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對特朗普國家安全戰略報告的再思考》

《對特朗普國家安全戰略報告的再思考》

(全文4328字,閱讀大約需要4分鐘)

特朗普《國家安全戰略報告》評析(節選)

2017年12月18日,特朗普政府的首份《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出台。該報告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在世界範圍內引發了持續熱議。中國國內尤其關注《報告》的涉華部分。據統計,在這份被白宮稱作「新時代的全新國家安全戰略」的《報告》中,共計33次提到中國,比過去多位美國總統任內的《國家安全戰略》提及的都多。此外,其對華論調很不友善,以各種方式稱呼中國為「戰略競爭者」,用詞如competitor、rival、adversary、revisionist power等等,不一而足。這直接導致中國官方對「報告」的嚴厲譴責。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敦促美方停止故意歪曲中方戰略意圖,摒棄冷戰思維和『零和』博弈等過時觀念,否則只會損人害己。」中國駐美使館發言人也就該「報告」表示:「將本國利益凌駕於他國和國際社會共同利益之上,是徹頭徹尾的利己主義,勢必走向自我孤立……把中國放在對立面,是自相矛盾的,不僅不符合中美兩國利益交融、相互依存的現實,與雙方在雙邊和國際領域開展合作的努力也背道而馳。」中國國內輿論也是斥責聲一片,從政策界到學術圈,從知識精英到普羅大眾,都對「報告」所表現出來的對華強硬乃至敵視態度深感不滿與不安。

我們關注「報告」中的涉華部分本無可厚非,但不可過於糾結於此,而忽略了特朗普更全面的戰略觀和國家安全觀,否則或將造成「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後果。因此,我們應該以更為宏觀的視野和更為深入的觀察方式來解讀該報告,才能對特朗普政府的外交與國家安全戰略以及政策理念有一個全面的了解,以更好地應對特朗普治下的美國對全球政治的影響及中美關係的變化。

通讀《報告》全文後,我們大致可以得出以下幾條結論。

(一)要了解這份「報告」出台的美國國內政治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報告」的價值取向

實際上,特朗普的這份《國家安全戰略報告》,與其說是一份外交與安全政策的「宣言書」,倒不如說是其為了爭取國內支持的「投名狀」。從時間維度上看,這份《報告》在特朗普上台僅11個月就出爐了,比小布希和奧巴馬的出品周期都要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作為可能是二戰結束以來最富爭議的美國總統,特朗普及其團隊在過去的11個月中經歷了比眾多前任總統都更為波詭雲譎的國內政治變化和醜聞,外交與安全政策團隊頻繁換人和權力洗牌,嚴重影響了特朗普政府執政的有效性與合法性,導致兩黨、國會、媒體輿論和民眾對其不信任感加劇,支持率持續走低。因此,特朗普政府急需出台這樣一個「出口轉內銷」的《報告》,以求在民意還未完全對自己的政府失望之前,通過塑造一系列鮮明甚至「兇猛」的外部威脅,來凝聚國內共識,提振各政治力量和民眾對政府的支持。從內容維度上看,《報告》雖長達55頁,篇幅上遠超小布希和奧巴馬時代,但充斥著競選綱領式的情緒化語言和許多理想化的政策設計,乍看之下十分前衛和吸引眼球,但仔細琢磨就能感覺缺少可操作性。

(二)《報告》所顯露的「有原則的現實主義」和美國世界觀的根本性轉變令人十分擔憂

雖然,《報告》很大程度上是為了迎合美國內政治的需要,但它絕非一紙空文,從中可讀出美國外交政策理念的一些危險轉向。如在結論處,《報告》詳細闡釋了何謂「有原則的現實主義」:一方面,這份戰略是「現實主義」的,因為它承認權力在國際政治中所扮演的核心角色,確認主權國家在世界政治中的最重要地位,認真界定美國的國家利益;另一方面,這份戰略是「有原則的」,因為它根植於一種基本認識——推進美式原則(American principles)有助於在全世界範圍內傳播和平與繁榮,因此,「在美國力量的保證之下,美國的價值觀和影響力將使世界變得更自由、更安全、更繁榮」。

正是在這種認識的指導下,特朗普政府看待世界的觀念和角度發生了根本變化,整個世界就是權力政治在其間橫衝直撞的角斗場,國際政治基調回歸到大國對傳統地緣政治的爭奪之中,中俄是美國最重要的「戰略競爭者」;權力政治、軍事與武力、先發制人打擊等保守主義色彩濃厚的手段被置於外交手段之前,外交手段只能在軍事手段難以發揮作用時扮演補充角色;同中國等新興國家的「模式之爭」將主宰未來世界政治的主題,它甚至被賦予了「你死我活」式的現實主義色彩。這些變化,都是特朗普政府對美國數十年來總體外交政策與戰略根基的修正主義式的逆動,它們不僅僅是特朗普「逢奧必反」的簡單政治伎倆,更是其政府和政策團隊的保守化共識。這是令全世界非常擔憂的,同時也應當引起美國內愛好自由與和平的力量的足夠警惕與重視。

