來,在上海老城隍廟開設了一家叫「永興齋」的工藝店,專門製作出售竹木牙雕小件。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從廣東船工中獲得一些橄欖核,精心琢磨以後,決定隨形設計,用以雕成羅漢頭像,為此,他專程去羅漢堂內觀察羅漢形象,雕刻成後串成手串在店內銷售,很受民眾的歡迎。此後,他專事核雕,並專攻羅漢頭像,以至後來成為殷氏一門獨特的手藝。

殷根福雕刻的羅漢頭像刀法爽勁,雕刻無需畫稿,雕刻時只要吃准五刀,即鼻頭一刀,眼睛兩刀,耳朵兩刀,就給羅漢的形像定了位。羅漢的臉部表情厚朴凝重,雙眼傳神,八個羅漢個個不同,神采各異。他手下的核雕當時被上海業界譽為「殷氏羅漢」。

如今賞玩核雕,已成為了一種時尚。據古今存世的各類核雕藝術品類來看,明代以後到了清乾隆年間,開始出現了用橄欖核和胡桃核雕刻的文人遊船、花船和神仙人物各類。明代的那種桃核、杏核雕刻的避邪神獸、吉祥物等漸而被取代。清代中期開始,核雕物品就不光作為墜物裝飾和點綴了,基本上以橄欖核和胡桃核雕制各類供文人雅士或富家子弟手裡摩挲把玩。用橄欖核雕刻的各種花船小船還可配上鏤空雕刻的象牙座和紅木座架,陳設在微型博古架上欣賞。核雕中有的以官船花船等為主;有的則以羅漢頭、八仙等題材的核雕珠串見長;有的還以單枚的「關公」、「鍾馗」等歷史和傳說人物等為特色。其中舟山村單枚橄欖核雕中最見特色的是「騎馬關公」。雕刻者利用一枚小小的橄欖核有限的體積,巧妙地構思布局,將關公的座騎與神馬,以及衣著盔甲,和其神態風采展現得淋漓盡致。關公所騎的赤免馬與他手持的雁月刀不僅形神兼備,而且安排處理的位置也恰到好處。整件作品人物舉止神態不亂一分,前後左右不虛一筆,細微之處也不省一刀,區區微微一件核雕小品,沒有渾沌無序之嫌,遊刃有餘,得心應手。清中期以後,像「關公「之類題材在舟山村因藝人們數百上千回地雕刻與研習,早已熟稔其布局和刀法,所制出的物品自然耐人尋味,也無可挑剔。

蘇州光福舟山村人,因明清時期就善核藝,被世人稱為「核雕之鄉」,歷史上曾有杜士元、殷根福、金老等核雕名匠。如今,這一傳統核雕的光福舟山,從業者竟達千餘人。

太湖水浸潤的核雕技藝綿延傳承至今,從最先核藝講究質樸簡約的韻味,到後來核雕表現得更豐繁細膩,其選題立意也更顯豐富而廣闊,充分展示了「小小核雕乾坤大」的無窮魅力。

投 稿

請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

作家導報微信公眾號

讚賞作者

可為作者提供稿費支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作家導報 的精彩文章:

《作家導報》︱李遠見:《傾聽夜雨》
《作家導報》︱周靖然:《雨後的葉子》

TAG:作家導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