(三)中美關係將在未來一段時期內面臨十分嚴峻的考驗

《報告》針對中國的意味十分強烈,且措辭較歷屆政府更不友善,這可能預示著中美關係未來將主要面臨三個層面上的嚴峻考驗。

在雙邊關係層面上,美國對中國的認知已發生重大變化,美國過去長久以來的對華政策根基正在被摧毀,美國對中國的角色定位正在從「可以合作的夥伴」逐漸轉變為「戰略競爭者」「對手」和「修正主義大國」。因此,未來中美關係中的「競爭性」將上升,「合作性」或將受損。在這樣的情況下,中美關係的本質是否真的發生了質變,所謂的「臨界點」是否真的到來,如何繼續發揮元首外交對兩國關係發展的引領作用,如何發揮以當前中美之間四個對話機製為代表的雙邊機制化建設對兩國關係的矯正作用。都是未來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

在地區層面上,「印太戰略」的出爐表明,美國希冀在更宏大的地緣政治範圍內來應對中國崛起的影響和衝擊,這不僅可能增加我「一帶一路」建設的域外風險,更重要的是各地區性議題之間的聯動、互嵌效應會影響中國地區影響力的發揮。[1]但同時也應看到,《報告》中的「印太戰略」仍是一個雛形,其中很多措施仍缺乏實際可操作性,比如,特朗普是否能推進美日印澳「四邊合作」,「印太戰略」的經濟基礎究竟有幾何,地區內國家是否買賬,等等。未來,特朗普政府應該會針對「印太戰略」提出更多具體政策措施,它需要有一個試錯與調整的過程,這可能貫穿特朗普任期始終,因此對中美關係的影響將是較為長期的。

在全球層面上,《報告》勾勒出來的競爭式的世界,同中國描繪並為之奮鬥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願景南轅北轍。中美之間本應通過加強合作來為世界其他國家樹立良好的示範效應,引領各國一道努力朝「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方向邁進。但《報告》不僅絲毫不提中美之間的合作潛力和努力方向,反而在放大中美競爭的基礎上,將中美之間的競爭關係界定為是兩種制度、兩種模式、兩種理念之間非此即彼的零和關係,甚至認為這種「模式之爭」將主導未來世界政治的主流議程,值得我們警惕。

當然,美國總統和政府歷來都有「說一套,做一套」的「傳統」,這一點在特朗普的執政風格中似乎更為明顯。我們聽其言,更要觀其行,雖然現在「報告」中的說法很露骨、很兇惡,但在實際的交往過程中,兩國的合作也會進一步加深,這既是中美兩國人民的共同願望,也是中美關係客觀發展的必然結果,並不會以特朗普政府的主觀好惡所轉移。因此,一份「報告」並不就能左右中美關係發展的前景,更不能悖逆中美合作的歷史潮流。

(四)我們為什麼應特別重視這份「報告」?

其原因並不在於我們沒有自信或缺乏戰略定力,而是因為我們希望從中能找尋一些特朗普的「確定性」,這不僅是指其行事風格,更是指其國內政治權力結構的安排,以及對外政策的可持續性。一直以來,各界都將特朗普的執政風格歸結為「不可預測」,這種行為特點在特朗普數十年的商海沉浮中曾給予其莫大幫助,但總統的身份要求他應更可預測一些。

從美國國內政治的角度而言,隨著白宮、國安會、國務院、國防部等各部門的政策專才們的到位和履職,特朗普勢必會受到官僚集團的更多制衡與掣肘,其基於個人好惡的「不確定」因素會有所減少,美國國內政治和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執行將會逐步回歸到傳統的制度化軌道上來,對《報告》所提出的戰略的執行也將有一個機制化、部門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理性決策的因素或會上升,對我們理解和把握美國對外政策的「確定性」有幫助。

從國際政治的層面來看,自2016年以來,西方世界的一些主要國家都經歷了民粹主義、民族主義逆反的過程,世界正經歷「500年來未有之大變局」,大國之間競爭與合作關係的螺旋式上升、美國政策的轉向,都對世界格局的變化產生了很多不確定性的影響。在這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美國的國內政治是否發生了「範式轉移」(paradigm shift),世界政治的基本範式和國際秩序的規範基礎會不會因為體系中主導國美國的國力起伏和其國內政治「範式轉移」而發生根本性變化?理解和把握《報告》中所體現的價值觀、戰略觀和政策措施的變化,對我們思考上述問題和世界大勢的轉變都是有幫助的。

⊙觀點聲明:平台發布的文章,旨在為讀者提供思辯材料,不代表本平台認同作者觀點。

⊙版權聲明:本平台部分文章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際關係那些事 的精彩文章:

(《國際關係那些事》第347期) 《「華夷」秩序的前世今生》

TAG:國際關係那些事 |